李正敏黛玉葬花 春天易发抑郁 不妨试试“黛玉葬花”式释放

2017-06-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被称之为旷世之作的四大名著<红楼梦>,人们不仅被曹雪芹笔下跌宕的故事情节.人性的丑恶.栩栩如生的人物塑造所折服,更惊叹于曹翁渊博的中医药知识.红学研究者认为,<红楼梦>中许多章节都有大量的中医药案例和方法,有些方法现代人仍然可以参照引用.林黛玉是典型的抑郁症?俗话说"菜花黄,疯子狂",意思指春天精神类疾病易发.<红楼梦>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林黛玉是个"病秧子","从现代医学分析,林黛玉可以说有典型的抑郁倾向"

被称之为旷世之作的四大名著《红楼梦》,人们不仅被曹雪芹笔下跌宕的故事情节、人性的丑恶、栩栩如生的人物塑造所折服,更惊叹于曹翁渊博的中医药知识。红学研究者认为,《红楼梦》中许多章节都有大量的中医药案例和方法,有些方法现代人仍然可以参照引用。

林黛玉是典型的抑郁症?

俗话说“菜花黄,疯子狂”,意思指春天精神类疾病易发。《红楼梦》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林黛玉是个“病秧子”,“从现代医学分析,林黛玉可以说有典型的抑郁倾向”。江苏省中医院神经内科常诚主任医师认为,她许多症状特点如悲观、厌世等都是抑郁的表现之一。

抑郁原因:遗传因素、生物化学因素、性格因素、环境因素和应激。

性格因素:有下列性格特征的人易患上抑郁症:遇事悲观,自信心差,对生活事件把握性差,过分担心。这些性格特点会使心理应激事件的刺激加重,并且这些性格特征多是在儿童少年时期养成的,这个时期的精神创伤影响很大。

环境因素和应激:亲人的离去,人际关系紧张,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这些都会促发抑郁症。

林黛玉就符合以上两项因素。首先黛玉的身世,她早年丧母,投奔贾府(外婆),与宝玉一见钟情,两情相惜。然而,封建社会的人性狡诈,世态炎凉,让这个弱女子终究无能为力,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言谈举止小心翼翼,不敢说错话,不敢破坏规矩,终日抑郁苦闷。

她又是个绝世聪明之人,也懂得宣泄。她将花比作人,哭着葬花“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淋漓尽致地泄出了她心中的难过,让心理排遣,身心释放。

春天为何易发抑郁?

中医认为抑郁症是一种情志病,与情志过激、肝气不舒有关,肝属木,木喜欢舒达,压抑过多过久就容易受伤。林黛玉三次葬花非常巧合地都是在3---4月春暖花开时,其吟作的“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凄惨诗句正印证了她当时抑郁的心理。现代医学认为春天气压比较低,空气中含氧量较低,耗氧量20%的大脑极其敏感,所以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心烦意乱,不安躁动种种不良反应接踵而来。

其次是生物的代谢进入旺盛期,周围的生物体在这个季节会发出一种次声波,影响人的内分泌系统,导致人体内分泌的激素紊乱,从而进一步促进情绪问题的产生。春天早晚温差大,会造成人体一些内环境的变化,免疫力下降,极易生病,同时会使人的情绪发生波动,容易引发各种精神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专家研究表明,近年来抑郁症的发病率增长十分惊人。1982年的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当时抑郁症患病率仅有0.83%;而近几年我国抑郁症患者已超过6000万人,患病率约4%~8%,发病率上升了50~100倍。

虽说“春天”和抑郁症脱不了关系,但抑郁症的其他高危因素,无一不与社会环境的剧烈变动密切相关。比如:高学历人群,学习、备考期间;婚姻感情不幸福的夫妻,分居和离婚期间;明星、艺人在强大工作压力下,以及都市人群在高速运转的环境下,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加上春季这样特殊的气候,更加容易引发抑郁症。

抑郁不妨试试“黛玉葬花”

“解铃还须系铃人”,林黛玉虽说有抑郁倾向,但她会用自己的方式宣泄。她的这种方式,现代人照样可以引用。我们要学会、释放,事情不能憋在心里,黛玉葬花式的宣泄不妨一试,找找倾诉的对象,大哭一场也许“心里会好过些”。

此外,多与朋友参与户外活动,经常晒晒阳光,感受一下大自然,放松心情,参加一些有氧运动,比如篮球,乒乓球,短跑等。饮食上多食用含有VB的食物,如粗粮,鱼等。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积极主动起来,多与朋友交往,愉悦心情。

同时可以尝试中医方法: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未病先防,根据个人的体质不同,通过增强正气、调养精神、健身锻炼、调节生活、营养调配。如针灸、气功、食疗、敷贴、中药等方法综合预防;在情绪调理中可以采用“五情相胜法"、“说理开导法”、“暗示疗法”、“移情易性法”等纠正阴阳气血之偏,使机体恢复平衡协调。

既病防变,有病早治,防止病变。抑郁障碍的患者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精力减退、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自我评价过低,容易出现自杀、睡眠障碍,营养不良、便秘等情况,针对这些情况,应及时进行中医药的调理,防治变症的发生。

愈后防复: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存在复发及复燃两种情况。对于复发的干预,应在疾病缓解时配合心理治疗、作业疗法及长期的中药、中成药等巩固治疗,改善患者体质和心理认知模式,从而达到预防复发的目的。

而对于复燃,应给予患者相应的健康教育,督促患者坚持服药,对服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时予以处理,从而增加依从性,防止复燃出现。(冯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