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容川伤寒 唐容川医籍经典:伤寒论浅注补正/[清] 唐容川
此节言阳明之气合寒气而上逆于头,不能灌溉于四旁也。凡言邪即以言正,言正即以言邪,为读仲诗书第一要法。余于数节必重申之,不厌于复也。述此章凡四节,论阳明居中土,主灌于上下内外四旁也。再言中风气逆于上,阳明病其证不一,然他证无论,但头旋目眩,此证不在阳明提纲之内,自有阳有阴,有寒有热,从何处辨起?惟不恶塞,知病属阳明而不属阴经矣。
前云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故吾即于其能食,知为阳明胃热而非阳明胃寒矣。由是热气上冲,肺受火烁面发咳,咳极其人必咽痛。
若热不上干于肺而不咳者,咽亦不痛。此一节,言阳明之气合风热而上逆于咽,不得流通于下也。【程扶生云】阴邪下利故无汗而小便利。风邪上行,故不恶寒而头眩。寒则呕不能食,风则能食,寒则头痛,风则咽痛,是风寒人胃之辨也。
按虽本章之义,不重在此,而亦不可不知,咳出于肺,当云喉咙痛,今胃热甚,则咽痛,二者相连,气必相侵。更有郁于中土之证,阳明病,其气不能外达于皮毛则无汗,不下输于膀胱则小便不利。
心中懊侬者,中土郁而成热,热气为烦也。郁于中则现于外,身必发黄。此节合下节,皆言阳明之气郁于中土,不得外达而下输也。郁于中土,若误火更益其热胆明病,医者不知所以无汗之故,以火强迫其汗,热邪被火,周身之气燥极,而热不外越而上攻,于额上而微汗出。
又不得下泄,而兼巾焦不利者,湿热相搏,亦必发黄。此节即上节所言发黄之证,倍被火以言其更甚也。凡误服羌、独、荆、防及姜、桂、乌、附之类,皆以“被火”概之。
阳明之脉起于鼻,行发际,至额颅。阳明原主里病,今诊其脉浮面紧煮,仍见太阳表实无汗之脉,阳明被太阳之寒邪外束,则阳气不能宣发而为热,故必乘其所旺申酉时而潮热,如潮水之发作有定时。若脉但浮而不紧者,是见太阳表虚自汗之脉,阳明被太阳之风邪外涣。则阳气尽浮于表,及卧而阴血归肝之顷,两不相顾,必为浮阳盗去而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