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逐日原文及翻译 关于夸父逐日的神话传说 多数人都理解错了
将这段记录简单地理解为神话故事,是对《山海经》最大的误读。夸父应该是上古时代一位天文学家,即便是不是天文学家,也应该是懂天文的部落领袖。夸父与日逐走,目的是测量日月变迁与四时轮回的规律。他并非是追逐太阳,而是追逐日影的变化。
所谓“入日”,其实是进入太阳的阴影中做测量。用什么测量呢?其实是用插在地上记录太行变化的木棍,由于木棍比较多,最终变成了邓林。夸父做这种测量的目的是,弄清楚四季的变换,然后解决农耕的水源问题。
通过测量,夸父最终找到了黄河与渭水的支流,由于当时气候干旱,黄河与渭水的水量不足以支撑整个部落的生产和生活,于是他准备带领部落向北寻找大湖。部落迁徙的过程中,夸父因为缺水而死,部落的其他人最终到达了大泽,生存了下来。
古代人已经可以通过太阳的变化识别出月份与季节,识别的标准是寻找静物对标。其中,山与水是非常明显的对标。根据太阳升起、落下时在山头上的变化,可以大致推理出明确的一年四季的变化。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中,至今还有通过山脉为参照,分析四季变化的民众。
关于“夸父逐日”,多数人都将其看作是神话故事,甚至后人对此有了很多基于神话的演绎,当然都是错的。仅仅从字面上无法得出更多信息。如果结合古代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则可以看出,当时的天文学基础与《山海经》的记载恰好吻合。
当代有人解释人为,夸父逐日是寓言,告诉我们只有与太阳、时间赛跑的人才能做得更快。越是走得快的人,越会缺水口渴。只有获得更多的水才能不落后于时间,有机会和时间竞赛。这种解释牵强附会,驴唇不对马嘴。
整个《山海经》是天文学记录,讲的是原始历法形成的支离破碎的过程。里面的神话,基本上都不是神话,而是明确的历史文献记录。只不过,大量的生物已经灭绝,当代人无法对上号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