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感冒药】儿童常用感冒药成分“大解析”
儿童普通感冒即急性鼻咽炎,是上呼吸道感染的一个最常见类型,其临床主要特征包括发热、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表现。临床中应用的儿童感冒药品种类繁多,比较代表性的有复方氨酚黄那敏、复方氨酚烷胺、复方氨酚甲麻、美敏伪麻等。下面就儿童常用感冒药的成分进行解析,以解开各位心头的谜团。徐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科张聪
一、解热镇痛药
很多儿童感冒药名中都有氨酚XX,其中的氨酚指的是对乙酰氨基酚,属于非甾体抗炎药。儿童上呼吸道感染中常用的两种解热阵痛药为布洛芬及对乙酰氨基酚,也就是家长比较熟知的“美林”和“泰诺林”,WHO仅推荐此两类药物为儿童退热药物。
其主要作用机制为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活性,从而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作用在中枢,可选择性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前列腺素合成,导致外周血管扩张、出汗而达到解热的作用;作用在外周,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等的合成和释放,提高痛阈而起到镇痛作用,缓解全身酸痛症状。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两个比较明显的差异在于布洛芬除了解热镇痛功能外,还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关节炎关节痛时口服的芬必得就是布洛芬制剂。目前市面上的感冒药中的解热镇痛药多为对乙酰氨基酚,其原因可能在于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复方制剂的稳定性相对较高,对胃肠刺激性小,适用的年龄段较大。
口服含有解热镇痛类药物后,患儿多会发汗,加之发热时不显性失水的增加,因此需要注意补充水分,防止脱水的发生。
二、抗组胺药物
儿童感冒药中的“那敏”,主要指的是马来酸氯苯那敏,即“扑尔敏”。作为组胺H1受体拮抗剂,其能对抗过敏反应所致的毛细血管扩张,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从而缓解鼻粘膜充血水肿渗透性增加引起的喷嚏、流涕;缓解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所致的喘息。
扑尔敏为第一代组胺受体拮抗剂,对外周及中枢的组胺H1受体选择性差,因此口服含有扑尔敏的抗感冒制剂后患儿可有嗜睡、困倦症状,从而增加休息时间,对疾病的恢复有一定帮助。而新一代的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曲普利啶、伊巴斯汀等,可选择性作用于外周组胺H1受体,从而减少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三、金刚烷胺类
一些抗感冒复方制剂中的“烷胺”指的是金刚烷胺,其能抑制流感病毒甲型和丙型,特别是对亚甲型流感病毒作用较强,对乙型流感病毒无效。抗病毒作用机制可能为阻止RNA病毒穿透宿主细胞。如果病毒已穿透宿主细胞,还能阻止病毒的脱壳和释放核酸,干扰病毒的早期复制。此外,可封闭宿主细胞膜上的病毒通道,组织病毒穿入人体细胞。
四、盐酸甲基麻黄碱类
抗感冒复方制剂中的“甲麻”指的是盐酸甲基麻黄碱,其为拟肾上腺素药,属于鼻减充剂,可直接激动肾上腺素受体,也可通过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而间接激动肾上腺素受体,对a和β受体均有激动作用。可舒张支气管并收缩局部血管,作用时间较长。
抗感冒制剂中的甲基麻黄碱可收缩鼻粘膜血管,从而减轻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症状;舒张支气管从而减少咳嗽、喘息。由于其对β受体有激动作用,因此可引起一定范围内的心率加快,血压增高。
五、化痰祛痰类药物
有些复方抗感冒制剂中含有如盐酸氨溴索、羧甲司坦等,作用于支气管腺体,使低粘度的唾液粘蛋白分泌增加,高粘度的岩藻黏蛋白产生减少,从而痰液粘稠性降低,易于咳出。与化痰药不同,祛痰药主要指的是以愈创木酚甘油醚为代表的恶心祛痰剂,通过刺激胃黏膜,引起轻微的恶心而反射性地使呼吸道腺体分泌增加,痰液稀释而易于咳出。
六、镇咳药
以氢溴酸右美沙芬、福尔克定为代表的镇咳药,主要作用机制为中枢性镇咳,可直接作用于延髓咳嗽中枢,与可待因不同,无药物依赖性。对于两岁一下的儿童,因咳嗽是一种保护机制,可促进痰的排除,因此应用镇咳药物需谨慎,应用时多与祛痰化痰药物联合应用。
七、咖啡因
咖啡因是从茶叶、咖啡果中提炼出来的一种生物碱,适度地使用有祛除疲劳、兴奋神经的作用,大剂量或长期使用也会对人体造成损害,一旦停用会出现精神萎顿、浑身困乏疲软的戒断症状。抗感冒成分中的咖啡因含量少,不会引起成瘾性。作为中枢神经兴奋药,其能兴奋大脑皮层,提高对外界的感应性,并可收缩脑血管,加强解热镇痛药缓解头痛的作用。
普通感冒属于自限性疾病,病程多为3-5天,抗感冒药物多为复合制剂,各成分比例协调,主要起到缓解低热、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咳痰,改善全身症状,缩短病程的作用。在感冒期间加强护理,增加维生素C的摄入,多饮水促进代谢,服用抗感冒制剂缓解症状,一般都会较快康复。若采取上述措施,症状持续3日不缓解或逐渐加重,可能为病毒合并细菌、非典型病原体如支原体等感染,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必要时加用抗生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