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小倩 刘文西:归去来兮望黄土

2019-07-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参加刘文西同志遗体告别仪式的群众在阅读当天<陕西日报>刊登的悼念刘文西先生的相关文章. 本报记者 杨小兵摄社会各界人士深切缅怀人民艺术家刘文西. 本报记者 杜玮摄一位参加刘文西同志遗体告别仪式的群众高高举起印有刘文西照片的报纸,表达对这位人民艺术家的敬仰与哀思.本报记者 戴吉坤摄归去来兮小倩 刘文西:归去来兮望黄土一位市民在刘文西的画作前驻足良久.本报记者 戴吉坤摄7月11日,著名美术教育家.黄土画派创始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西安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刘文西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西安市殡仪馆咸宁

参加刘文西同志遗体告别仪式的群众在阅读当天《陕西日报》刊登的悼念刘文西先生的相关文章。 本报记者 杨小兵摄

社会各界人士深切缅怀人民艺术家刘文西。 本报记者 杜玮摄

一位参加刘文西同志遗体告别仪式的群众高高举起印有刘文西照片的报纸,表达对这位人民艺术家的敬仰与哀思。本报记者 戴吉坤摄

归去来兮小倩 刘文西:归去来兮望黄土

一位市民在刘文西的画作前驻足良久。本报记者 戴吉坤摄

7月11日,著名美术教育家、黄土画派创始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西安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刘文西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西安市殡仪馆咸宁厅举行。天刚蒙蒙亮,告别仪式还未开始,咸宁厅前的广场上就聚集了自发前来告别刘文西的社会各界人士。

归去来兮小倩 刘文西:归去来兮望黄土

“延河神魂写革命风骨,黄土气韵铸人民情怀。”上午10时,仪式正式开始,在低沉回荡的哀乐声中,几千名群众排队肃立默哀后向刘文西的遗体深深鞠躬告别。或沉默哀思,或轻声啜泣,人们以不同的方式寄托着心中的悲痛与悼念之情。“他是一座艺术的丰碑……”这是在悼念刘文西的现场出现最多的声音,同时也是人们发自肺腑的声音!

归去来兮小倩 刘文西:归去来兮望黄土

“人生的艺术不是独享而是共享。”刘文西的夫人陈光健在致辞中回忆了他们一起学习奋斗相伴的时光。陈光健说,刘文西长期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教学中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他创立黄土画派,不仅仅是为了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也是为了让更多人认识到艺术是为人民服务的,人民需要精神食粮。

陕西省美协副主席、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贺荣敏说:“将刘老师称为人民艺术家是准确的。他的创作始终围绕‘人民’这个主题,他一直都坚持艺术为人民的信念。他用一生践行了‘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求创新’的艺术主张,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他为中国美术事业留下了大量精品力作,也为美术教育开辟了一个新的体系。西安美术学院能取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他的付出。作为黄土画派的领军人物,他对传统绘画艺术有继承、有创新,将画派的艺术创作提升到一个新境界。刘老师虽然走了,但黄土画派依然存在,我们将按照刘老师的遗愿将黄土画派不断发扬光大。”

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雷珍民对刘文西的逝世表示深切缅怀:“我们一同出去采风时,只要一下车,刘老师就会立刻投入创作之中。他刻苦勤奋,活到老、画到老,值得当代年轻人学习。他将我国传统绘画经验用在自己的创作之中,并把这种经验一代一代传递给后辈。

60多年来,刘老师始终坚持留在陕西,把自己的心血倾注在这片土地上,展现这里的时代精神。他的离世是陕西艺术界的重大损失,我们在惋惜的同时,也要化悲痛为力量,振奋精神,搞好文化事业。”

“今年年初,父亲还感慨‘刚会画了,人就老了’,他觉得自己才刚刚摸到了绘画的门槛却已力不从心,虽然自己画了很多还不错的作品,但如果能有更多的时间去雕琢,他会做得更好。”刘文西的儿子刘丹哽咽着说。在他看来,父亲刘文西是个尊重时间、勤奋的人。

“尊重时间就是尊重生命。父亲对自己的要求是每天画6幅画,素描也好,速写也罢,只要没有特殊情况,每天必须完成。看到他积攒的三万张素描画稿,就知道他对自己的要求有多严格。

画作是直观的视觉感受,这些画作连接起来就是一个大的时代背景。父亲20多岁创作了《毛主席和牧羊人》,30岁创作了《祖孙四代》,那个时候他就对社会有了深入的思考。他将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气节,将自己对这片土地的情怀,都化成了一个个人物形象,融入他的画里。他用画作去表现黄土地与人民的关系,表现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刘老师入院前刚刚在长卷《黄土地的主人》的局部进行了新的修改,并将画作提交给了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每届全国美展他都要参展,一次不落。他说‘我不是为了获奖,我是为了给人民汇报,让党和人民知道我还在工作’。”跟随刘文西工作学习30多年的《黄土画派艺术报》主编王美哽咽难言,“入院前,刘老师实在没法给这幅要提交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的画题字了,他就和陈光健老师商量让谁来题字。

7月6日刚商定请贾平凹来题字,并联系好了贾老师,7日刘老师就突然离我们而去。这幅题为《中国声音 人民同心——陕北过大年》的画作就是刘老师的最后一幅作品。”

西安中国画院副院长高民生作为刘文西的第一批学生之一,含着泪水来送恩师最后一程。高民生说:“我从刘老师身上学到了太多太多。他长期坚持深入生活的精神,他不断创作的刻苦勤奋,他善良待人的优秀品质,都是我们做人的典范与榜样。

刘老师就像黄土地上埋头耕耘的一头黄牛,在黄土地上扎根,在黄土地上创作了一辈子,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艺术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他不仅自己硕果累累,还带领着他的学生们,带领着黄土画派,不断深入基层,创作出一大批人民喜闻乐见的美术作品,这是他身上永远的闪光点。”

曾在西安美术学院师从刘文西的画家张先仁回忆道:“我们到陕北采风过大年,刘老师这么大年纪,照样带着我们爬坡、爬山写生,手中随时拿着纸和笔画速写。当地的百姓对他非常熟悉,见到他就亲切地打招呼,年轻人叫他刘爷爷,年纪和他差不多的叫他兄弟,他和人民完全地融为了一体。刘老师的作品之所以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就是因为他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兢兢业业,坚持创作,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生命不息,创作不止。刘文西先生一生追求“用艺术振兴民族,用艺术服务人民,用艺术讴歌时代”的伟大理想。

斯人已逝,精神不朽。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将化悲痛为力量,踏着刘文西先生走过的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一路奋进,一路前行!(记者 曹瑞 柏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