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蟾飞升了吗】寻访南宋诗书画大师白玉蟾
海拔1337.3米的海丰莲花山,粤东第一高峰。半山间玉带高挂的百丈崖下,立着一座坐北朝南、面阔三间、歇山顶、琉璃盖、面积约600平方米的古色古香的玉蟾宫。正殿门外巨岩上,通高8米的白玉蟾塑像凌风而立,衣袂飘飘,仿若仙人临世。殿内环列供奉着中国医学、药学史上最著名的五位大师——孙思邈、李时珍、扁鹊、华佗、张仲景,侧壁上挂满了山中出产的草药标本。后壁上,临刻的白玉蟾书迹龙蛇飞动。
记者来到玉蟾宫瞻仰当天,恰逢重阳,虽有如絮微雨,登山者仍众。山间空气清润,沿羊肠山路上行,蜂飞蝶舞,草香怡人。到了玉蟾宫前,多数人都“咦”的一声:“白玉蟾?是谁啊?”
十二年前开始组织工人们一手一脚,肩扛手挑建材上山修建玉蟾宫的蔡阳山告诉记者,白玉蟾是宋代道教南宗的大师,也是岭南文化史上一座未被充分认识的丰碑。传说他95岁在莲花山羽化,玉蟾宫即为他之纪念。
文/图 广州日报记者卜松竹
天才少年被主考官批太“狂”
创道教南宗,一生云游四方
在海丰著名文史、民俗学者蔡廉的指点和帮助下,记者多方查阅了有关白玉蟾的资料:
白玉蟾名葛长庚,字白叟。祖父起落籍琼山,出生于今海口市美安镇典读上村。6岁时,他随母改嫁澄迈县永定村白家,改姓白。
关于白玉蟾的生平,众说纷纭。有人说他生于1134年,而他的弟子彭耜则在《海琼玉蟾先生事实》中说,白玉蟾诞生于宋绍熙甲寅(公元1194年)三月十五日,这个说法应该比较可靠。但对于其卒年,有人以他在绍定己丑冬“解化于旴江”为据而断定其卒年是公元1229年,一生仅仅36岁,但彭耜还说“逾年,人皆见于陇蜀,又未当有死,竟莫知所终”。
他在自述平生经历的《水调歌头》词作中有“今已九旬来地”之语,可知他至少活到90岁,也即到公元1284年依然在世。
白玉蟾少年天才,七岁能诗词,十岁到省城考童子试。主考官命赋织机诗,他应声咏曰:“大地山河作织机,百花如锦柳如丝。虚空白处做一匹,日月双梭天外飞。”主考官觉得他太“狂”,不予录取,“遂拂袖归”。成年后游学各地,研览三教精要,在罗浮山师事道教南宗第四代宗师陈楠。
陈楠逝世后,白玉蟾继承衣钵,积极传道,往返于罗浮、莲花、武夷、龙虎、天台、金华、九日诸名山,足迹遍及南方数省。嘉定十一年(1218),他莅临江西西山,适逢宁宗降旨建醮玉隆宫,使者慕名邀其主事。
一时轰动四方,观者如潮。接着,白玉蟾被邀请到九宫山瑞庆宫为国主醮,声名大振。嘉定十五年(1222),他被朝廷诏见临安,纵谈时事,大展经论,却被朝中权贵蔑为哗众取宠,遂不得用。从此他专心传道,云游四方。
早在北宋时期,南宗道教即有自身独立的传授系统。至南宋时期,白玉蟾完成了南宗道教的主要制度建设,其教理教义亦日趋完备。他著有《白先生金丹火候图》、《金华冲碧丹经秘旨》、《海琼问道集》、《海琼传道集》、《上清集》、《玉隆集》、《武夷集》、《玉蟾先生诗余》等,影响极大。
著名学者朱万章指出,他吸取佛教禅宗思想及宋代理学人道,形成南宗的教旨,提出内丹修炼的中心是精、气、神,而以神为主,认为“神即性也,气即命也”。在修炼次序上,主张先修命,后修性。这是对南宗鼻祖张伯端《悟真篇》修炼路线的一脉相承和发扬光大,“南宗自白玉蟾之后,其教旨始系统化、理论化,所以有论者称白为实际意义上的南宗创立者”。
白玉蟾所做的努力的意义还在于,打破了道教南宗秘密传授的模式,让其融入世俗,走向民众,大利于普及。他悟性极高,修为极深,历史文献中可以找到许多关于他的神奇记载。元明以来,白玉蟾不仅在道教中具有很高地位,而且在民间社会也有很大影响。
隐居莲花山受后人爱戴
采药炼丹不忘行医济困
记者问修建了玉蟾宫的蔡阳山:“你是生于斯长于斯的莲花山人,小时候每天上山砍柴换钱养家,当时知道白玉蟾吗?”他实话实说:“不知道。”蔡阳山年轻时离家去香港,又去异国打拼,上世纪80年代回广东搞实业,乡情所系,回到莲花山下自己成长的地方筑庐开发。
一次登山时,他发现在山间有当地人供奉白玉蟾的遗迹,好奇心起,下山后就跑去查《海丰县志》,找到了这样的记载:“(白玉蟾)后纵游名山,莫知所终,或云尸解于海丰,今县北二十里,地名白水磜,山中有罗汉岭、银瓶山、老虎岩,皆蟾故迹也。
”之后进一步查考,越来越发现白玉蟾了不得,于是在2004年,也是画家的蔡阳山到陕西耀县药王庙和罗浮山冲虚观借鉴,绘制设计草图,并亲自选址,将海拔400米处的一块不足20平方米的山间洼地拓展为建筑基地,经两年辛劳,建起了玉蟾宫,成为山间一处新胜景。
有关白玉蟾飞升地,历史上一直有争议,如有人认为他是回到了故乡海南后羽化的。但海丰,特别是莲花山一带,是白玉蟾重要的活动区域则无疑义。蔡廉先生介绍,海丰莲花山是广东四大山脉之一的莲花山脉主峰,形成于燕山运动。
主峰被8座海拔逾千米的山峰环拥,层层叠翠,宛如莲花。这里地处北回归线南缘,阳光雨量充沛,有3000多种植物资源,生长着白木香、胭脂木、铁冬青、红椎林等珍稀树木,金钱丰、半天一朵云、土沉香、巴戟天等1200多种珍贵药材,占海丰中草药种类的40%,山内还有穿山甲等野生动物出没,野茶花、梅花、李花、杜鹃花、红花荷、野稔花依序四季盛放。
白玉蟾晚年在罗浮、武夷间往来,途经莲花山,感于山水灵秀,在此采药炼丹,并为附近居民治病开药,为岭南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在白玉蟾的诗作中有一首《海丰道中》:“海近疑无地,山长尽有天。蛇岗岚雾湿,鱼市水风羶。苔色陪岩草,榕阴冒浦莲。由来金翠盛,遮莫酌贪泉。”在此清净地,即使贪泉也可放心酌饮,可见他轻松喜悦的心态。又如他写《山斋夜坐》:“嗅花风入鼻,掬水月浮生。夜静焚香坐,空山一个人。”写出其独自隐居在莲花山空灵的心境。此外还有《山居五首》等,都是他在莲花山生活、修炼的日常写照。
擅画梅竹,传世书法藏故宫
最早有墨迹传世的岭南书画家
学者詹石窗教授将白玉蟾视为“道教宗师第一文笔”,认为他在诗文书画、琴棋鉴赏等领域都留下了宝贵遗产,影响远超道教文化之外。可以说,岭南早期文化史如果没有白玉蟾,会失色很多。
据目前发现的资料,可以知道岭南传世的最早书迹(指书家墨迹),是宋代刘昉的《行书范隋告身跋》(现藏南京博物院)。但刘昉并非以书画家名世——他是唐宋潮州八贤之一的刘允之长子,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进士,后官至龙图阁直学士——故而白玉蟾就成为了岭南地区最早有墨迹传世的书画家,于本土文化有开创之功。
玉蟾宫正殿后壁上的《天朗气清诗》和《足轩铭》石刻,令记者充分领略了白玉蟾书法的精彩。作品气脉贯通,运笔酣畅,转折处大开大合,不事雕琢,让人看得很过瘾。
深研岭南书画史的著名学者朱万章指出,“在宋以前,岭南以书法、绘画名世者寥若晨星。历史记载,在唐代,仅有以政绩著称的张九龄善书,绘画方面则主要有擅画山水的张询和善画龙的僧徽。直到宋代,产生了诗书画兼擅的大师白玉蟾,才使岭南美术开了新篇”。其行书《仙庐峰六咏诗》卷、行草《足轩铭》卷和草书《天朗气清诗》卷分别藏于上海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开创了岭南书法新局面。
《书林纪事》这样描绘作为书法家的白真人:“宋真人白玉蟾蓬头跣足,一衲弊甚,而神清气爽,喜欢饮酒,不见其醉,随身无片纸,落笔满四方。大字草书,若龙蛇飞动。”
朱万章评价,白玉蟾擅草书,兼善行书、篆书、隶书。其草书上追晋人,得“二王”遗韵,行书则深受北宋黄庭坚影响,笔法苍劲,纵横舒展。
詹石窗指出,白玉蟾的绘画笔力也是很深的。彭耜在《海琼玉蟾先生事实》中称白玉蟾“尤妙梅竹”。此外,白玉蟾还喜欢画石头、流水以及自画像,自言“神府雷霆吏,琼山白玉蟾。本来真面目,水墨写缃缣”,意即不加修饰,写画率真之颜。
詹石窗指出,据《全宋诗》的不完全统计,白玉蟾现存诗歌有1000多首,其内容十分丰富,众体兼备。至于白玉蟾的词,唐圭璋所编的《全宋词》共收有135首,《白真人集》则收有142首。
他存世的文章约有165篇,各体兼备。时人记载他“噫笑涕唾,皆为文章,下笔辄数千言,不假思索。如元气浑沦,太虚中随物赋春,无一点剪刻痕,而曲尽其妙,则所养者可知矣”,可知其不但才思敏捷,而且行文追求自然天趣,不加雕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