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儿子 楚天都市报讯 □北京巴曙松
当我哄孩子睡觉,带着孩子旅行,陪着孩子读书,我有时候也会想起自己的父母。例如,小孩子晚上哭闹或者说梦话,惊醒的常常是父母,特别是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晚上很难完整地睡个安稳觉。我要小孩时可算是沉稳中年,心态已多经岁月磨砺,但是带起孩子来还常常多有苦恼。
对应起来,我出生时,父母均不过二十来岁的年龄,即使三弟出生时,也不过三十来岁年纪。家庭的重担,压在他们那么年轻的肩上,是多么不容易。一个依稀记得的场景是,武汉夏天炎热,晚上常常是我们兄弟三人睡在客厅的大电扇下,父亲在旁边照顾着,半夜还醒着,看着我们,就像我常常半夜醒来照顾孩子睡觉一样。
我从初中就开始住校,上大学后,寒暑假才有机会回家,独立性更强,与家人交流的机会更少。印象比较深的,是有一次我坐在凳子上,父亲弯下腰来,给我细心地剪脚趾甲。开始成年的我,虽然知道这没有什么必要,但我当时想,父亲可能也需要一个表达的方式。
现在学校里常常有一些感恩教育,有的要求学生为父母洗脚剪剪指甲,看到这些新闻,我就常常想起弯下腰来为我剪脚趾甲的父亲。这也告诉我,温情的表达,也是需要一些形式的,就如同我出差,就常常与孩子约好,孩子站在窗前,我站在楼下,我们相互挥手微笑,再上车出发。
从初中暑假开始,父亲就安排我去几个不同的地方打打工,其中有榨油厂,有建筑工地。这些短暂但是艰苦的锻炼经历,奠定了我坚韧的性格底色,也少了一些只是在书斋中读书的人身上常见的矫情。
父亲的影响,往往是间接的,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行为和选择,无意中给孩子带来润物细无声的影响。
父亲工作之后,通过脱产考试重回校园学习,圆了大学梦。当时我在读小学,很认真地同他说:您既然想考,就要认真复习,争取考上。这种对知识的敬重和追求,身教大于言传,激励我们发奋向学。
父亲和我们很少谈起这段生活,母亲后来同我说起这段时光,说当时也没有想太多,也没觉得有多苦,就是想着要多工作,多赚点钱,把这个家庭支撑下来,让孩子们顺利完成学业。等到最小的孩子读上大学了,他们才算松了一口气。这其实是很多中国普通家庭的写照,它传递的是我们这个民族对教育的重视、对子女深深的关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巴曙松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四世同堂的巴家当选为2015荆楚最美家庭——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