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世英雄的情话 脚踏七色云彩而来的吉利 能成为smart的盖世英雄吗?
“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我知道有一天他会在一个万众瞩目的情况下出现,身披金甲圣衣,脚踏七色云彩来娶我。”无论你等没等到盖世英雄,smart可能已经熬出头了。
3月28日,戴姆勒股份公司(以下简称戴姆勒)和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以下简称吉利)宣布,双方将成立合资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联合运营和推动smart品牌转型,致力于将smart打造成为全球领先的高端电动智能汽车品牌。合资公司总部设在中国,双方各持股50%。
对于此次组建合资公司,吉利和戴姆勒都非常重视,由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和戴姆勒董事会主席兼梅赛德斯-奔驰汽车集团全球总裁蔡澈代表双方签约。
合则三赢
smart、戴姆勒和吉利“都挺好”
评价一门生意好不好,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所有牵涉其中者能否从中获益,从这一角度看,吉利与戴姆勒的合作堪称教科书。汽车行业分析家、杜伊斯堡-艾森大学教授杜登·霍费尔在写给德国之声的邮件中提到,合资企业将产生3个赢家:smart、戴姆勒,以及吉利。
自1994年成立以来,实现盈利一直是Smart面临的大难题,最近20年更是举步维艰。据美国投行EvercoreISI估计,smart每年亏损5亿至7亿欧元。另有美勒茨银行预计,其累计亏损已达40亿欧元,年损失额度接近2亿欧元。
事实上,这个戴姆勒与斯沃琪集团共同推出品牌,在戴姆勒集团下销量长期难有起色。刚刚过去的2018年,奔驰及smart品牌全球销量达244万辆,其中,smart销量仅为12.9万辆,同比下滑4.6%。相比之下,宝马及集团的MINI品牌全球销量高达36.15万辆。
"smart由此获得了最后一次站稳市场的机会。利用吉利的资源,smart得到了活跃于世界最大电池动力汽车市场的机会。” 霍费尔指出。
这点与戴姆勒高层的想法不谋而合,蔡澈在内部信中高度评价与吉利的合作,认为将是smart品牌发展历史上一个全新篇章的开始——新的篇章将记载新的车型、进入新的细分市场、开启业务增长的新阶段。
根据计划,新成立的合资公司总部将设在中国,预计将于2019年底成,纯电动smart将由奔驰的全球设计部门负责设计,吉利控股全球研发中心负责工程研发,在中国的全新工厂生产,预计2022年开始投放市场并销往全球。
仅从双方的“付出”看,吉利出钱又出力,似乎有些亏本,但实际上,smart的到来不仅进一步补全了其产品线,更借助此次“联姻”绑定了奔驰。去年10月,戴姆勒与吉利宣布在中国成立高端专车出行合资公司。此次,可以看作是双方合作的又一次延伸,也有可能是吉利与奔驰的一个全新开始。
"第一个赢家是吉利。吉利创始人李书福是一名卓越的战略家。营造合资企业,而不是仅仅购买对方股份,说明他同戴姆勒的合作是有诚意的。”霍费尔写到。
站在戴姆勒角度,无论是不是“甩掉了一个不盈利的包袱”,这都是一笔势在必行和稳赚不赔的生意。2018年,宝马和长城各持股50%成立合资公司“光束汽车”,将生产MINI品牌电动车,以及为长城汽车(601633)生产电动车产品。
因此,对戴姆勒而言,加速smart在华国产和电动化转型,不仅有助于提升自身在华汽车总销量,应对中国的双积分政策,也由此获得了一个可靠而强大的中国伙伴。宝马对奔驰,吉利对长城,这几乎是如同“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一样合理而又工整的存在。
"戴姆勒同吉利的合作可能成为成功的范例。两者联手后,将有机会同世界上其他汽车巨头,如大众和丰田一比高低。”霍费尔说。
重获新生
“买买吉“带领中国企业“买出去”
自从2010年以18亿美金收购沃尔沃后,吉利就开始了全球的买买买之路。2017年,吉利买下美国飞行汽车公司;2018年,吉利重金收购了马来西亚国宝级品牌宝腾汽车和和旗下跑车品牌路特斯;同样是在去年,吉利斥资90亿美元收购戴姆勒9.69%股份成为其最大单一股东。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企业正在积极走出去,早在2017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总额就已经占到了全球的10%。但揭开表面的风光,买买买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钱也不一定能买下全世界。一不留神,就会引发“中国资本海外侵略”的质疑,又或者“中国企业人傻钱多”的嘲笑。
但吉利不仅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先行者,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借鉴的意义。在收购或合作后,与其说吉利是在辅助这些企业的发展,不如说让他们重获新生。
在并购后的第8年,吉利和沃尔沃推出了技术合作新成果的同时,也继续在销量和营业额上再创新高。2018年,沃尔沃全球销量首次突破60万辆大关,达到642,253辆,比2010年翻了近一番。中国销量超过13万辆,增幅达到14.1%,相比收购之初增长了4倍多。
有了收购并“消化”沃尔沃的经验在先,吉利在与其他品牌磨合技术及观念的差异等方面愈发的得心应手。
不久前,在吉利的2018年业绩发布会上,吉利汽车总裁安聪慧表示,路特斯首款国产车型将在武汉工厂投产。安聪慧还透露,收购路特斯之后,吉利有一个明确的复兴路特斯的计划,让它恢复应有的销量和影响力。
当然,海外投资和收购并非做慈善,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全球投资,全球布局,参与到国际化进程之中,能够将世界上各个国家不同的禀赋能够为自身所用,从而提升自身的创造力和竞争力,最终达到融入全球化体系的目的。
对于此次收购,李书福表示,“我们将推smart品牌向电动化、智能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吉利将把研发、制造、供应链等领域的优势及对中国市场的深刻理解注入合资公司,促进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挥协同效应,加强线上技术竞争优势,推动产业变革。
如果深究这番耐人寻味的表态,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新合资公司将颠覆过去由外方做主导的格局,在改革开放40年后,中国企业终于随着自身的强大摆脱了以市场换技术的合作方式。smart下一代车型的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将由中国企业和外方平等合作,并推广至全球。
长期以来,smart在戴姆勒体系中“郁郁不得志”的原因之一,是后者无论是商用车,还是乘用车,都是以中大型产品为主,擅长的是工程设计和高端营销,缺乏经营小型车的经验。
但汝之砒霜,很有可能成为彼之蜜糖。以中小型车起家的吉利,对小型车的用户理解、特别是中国市场有着非常前卫的成功经验。
同时,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以及一个有100多个超百万级人口城市的国家,中国为smart的电动化转型提供了丰厚的土壤;5G带来的新机遇,则为smart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事实也证明,与全球销量相比,smart在中国看出一枝独秀,过去一年在华销量达2.8万辆,同比增长12%。
由此可见,smart与中国市场是有很高匹配度的。凭借戴姆勒的品牌背书,以及多年在中国市场累计的口碑,在拥有了吉利,这个实力雄厚、了解中国消费者、善于扮演“拯救”者角色的靠山和引导者后,smart的未来十分值得期待。
而在整个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大潮中,吉利也具有“典范型”的样本意义。首先,从沃尔沃、伦敦出租车、宝腾路特斯、再到smart,在众多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频频受阻之时,吉利的屡屡成功体现其企业的合作共赢价值观;同时,在中国汽车行业合资股比放开,外资纷纷提出增持意向,吉利赢得戴姆勒的认可平等合作,则体现其领先的核心竞争硬实力。而吉利的案例也告诉中国企业:
1、合作共赢是两家企业合作能长久的必要条件。
2、拥有核心竞争力,才能与国际巨头在合作中处于平等地位。
很多企业都懂第一点,但很少有企业能做到第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