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典忘祖怎么读】陈士同:语言规范不能数典忘祖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也。——【明】陈第《毛诗古音考》
近日,一篇题为《请注意,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的网文列举了教材和工具书中一些常见字的读音变化在朋友圈刷屏。从文章列举的代表性例子看,其中涉及的词语在现实生活中都是高频词,而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种多少带有对传统颠覆的规范统一,不是语言文字自身发展规律使然,仅仅是为了推广运用和理解的方便。
作为人类专属性的用以交流和沟通的工具,语言是人类在长时间的生产劳动中慢慢形成的。从用无意义的声音宣泄情感,到有意义的表达思想,传递情意,语言经过了漫长的时间沉淀。而从有声有义而无形的存在形式到音形义兼具的表征样式的成形成熟,也同样凝聚着先人的智慧。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语言形式,呈现出不同的缀连方式。但是,不论以何种形式表达,都是为了交际的需要。而语言的交际功能不是静态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程度的提升在不断地进行变革。
这种变革不是对先前内容的全盘否定,而是局部性的循序渐进地推进。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语言有自身的规律性。从物质性的形态到符号性的形态,语言的发展除了受外部因素的影响,更多是按照自身内在的规律进行修复和完善,以利于表达交流,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社会的发展推动语言不断向前发展,语言使用的规则很多是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不论怎么改变,保持自身的特性是前提。如果无视语言的规律,仅仅为了迎合外在的需求,语言的使用将会乱象环生。
汉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从结绳记事的具象到笔画的抽象,汉字的沿革同样经过漫长的时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字符号,多数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汉字交际功能的发挥不是靠单一的文字完成的,而是由不同的汉字根据表达的需要缀连在一起。
时代的不同,汉字组合的方式也被烙上特定的时代印记,但总体的规则没有改变。也正是这种延续性的传承,汉语言、汉文化才始终保持着生机与活力。语言是服务于生活,是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演进紧密关联的。
正是这样,语言的发展才表现出不同的态势:描述特定时代事物,随着事物的消失,记录的语言也就随之退出历史的舞台;为了表达的需要,原本指称个别事物的语言被赋予新的语义,表达的功能也随之增加;有的语言因临时性的借用,改变了原有的语义指向。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多,新的语义就慢慢固化下来。不过,不论是死亡、转移,还是扩大、缩小,语言的发展始终没有脱离其自身的规律,都是在固有规律的框定下进行的。
而从语言的价值看,其简单的可以分为生活化的实利性功能和社会化的文化标识的象征性价值两种。作为沟通交流的工具,语言是为了满足公众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语言的有用性决定了它在供人们使用时应当方便,不应该人为地设置理解的麻烦,交际的困难;语言表征文化和人类历史演进史的象征意义决定了它必须保留其产生时期的特征。
只有这样,后人通过这些才能准确地了解和认识那段历史的人文风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的文化表征功能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审视,其价值应高于实利性的表达功能。
试想,如果对历史物件的取舍把功利性放在第一位,人类文明的接续可能就失去了凭借。这种断断续续的文明浸润催生出来的是人类对历史碎片化的认知。一个国家和民族一旦对自己历史的认知不是整体性、连续性的,而是支离破碎的,长时间发展下去造成的危害是难以想象的。
语言文字是音形义的复合体,自有文字始,语言始终行走在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路上。而语言的三元素中,语音的变化整体是趋于平缓的。回顾这么多年语言文字规范发展的进程,单就语音看,目前在语音方面有三个标准,其中《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是国家的规范标准,但国家的审音标准涵盖面有限,生活中很多读音超出范畴;其次是《现代汉语词典》,这是权威的学术规范;另外就是教材,是使用领域的规范。
三个标准更多指向的是表达交际的需要,很少关注语言作为文化传承工具被赋予的历史人文的价值。
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其对语言的社会意义的破坏是很大的。像《请注意》一文中列举的几个典型性的文字,“说客”的“说”“shuì”,规定读“shuō”;“粳米”的“粳”读“jīng”,要读“gěng”;原来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cuī),现在衰为(shuāi);原来是一骑(jì)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现在骑读(qí) ;“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xiá音,读成xié……这些字的读音具有鲜明的历史印痕,之所以读那样的音,一方面是源自汉字表义的需要,一方面是受汉语音韵节奏的限制。
现在把汉字的古音废除,整齐划一地使用现代读音,虽然符合现代生活的要求,易于公众的使用和理解,但是这种对历史的全盘否定,无异于“杀鸡取卵”。
发展变化是事物的根本规律,语言也同样遵循这样的规律。但是发展变化不应该把目光仅仅聚焦到眼前,而应该把历史、现实和未来串联在一起,进行整体性全方位地考虑。如果“断章取义”,对历史文化进行肆意的切割,非但不能促进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反而会阻碍,甚至破坏其原有的生态。
与时俱进的思想固然需要,但理性客观,按照规律办事是前提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一些垃圾糟粕的东西需要割除,但一些经过代代相传沉淀下来的精粹,虽然有时候因别扭而显得“不合时宜”,但在特定的历史境遇中具有重要的表征意义,应该受到善待,并加以保存。也只有这样,浩瀚的华夏文明之河才能经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