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雨村结局 红楼梦中的贾雨村最后结局会是什么样?
从贾雨村的出身、经历,基本可以预测到这个人的最后结局。
贾雨村原系湖州人氏,出身于仕宦之族、诗书之家,但到了他这一代,却祖业衰落,人丁稀少,内心十分落寞,为此,他刻苦读书。从志向上来看,贾雨村也算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随口吟出的联句“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便体现了这种不甘平庸、不甘穷困潦倒的志气。
于是,他索性离开家乡,只身去京城求取功名。经过苏州时,因为盘缠用尽,只好暂时寄居在葫芦庙,以卖字作文度日,因此与甄士隐一来二往有了交情。甄士隐也是一读书人,他虽不以功名为目标,但对贾雨村却惺惺相惜,见他穷困无上京赶考的路费,便慷慨以“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相赠。得到甄士隐的资助,贾雨村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苏州,直入京师,果然考上了进士,被任为苏州知府。
到这个时候,贾雨村还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书生,能够为民请命,希望有一番作为,但他在官场的摸爬滚打中,却慢慢练就了一身“本领”。他顺利考上进士,被选调到苏州任知府,也算春风得意。然而,他学问好,官却做得不好,结果转眼遭人暗算。
《红楼梦》第二回说他:“虽才干优长,未免有些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不上一年,便被上司寻了个空隙,作成一本,参他‘生情狡猾,擅纂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等语。龙颜大怒,即批革职。”
既有才,又能干,为何要参他呢?文中虽说“未免有些贪酷之弊”,不过贪腐本是帝制时代的通病,如果要参,百官皆可参,怎会独参他?所以,“恃才侮上”才是他被参的原因,新来乍到,目中无人,不参你参谁?于是,他被革职查办。
这说明,此时的他还不懂得官场潜规则,还有些许书生气,头巾气。此谓“恃才”,说明他不能同流合污;此谓“侮上”,说明他不会巴结领导。不过,读书人最大的优点就是有悟性,只要有人点拨,有那么个机会,则一点即通。
贾雨村后来就真的遇到了这样的人和难得的机会,游至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请他当家庭教师,古董商冷子兴又给他好好地上了一堂人生哲学课。因此,贾雨村一点即通,借着“起复旧员”的机会,央求林如海给妻兄贾政写信,请贾政在朝中帮忙。于是,在贾政的运作下,贾雨村得以复职,补为金陵应天府知府。通过这次经历,贾雨村看到了关系网上所附着的巨大价值。
因此,到任后,面对薛蟠打死冯渊的案子,在门子的暗示和启发下,“便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冯家得了许多烧埋银子,也就无甚话说了。”
贾雨村不仅在门子的点拨下按照官场潜规则顺利地摆平了诉讼各方,而且以超越了门子的智慧,快刀斩乱麻地了结了此案,还不失时机地向“四大家族”献了一媚,可谓一举几得。后来,贾雨村补授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官升数级,成为了朝廷大臣,更是得益于“四大家族”投桃报李的帮助,关系网上所附着的利益,也达到了最大化。
世界观遇到潜规则,就自然而然地改变了。以后,不再有书生意气的贾雨村,剩下的是一个八面玲珑、贪得无厌的官蠹贾雨村了。这样的人,结局往往是好的,因为天不开眼,从来是善人无好报,恶人长富贵。所谓“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那是少之又少的例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