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凯贵阳市委书记 贵阳"海选"区县书记 市委书记:我只有一票权力
选人用人全公开透明 今年年初,贵阳市花溪区、小河区、修文县和息烽县4个区(县)委书记或被提拔,或被委以他任,“一把手”岗位相继出现空缺。 这时,一种新的干部选拔方式已经在酝酿之中。3月起,贵阳市委组织部有关人员便频繁外出“取经”,经过大量繁琐细致的案头工作,一个“把各地的好经验集大成”的竞岗方案出台了。
5月底,贵阳市委组织部向社会公布了关于公推竞岗的征求意见稿,“社会反响很好”。贵阳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吴应涛说,“没有收到过反对意见,咨询性的意见多些。
” 在这个方案中,参与竞岗的区(县)委书记必须满足的条件是,现任正县级、45周岁左右及以下,或现任副县级、40周岁左右及以下的领导干部,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具有在区(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工作的经历。
后来的统计数字表明,最后这一项条件刷下了一大批人。 符合条件者可以采取组织推荐和个人自荐的方式报名,先由市级相关部门的领导干部、在筑(“贵阳市”的别称——记者注)的各级党代表民主推荐投票决出各区(县)前5名。
这5名竞岗者的民主推荐、驻点调研、演讲答辩、民意测验和领导能力测试5项分数按百分制分别折算计分后,再按2∶2∶2∶3∶1的比例折算出综合成绩。
每区(县)综合成绩的前两名经过组织考察后,由贵阳市委常委会确定为“公推竞岗建议人选”,在市委全委会上作施政演讲,最终由全委会票决出最后的“拟任职人选”。 “各位常委、委员都只有一票的权力,谁都不能一个人说了算,就是我这个市委书记,也只有一票的权力。
”贵阳市委书记李军说。 在整个过程中,“除了国家机密和个人隐秘,其他能公开的都应该公开,选人用人的规则要公开、过程要公开、结果要公开。
” 看到媒体公布的方案后,魏发志就动了心,却一直犹豫不决。 “考还是不考,思想上是经历了斗争的。”魏发志说:“主要是想了解自己的工作能力、理论水平到底如何。” “参加工作到走上领导岗位,20多年一直都是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
但是考试、竞争都没有参加过。” 最大的担心来自“怕丢脸”。“不是怕丢我自己的脸,而是怕给贵阳市的干部丢脸,因为要现场直播,人家会说,贵州、贵阳的领导干部就是这个水平?” 担心是不是走过场、担心丢面子、担心得罪人、担心没前途、担心不公平……为打消干部们的种种顾虑,贵阳市委在6月30日召开公推竞岗动员大会,市委书记李军说,开展公推竞岗,就是要翻箱倒柜找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
正是李军的动员让一直犹豫的魏发志下定决心报名,角逐修文县委书记的岗位。 这也使魏发志成为少数自荐者中的一员。来自“公推办”的数字表明,在报名参加公推竞岗的81人中,只有17人是个人自荐报名的,其他人均由组织推荐。
为什么是区(县)委书记? 为什么是区(县)委书记?这是贵阳市委书记李军一直被追问的问题。 在当前的政权结构中,区(县)是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区县一级党委、政府是党的理论、方针、政策能否传到千家万户的“最后一公里”,是国家各项政策措施能否落实到最基层的关键环节。
因此,区(县)级党委书记需要有较高的大局观和统筹意识。参加竞岗的贵阳市文化局局长王春雷不讳言,同为正县级,县委书记的岗位更有挑战性,“对于想真正做点事的人来说,这个权力是足够大的。
” 李军的回答很简单:因为区(县)委书记的岗位最先出缺。一些现任区(县)长竞岗上去以后,又会再有部分区(县)长的岗位出缺,8月,贵阳市将以同样方式遴选出一批区(县)长,9月将进行市直部门负责人的公推竞岗和公开选拔。
然而,外界的解读却给这一举动赋予了更深的含意。评委、中组部考试与测评中心专家陈德才说,区(县)级作为政权最核心、最基础的单位,其“一把手”的选任能够进入到公推层次,是党内民主进程的新突破。
过去,区(县)委书记的产生方法是党代会选举或“组织酝酿产生”,具体是由组织部先推荐人选,市委书记提名,常委会和全委会等额选举。
但是“酝酿”的空间太大了。“有过这样的情况,组织部推荐的人选不是书记中意的,书记说‘你们得解放思想,再考虑考虑’,直到推荐人选令他满意为止。” 陈德才说:“这次公推竞岗实质上将书记一个人的提名权变成了一套严密程序,既在党的领导下,又符合民意表达的需求。
” 陈德才认为,这个程序可能会选出个别不太符合的人选,但是从制度上杜绝了跑官买官现象。 让这种选拔机制成为常态 县(区)委书记竞选人在电视上直接PK,贵阳市民在电视机前品头论足。
7月14日《贵阳日报》的“金阳时讯”论坛上有网友边看电视直播边讨论:“这个说执行力的不错,有希望有希望!”“你用什么来证明你的施政纲领能够得到真正的落实?”“麻烦讲点具体的,你干什么职位,能干什么,干得好什么。
空谈是没有什么说服力的!” “依我看,这些当官的都说得不错,关键是真的当上了官后不要忘记他们竞选时的题目——《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让权力得到约束》!
”一位网友提醒竞岗者“记得说话要算数”。 多数网友对将官员选拔程序置于阳光下的做法表示欢迎:“这个办法好,让我们看得见是谁来当我们的父母官。
如果贵阳的干部都这么拉出来过一道,贵阳的经济发展还不早就上去了!” 但也有人较真儿:“那背景墙上的‘民意测验’几个字实在碍眼,有好多‘民’参与了这个‘测验’啊?” 有市民认为,选拔的程序设计有待改进。
比如在民主推荐的环节,“一些得票高的可能是人缘好的人。”另外,“演讲答辩环节的权重似乎太高了。一些从基层上来的官员有能力,但表达不一定很强。应该充分考虑到这部分群体。” 贵州省委讲师团团长龚晓宽也认为,对竞岗者过去的政绩没有进行量化,仅作为组织考察的一项内容来考虑,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结果的公正全面。
龚晓宽表示,在今后的干部培训中,会注重演讲能力、公关能力和调研写作能力的培养。 对于参与公推竞岗的官员来说,特别是本来应该顺势补缺的区长县长们,受到的冲击不可谓不大。
王春雷用7个字来形容自己的感受:“事非经过不知难”。他说,有些官员平时自我感觉良好,这一次,长处短处都在众人面前展现得清清楚楚,以后可更加认清自己。
7月22日,贵阳市委书记李军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将对选拔程序的细节不断进行完善,使这种选拔机制成为常态。 当地一位资深记者评论说,这足以令部分官员暗地里冒冷汗。“这是件好事。给一些官员敲了警钟,让他们知道喝酒不再是学问,原来打麻将的现在都觉得要看看书了。”(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