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廷个人简历】张俊廷教授简介

2019-12-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我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教科卫体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家政府津贴专家,"十大首都健康卫士".从事颅底肿瘤外科的临床工作,在脑干肿瘤.脊髓髓内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面被誉为"亚洲第一刀".[张俊廷个人简历]张俊廷教授简介个人专长二十世纪80年代末期,在王忠诚院士带领下开始攻克脑干肿瘤.髓内肿瘤及颅底肿瘤显微外科世界难题,开展了国家级科研项目,取得了重大成就,使中国手术治疗

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我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教科卫体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家政府津贴专家,“十大首都健康卫士”。从事颅底肿瘤外科的临床工作,在脑干肿瘤、脊髓髓内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面被誉为“亚洲第一刀”。

【张俊廷个人简历】张俊廷教授简介

个人专长

二十世纪80年代末期,在王忠诚院士带领下开始攻克脑干肿瘤、髓内肿瘤及颅底肿瘤显微外科世界难题,开展了国家级科研项目,取得了重大成就,使中国手术治疗水平走在国际前沿。

个人简介

【张俊廷个人简历】张俊廷教授简介

1977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工作, 1982年随王忠诚院士迁至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工作。现负责颅底和脑干疾病的临床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其中脑干肿瘤及颅底肿瘤的治疗水平,不论在肿瘤的数量、全切率及术后疗效上,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张俊廷个人简历】张俊廷教授简介

在临床方面,他每年成功完成颅内复杂疑难性肿瘤及脊髓内肿瘤显微手术近500例,而且无论在肿瘤的数量、全切率及术后疗效上,都是国际领先水平; 在学术方面,近四十年来他先后发表论文180余篇,主编《颅底及脑干肿瘤外科手术图谱》,参加编写《神经外科学》、《神经外科手术学》、《颅内肿瘤外科学》等多部神经外科专著,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3项,其他各级科技进步奖十来项…… 成绩斐然,但张俊廷仍披星戴月,如常战斗在一线,苦累并不愿与外人道。

面对病人时,他的微笑总让人瞬间放松下来。 2009年荣获第二届“首都十大健康卫士” 他开展了多项创新性的研究:从手术入路、显微手术操作技巧、神经功能保护到手术后病人的康复,总结出一整套的治疗常规和易于推广的临床经验。

比如:

● 首先开展了耳前颞下入路切除鞍旁及海绵窦肿瘤。

● 首先采用了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

● 同时设计并开展了经双额扩展入路切除蝶窦区及上斜坡肿瘤的治疗方法。

● 通过大量的临床经验总结出分离肿瘤、保护脑组织及神经功能的措施,减少手术的副损伤,使脊髓髓内肿瘤和脑干肿瘤的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并因此获得了国家级和市级科技进步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从耳前颞下以及经双额扩展入路,看似仅仅是从手术入路的方位上的突破,但实质上是为张俊廷打开了一个征服命运、征服禁区的大门,“别人做不了的手术我能做,这种成就感给了我不断攀登高峰的动力”。

2015年,张俊廷作为第一完成人,在北京市科技进步奖答辩中就《颅底肿瘤显微治疗技术平台的构建及规范化治疗研究》所汇报的成果,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包括: 学习与传承 走在通往世界之巅的路上, 每跨过一道险峰, 张俊廷都顾不上停留和回望, 只认准“学无止境”。

每周三早上七点到八点,是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全体医生的学习时间。神经外科150多名医生齐聚一堂,一同学习国际医学文献和最新动态,并结合本院实际病例进行经验的分析和总结。张俊廷告诉记者,到2016年,这个传统已坚持了整整9年。

成大事,不能靠单打独斗。在张俊廷看来,一个团队的强大不能仅体现在几个“独苗”身上,团体集体破浪的力量要比几个“独苗”单独成长大得多,“一个医生看了上百个病人,必然既有经验,又有教训,要让一个人的经验成为大家的经验,一个人的教训成为大家的教训,才能让大家少走弯路,成就一个团队的发展”。

如今流行“后浪把前浪拍在沙滩上”,对于张俊廷这个天坛神外的大家长,他殷切期待着自己的每一个“子女”都比自己更优秀,“我不想让我的遗憾成为后来人的遗憾,我的短板成为后来人的短板” 这是张俊廷的风格,也来自于恩师王忠诚院士的传承。“王院士一生都在不断进取。同时,他也致力于发挥每个大夫最大的潜能,带领整个团队一起往前走。”提到恩师和天坛神外,张俊廷暖心的微笑颇显出几缕自豪。

● 创新性地设计了乙状窦前入路双骨瓣开颅法,明显减少骨质缺损,减少并发症;

● 创造性地提出硬膜下颞下经岩前经小脑幕入路,明显简化操作步骤;

● 改良了远外侧入路,首次提出经髁后入路切除病变的理念等等……

据了解,该研究项目已经发表论文达 136 篇,其中SCI 收录了39篇,累计影响因子78.323。项目的研究结果还陆续发表在《Neurosurgery》、《Journal of Neurosurgery》和《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and psychiatry》等全球医学领域的顶级专业杂志上,在国际医学领域获得了巨大反响。

手术台上的英雄本色 侠之大者,不拘小节。

但在跟访张俊廷这段日子里,记者深切感受到一位50后医者的认真自律:早上三组俯卧撑,晚上两组俯卧撑,这是60岁的张俊廷每天的“必修课”。 稳定的双手是体现一位外科医生能力的重要指标。为了练就一双稳健的双手,张俊廷年轻时就经常练习羽毛球来提高肌肉力量。如今上了年纪,他选择对身体负担相对较小的俯卧撑。

采访中的某一天中午,距离门诊结束不到一个小时,张俊廷快步走进了手术室,躺在手术台上的是一位22岁的女性脑膜瘤患者。 这本应是一例相对容易完成的凸面脑膜瘤手术,然而她的右脑水肿严重,肿瘤几乎与大脑皮层全部粘连,所以难度就在于切除肿瘤的同时不能伤害与之粘连的肢体活动功能区。此前,患者曾于英国就诊,思虑再三,还是回国来找张俊廷。

手术中的张俊廷就像一位胸有成竹的儒将,手上的动作行云流水。显微剪刀、双极电凝、吸引器,仿佛早已与他的双手融为一体。那是救患者于危难的手术,却也是精益求精的医者神技。

记者注意到,在这一个小时里,张俊廷拿剪刀和双极的左手始终悬空。助手说,双手悬空工作两三个小时对张俊廷主任来说是很常见的事儿。

很多同事都评价张俊廷的手术风格“云淡风轻”。他自己则认为做手术和司机驾车的道理差不多,都是经验积累、水到渠成,“我是高速、盘山路、胡同都开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