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代明大雁颂】樊代明院士:成大器者目光远
央视《大家》栏目组记者花了一周时间对他进行跟踪采访。2016年,在一个讲座后,记者有幸专访了樊代明。
在采访前,记者听了他的讲座。他总结了3年医学研究的进与退,讲述了他最主要的体会:一是政治稳定、社会繁荣、科技进步是医学发展的前提,要珍惜现在的政治社会环境;二是用哲学思维指导科学研究,要站在哲学的高度研究医学,哲学是研究科学的方法学,比科学更具高度和广度;三是医学研究要善于从微观回到宏观,全面综合推动医学的正确发展。
近些年来,樊代明在全国多地开办讲座,每到一地都会听众爆满,甚至连出租车司机师傅都会赶过去听。为什么?因为讲座中多是满满的正能量:
“我的父母都是农民,在我的印象中,母亲很聪明,父亲很严厉,他们让我从小就懂得,如果你不努力,连生存都成问题。上小学时我最大的愿望是当乡长,因为当乡长能吃饱饭。记得那时我和弟弟走过一个小镇的餐馆,透过玻璃窗看到里面的顾客在吃黄澄澄的油条,我口水都流出来了。
弟弟对我说,‘哥哥,我长大后一定要让你吃油条吃个够。’长大后,我的世界观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想当个乡长了。我渐渐懂得,如果一个人把个人发展和一己私欲联系在一起,肯定成不了大器,成大器者需要把眼光不断放远。”樊代明娓娓道来。
眼前的樊代明集热情和睿智于一身:他不仅科研能力出众,而且常出口成章、语出惊人。“没有热情和不动感情的医生不是好医生。”樊代明院士幽默地对记者说。多年来,他坚持每周查病房的职业习惯雷打不动。
从教员到校长、从卫生员到院士、从士兵到将军,30多年来,不管是从事医疗、教学、科研还是管理工作,樊代明始终勤奋努力、艰苦奋斗,赢得的每一个光环都很闪耀——
从政,当国家副部级干部;从军,当了少将;从研,当了院士(还当选为美国医学科学院的院士);从医,当了世界消化病大会主席;从教,当了大学校长。
他不仅学术造诣深厚、临床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卓越、工作作风严谨,而且管理能力突出,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硕果累累,他担任第四军医大学校长期间,该校共获得了5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他带领的消化病医院连续5年在全国排名第一,在世界上也占有一席之地,当记者问起其中的奥秘时,樊代明说:“我觉得最主要的是我们有‘大雁精神’。”
对此,樊代明解释道:“冬天到了,大雁要从西安飞到南方过冬,迢迢万里,为什么大雁能最终到达连老鹰都飞不去的南方?首先,大雁有集体意识。前面的大雁使劲振动翅膀,产生的气流被后面的大雁利用,前面的大雁飞累了就飞到后面,后面的大雁又飞到前面,如此更替,便可无一掉队;第二,领头雁要有眼界。
领头雁的作用非常重要,但不是所有的雁都能当领头雁。我想通过《大雁颂》这首歌来提醒大家——不要斗,一起来,只有团结起来才能争到世界第一。”
正因为有这种“大雁精神”,樊代明才能率领他的团队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摘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的桂冠。众所周知,胃癌是世界上第二大癌症死因,在我国也是一种最常见的肿瘤。胃癌早期难发现易治疗,晚期易发现难治疗,而现实情况是一旦发现大都是晚期,治疗效果偏低。樊代明可谓将半生的精力都倾注在诊断和治疗胃癌这个难关上。
为了获得准确的科学数据,樊代明亲自带领团队到癌症高发区的村落进行取证和调查。村里不通车,他们靠步行。樊代明甚至派车到村子里,把所有的村民接到西安验血、做胃镜、留标本……实地调查使他们掌握了科研第一手资料——极有参考价值的家族生存谱。
正是凭着这股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他们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3种诊断和治疗胃癌的新方法,使我国胃癌的早期诊断技术跃上了一个新台阶。20世纪90年代初,樊代明又把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技术相结合,建立了胃癌血清免疫诊断方法,只需一滴血便可检出早期胃癌,使血清诊断胃癌阳性率由45%提高到70%以上。
樊代明(右四)在给学生们讲课
从跟着别人学技术,到提出“中国策略”,再到引领世界同行的研究方向,樊代明领衔的“消化系肿瘤研究创新团队”在消化系统疾病攻关这条路上一走就是30多年。
自20世纪80年代起,樊代明就带领团队瞄准胃癌这个世界第二大癌症死因进行了大量深入研究,他们提出的预防策略成为目前欧美及亚洲地区5个胃癌诊治共识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团队建成了覆盖27个省和直辖市、82个地级市的消化系统疾病防治网络, 完成高危人群3.
3万人次的早期癌症筛查,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理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建立了早期诊断和治疗消化系统肿瘤的新策略,形成了延缓不同阶段恶性肿瘤发展的新方法,关键技术和多项成果均居世界领先水平。
在2008年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樊代明和他的科研团队摘得了我国医学领域该年度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们首次提出的胃癌序贯预防策略,有效降低了胃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填补了国内外医学界研究空白,樊代明和他的团队登上了国际胃癌研究领域的高峰。
“人们应该改变对肿瘤的观念。”樊代明说。恶性肿瘤是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疾病,且由于其泛发性、各年龄组全覆盖、耗资巨大、难治性甚至不治性成为百年来攻而不克的世界难题。抗击癌症成为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为长久、最为投入、最为广泛、最为壮烈的一场全民战争。然而,全世界恶性肿瘤的患病人数在逐年增多,治疗难度也在逐渐增加。
“我认为肿瘤是人生中间的必然阶段。”樊代明说,“如果一个人要活得长久,活到120岁、150岁,你总要长出一个肿瘤。”
樊代明指出,癌症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是整体调节失常促发局部某种癌变关键分子事件的恶果。这种恶果又反作用于整体,形成恶性循环,最后致人于死地。因此,研究肿瘤既要探索器官局部的关键分子事件,又要探索癌症患者人体整体调控的改变,并将二者密切联系起来。
樊代明还提出“肿瘤是一种抗衰老的疾病”。他表示,针对衰老人体最重要的“搏击”形式就是细胞增生功能加强,不是全身的,就是局部的,局部的增生就表现为肿瘤,“之所以长肿瘤,是因为对身体有用。”
樊代明认为,这种抗击衰老的增生机制很像胚胎时期的表现,“同样都是一个细胞,10个月分裂长成胚胎,是一个生命;10个月分裂形成一个肿瘤,则夺去一个生命。”而肿瘤组织的很多生物学特性都与胚胎细胞相似。从这个意义上讲,癌症患者的局部增生或可看做人体通过局部抗击衰老而争取“返老还童”的全身过程。因此,了解胚胎发生学知识,无疑对寻求肿瘤治疗思路有极大帮助。
对此,樊代明总结道:“回顾百年以来肿瘤研究的主要目的,大家均是在寻找罹患癌症的证据(或称肿瘤标志物)。临床医生在患者体内找肿块,病理医生在组织中找癌细胞,检验医生在体液中找肿瘤分子,分子生物学工作者在肿瘤细胞中找癌基因……虽然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但根本目的是一样的,旨在阐明或证明肿瘤的真谛或本质。
无疑,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摆在医生面前:肿瘤是否存在分子水平标志物?若把第一种和第二种观点结合,或可为肿瘤研究指明方向。”
对于名利,在樊代明看来,那只是奋斗路上的插曲。
“人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经过了三重考验,第一是缺吃少穿,为‘能活’而奋斗;第二是缺房少车,为‘易活’而奋斗;第三是缺医少药,为‘好活’而奋斗……在中国,每年有超过300万人在70岁之前死于心脏病、肺病、脑中风、癌症、糖尿病等,目前中国的慢性病死亡人数已占总死亡人数的86.
6%,慢性病负担占全病负担的70%以上。2014年中国人均GDP为46531美元,而慢性病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4848亿元(其中还不含医药费)。所以慢性病的防治刻不容缓。”樊代明对记者说。
樊代明在河南中医药大学作报告
“正所谓‘上医治未病’。”樊代明指出,“目前的状况是,比如中风,基层医生没病人看,还不愿意去做预防工作;而大医院医生病人太多,没时间去做预防。最后的现状是等着中风的患者来就诊。这正如长江决堤不去提前固堤,而是在决堤后去抢救被淹的千家万户一样。”
对此,樊代明提出建议:“增大全民健康的经费投入,保障全民健康的立法及实施,指导全民健康的群众活动,监督各级政府对全民健康的贡献。这一方面要做加法。”
他还建议:“将预防医学健康常识编成儿童读本,作为教材纳入小学读本、初中读本、高中读本中,以必修课和选修课形式进入课堂,中小学要设专门传授健康知识的教师,要教导中小学生参与到某些健康安全知识的公益活动中去,寓教于乐。这一方面要做乘法。”
近年来,中医越来越得到国际的认可,对于中医以后的发展之路,樊代明自信满满:“中医要走出去。首先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因为我们知道,文化对医学是很重要的。那么中国文化要先走出去,然后是中医走出去,再然后才是中药走出去,当年西医传播也是一样的道理,是由传教士传到中国的。
中医问题,我想主要说四句话:第一, 中医在人类医学史上从来没得到现在这样受尊重的地位;第二,中医目前是人类医学史上唯一能够和西医媲美的世界第二大医学体系;第三,中医解决了西医解决不了的很多问题,已经显示出它的不可替代性;第四,中医必将成为未来医学、整合医学发展的重要贡献者。”
在采访最后,记者就科技和人才等相关话题和樊代明作了进一步交流。
现在中国正在推进科教兴国的人才战略,谈到“人才”,樊代明如是说:“科学只求第一,没有第二。比如一公斤钢打一个钢球,值1美元;打25副马掌,值25美元;打1万根秒针,值1万美元。人才一定是打1万根秒针的人。
这涉及社会分配政策和人们对人才的尊崇问题。对于人才,我们要尊重。尊重人才就是尊重历史。因为自古以来都是伟人创造世界,能人改变世界,常人适应世界,庸人抱怨世界。如果政策让庸人满意了,能人就没办法活。人才就是贤,贤的繁体字由臣、又、贝组成,这两字的繁体字非常相像。肾是人的两个宝贝,在腹腔上面,一边一个,一个文臣一个武将,所以人才也是肾。不管是贤还是肾,人才对于一个团队都是非常重要的。”
樊代明(左)受聘为南开大学荣誉教授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速发展等于立体发展,要健康发展就要立体发展,有的人要像割草机一样负责广度,有的人要像掘井机一样负责深度。我们既需要割草机一样的人才,也需要掘井机一样的人才,广度和深度要相互结合,这样才能立体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人才是不能替代的。立体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最终需要团队成员一起努力达到目的。”
谈及一个团队取得成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樊代明侃侃而谈:“我觉得事业成功不成功取决于3个要素:领导、团队、纲领。拿我国古代四大名著来举例子:《三国演义》蜀国起初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有刘备这样的领导。刘备最大的本事就是会哭,一哭就哭出凝聚力,一哭就哭出战斗力,一哭就能把其他人都团结起来,别人会为他拼死奋斗。
蜀国胜在领导,也败在领导。它的失败在于找了个领导叫阿斗,由此来看选领导太重要了。《水浒传》有好的领导:晁盖和宋江,也有108将,最后队伍垮了,输在没有好的纲领。
《红楼梦》既没有好的领导也没有好的团队和纲领,所以书中主角的结局很悲惨。《西游记》的结局最后之所以取经圆满,因为有好的领导。唐僧高瞻远瞩,关心下属,胸中有抱负,纪律也严明。团队成员的优缺点互补,他们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取经的纲领非常明确。这三条都具备了,所以就成功了。”
说到这里,樊代明回忆起自己曾经的点滴,并对年轻人充满希望:“年轻人想要成才,需要在一个好的环境中成长,按照正确的方向培养。我年轻时很苦:在青藏高原当兵、当炊事员。即便如此,每天我都会问自己三件事情:做到最好了吗?标准是什么?开始了吗?比如读大学时,我就对自己说:第一,我要当这个大学里最好的学生。
第二,这个大学最好学生的标准是什么?第三,我开始了吗?后来我当了第四军医大学的校长,每天早上起来后就会对自己说:我要当四医大最好的校长,然后问自己:标准是什么?开始了吗?天天这么问,肯定能成才。
其实成功很简单,不要看前面有什么,只要脚踏实地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就行。永远向前走,否定到最后。不满足于现状,要给自己定许多标准,然后依次努力。如此一来,肯定能成功。”
采访最后,樊代明难得谈起了科研之外的事情:“我是一个严厉的父亲、慈爱的父亲和幽默的父亲。我的女儿也很幽默,有一次我们吃饭,一盘盘菜端上桌后,我女儿就说,‘爸爸,我给您猜一个脑筋急转弯:外国人排队,打一个菜名。’我当时没想出来,女儿说谜底就在桌子上,是羊肉串啊。”樊代明接着向记者提问,你知道外国人洗澡是什么吗?还没等记者缓过神来,樊代明便提高了一个声调微笑着说:“羊肉泡啊!”
作者:冷珊珊,现任天津日报《求贤》杂志首席记者,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在职研究生(学位攻读中)。对科学家有着浓厚的探寻和写作兴趣,相信科学领军者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
本文刊登在《今日科苑》杂志2017年4月刊大家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