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巢之下葡萄全文阅读 难熬的车市:覆巢之下 安有完卵?
立夏已过,气温迅速突破30摄氏度,车市却仍被冰封在寒冬之中。随便翻翻近来的新闻报道,不乏类似标题:《乘用车销量持续下滑,日系成最大赢家》、《4月燃油车销量持续走低,新能源疯涨》、《车市寒冬?豪华车表示没感觉》……
从整体数据看,这些说法都是事实。根据乘联会最新统计,4月,国内狭义乘用车市场销量为150.8万辆,同比下降16.9%,环比下降13.8%;1~4月累计销量659.5万辆,同比下降11.9%。
以国别看,只有日系车实现销量增长,4月共售出新车36.39万辆,逼近德系车38.79万辆的同月销量,市场份额提升4.5个百分点至23.5%。
若以自主品牌、合资品牌,以及合资豪华品牌划分,也唯有合资豪华品牌的同比增长率是正数。
要是对比传统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销量数据,结果就更没有悬念了。虽然二者在绝对数量上相差悬殊,但新能源车超高的增长率,是燃油车再难实现的。
在这些新闻标题和数据的“洗脑”下,我们很容易产生错觉:日系、豪华、新能源,是车市寒冬中三个冷风吹不到的“天堂”。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众所周知,存量时代会加剧“马太效应”,但你也许忽略了,两极分化不只出现在整体市场,每个细分阵营同样难逃优胜劣汰的法则。而且,豪华品牌和日系品牌的内部竞争更加残酷。
体会一下这样的悬殊对比:今年1~4月,豪华品牌销量冠军奔驰卖出了近20万辆新车,可谓风生水起,而垫底的DS只有0.08万辆,濒临出局;广汽丰田、广汽本田和东风本田4月在华销量同比涨幅超过20%,马自达品牌却遭遇了12连降,同比跌幅超过30%。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虽说头部企业贡献了绝大多数销量,但这并不意味着BBA或“日系三强”就不会下滑。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4月,奥迪销量同比下跌17.08%,成了BBA中唯一负增长的品牌。要知道,去年它可是中国豪华车市场的头把交椅。
“日系三强”中的日产也有同样的苦恼。今年4月,日产汽车在华销量为121,554辆,同比下降2.9%。好不容易在3月变负为正的增长率,又一次绿了。
媒体在分析奥迪与日产沦为“例外”的原因时,基本都提会到,对手纷纷出新,攻势凌厉,而自己的主力车型难以招架,落了下风。由此可见,头部企业的日子一点也不轻松。都说宁当鸡头不当凤尾,想必在逆势上涨的阵营里扮演拖后腿的角色,滋味一定很难受。
黑暗中,任何光亮看起来都无比耀眼;迷茫时,任何希望也都会被无限放大。
不可否认,电动化是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但目前看来,新能源车还不具备替代传统燃油车的可能。因此指望新能源车“救市”,恐怕不太现实。
4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9.7万辆,同比增长18.1%,同比累计增长59.8%。多数媒体在报道这一数据时,仍会用“疯涨”、“暴涨”这样的词汇。诚然,比起负增长的燃油车来说,新能源车的市场表现确实亮眼,但若回看过去,就会发现增速已大不如前。曾经打着滚上涨的新能源车市场,到今天变成小碎步前进。
随着国家补贴退坡,新能源车要逐渐回到市场发展规律上来。专家学者指出,过去几年靠政策利好催生出的繁荣景象,实际含有很多水分,也掩盖了新能源车本身存在的问题。比如最近频繁爆出的电动车自燃事故,就反映出电池技术尚不成熟。
笔者认为,新能源车市场的天花板,或许比我们想象中更低。一方面,技术革新和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较长的周期;另一方面,我国是土地资源极其稀缺的国家,尤其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地区,一车一位几乎是奢望。调查显示,“家充”的便利性,是促使消费者购买电动车的关键因素,其吸引力大于电动车噪音低、能耗成本低、驾驶体验好等优势。因此,如果不能为大多数人提供“家充”的条件,那么电动车很难在我国得到大规模推广。
眼下,以纯电为主的新能源车尚有增长空间,但受客观条件制约,市场的盘子远不如燃油车大,也许用不了多久,新能源市场也会感受到存量时代的寒意。
总结
无论是日系车、豪华车,还是新能源车,没有谁是真正的“幸运儿”。车市寒冬下,不存在冷风吹不到的安全区。对于企业来说,任何时候都不能高枕无忧,任何时候也都有逆风翻盘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