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凤英王少舫天仙配 那些年黄梅戏舞台上的黄金搭档01——严凤英&王少舫
严凤英与王少舫都是黄梅戏宗师级人物,两位艺术家不仅表演黄梅戏,还参与整理、改编、创作黄梅戏,为黄梅戏“梅开一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是黄梅戏发展史上的开拓者与奠基人。
二人主演的《天仙配》使黄梅戏扬名全国,成为黄梅戏的经典代表作品,几乎成了黄梅戏的代名词,下面我们就来回顾那段历史,走近这对大师级黄金搭档的艺术历程。
严凤英生于1930年,自幼失母(4岁时母亲离家出走),跟随父亲生活。父亲颇爱京剧,常在家中拉二胡唱京戏,因此严凤英幼年时期就会哼唱一些京剧。9岁时跟随祖父母回到老家罗家岭开始接触黄梅戏,13岁拜师严云高学艺(说起来严云高在辈分上还是严凤英侄子),14岁正式登台表演黄梅戏,15-16岁在安庆因演出《小辞店》轰动全城。
王少舫生于1920年,自幼丧父,跟随母亲生活。9岁时到上海师从鲍筱麟学习京剧,14岁时在安庆正式登台表演京剧,但安庆黄梅戏气氛浓厚,因此王少舫也对黄梅调非常熟悉。这么一看,二人童年经历还真是颇有相似之处。
1947年,正值解放战争后期,社会动乱。时年严凤英17岁,王少舫27岁,二人都辗转流落到芜湖就遇上了,一个是唱黄梅戏也喜欢京戏,一个是唱京戏也热爱黄梅戏,你说巧不巧?!严凤英生性热情活泼,常去找王少舫一家玩,但王少舫性格腼腆又家教颇严,总是反应淡淡的,所以这次二人虽相识,却并未深交。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支持鼓励地方戏曲发展,1950年王少舫回到安庆,加入民众剧场,正式改唱黄梅戏。王少舫将京剧中的很多表演艺术与技能运用到黄梅戏中,还排了很多新戏,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了黄梅戏舞台表演,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把民众剧场经营的红红火火。
几家欢喜几家愁,民众剧场火了,其他剧场不行了,其中群乐剧场(后改为“胜利剧场”)开始想办法,想啊想啊,终于想到个好主意——把当年轰动安庆城的严凤英请回来!经过一番周折找到彼时正在南京甘家大院学习京昆的严凤英,于是1951年,严凤英又来到了安庆,加入胜利剧场。
这招还真管用,严凤英一加入,「胜利」立刻跻身安庆城第二大黄梅戏剧场。为啥还是第二呢?一来王少舫系统地学习过京剧,从排戏到演戏到导戏三位一体地进行黄梅戏创新;二来「民众」人才济济,丁永泉、丁紫臣、丁翠霞、潘泽海、王少梅…阵容不要太豪华!在这场力量悬殊的对决中,「胜利」渐落下风,即使两边都演新戏,观众还是去「民众」的多。
「胜利」一看急了,羡慕嫉妒恨,就有人出主意(「胜利」人主意好多)要把「民众」打一顿,于是制定“作战方案”——分包制,每人分配固定对象一对一开战,当时给严凤英分的是丁紫霞,严凤英说:“那不行,丁紫霞教过我的戏,算我师傅,我不能下手打师傅”,这才避免了一场武斗。(ps:严凤英酷爱学习尊重老师也是出了名的)
1952年「胜利」与「民众」主要演员都参加了安徽省暑期戏曲艺人集训(听起来不错,为啥现在没有了?),大家一起学习共处了近两个月,基本上就消除了之前的误会与隔阂。
学习期间严凤英与王少舫排演了《蓝桥会》,年底他们携此戏到上海参加华东戏曲观摩演出,这是二人的首次正式合作。一起带去的还有《打猪草》(严凤英/丁紫臣,王少舫改编执导)、《柳树井》、《新事新办》等节目,黄梅戏一炮打响,轰动大上海,黄梅调正式定名“黄梅戏”。不过这次火起来的是《打猪草》,直到两年后《天仙配》惊艳亮相,这对黄金搭档的价值才被发现。
1953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成立,严凤英与王少舫相继来到剧团,自此开始了长期合作。1954年上海华东戏曲汇演,二人主演的《天仙配》一炮打响,获得演出一等奖、表演一等奖、分别个人表演一等奖——真正是“谁料皇榜中状元”,黄梅戏扬名全国人尽皆知!
1955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同名黄梅戏电影《天仙配》,电影一上映便风靡海内外,在港台地区形成了长达近20年的黄梅戏热,甚至播映到了法国、意大利、英国、芬兰等国家。这样的影响力在中国戏曲界是空前的,由衷地向两位艺术家致敬。
继《天仙配》之后,他们又合作了《春香传》、《打金枝》、《王定保借当》等多部经典剧目,可惜留下的影像资料不多,幸好1956年在央视录制的《夫妻观灯》保存了下来,成为难能可贵的回忆。
王少舫在唱“哟,哟,不好了,你的裤脚烧着了”时,活灵活现地表现了一位乡村青年促狭的一面。
1959年,黄梅戏电影《女驸马》是奠定黄梅戏成为中国五大戏曲之一的力作,这里严凤英饰演的冯素珍在戏里是反串表演,主要是与“公主”的对手戏,没法与王少舫搭档,因此王少舫在这里演的是老生“刘文举”。
1963年拍摄《牛郎织女》,这是他们合作出演的最后一部电影,其实也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王少舫在此剧中出演的是配角“金牛星”。
这部电影是上海与香港两地合作,香港那边提出要严凤英演织女,但牛郎不让王少舫演,本来大家都担心王少舫能否接受安排,没想到倒是严凤英闹起了脾气,她说:“我与王少舫同志配合的很好,他不演牛郎我也不演织女了!”,数次为老搭档王少舫争取主演机会——这就是我们爽直可爱有情有义的“织女”!
随后的几年里,严凤英与王少舫合作演出的都是《红色宣传员》、《丰收之后》、《江姐》这样的现代戏,直到1966年二人被关进“牛棚”。两年后一代大师严凤英香消玉殒,从人间回到了天宫。二人的合作生涯也就此终止。
1978年,严凤英离世十年,安徽省委为她平反昭雪,并重排《天仙配》,年近六十的王少舫再次扮演董永,可早已物是人非,在后台化妆时王少舫悲泣出声泪流满面。在人生的最后几年里,他一直致力于传、帮、带,培养新人,他说这样才是对昔日搭档严凤英最好的怀念。但承受着身体与心理双重磨难的他,终于在1986年撒手人寰。
巨星陨落,但幸好他们的作品与精神被继承下来了,上世纪80年代黄梅戏迎来了她的第二次辉煌,请关注下期——《那些年黄梅戏舞台上的黄金搭档02——马兰&黄新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