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是石敬瑭 燕云十六州被石敬瑭割让 跟河朔三镇有关吗?
燕云十六州被石敬瑭割让,跟河朔三镇有关吗?
历史上,大一统的王朝必会崩溃,这是封建时代的铁律。一统之后就会有破裂,有内耗。内耗的时间越长,内部的割据势力越多,对基本盘的伤害就越大。因为诸侯众多,人心思乱,诸侯朝不保夕,实力弱小,就不得不借助外部的势力,不得不献媚结好强大的异族。
这是一个死循环了。也正是晚唐和五代纷乱的时期,契丹愈发强大,也愈发轻视中原的一干藩镇,河朔三镇割据地方,而朝廷不能制,从此藩镇割据愈演愈烈,虽然唐朝的中央朝廷几度削藩,也曾经取得元和中兴,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父子授首,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斩首长安的战果。但终有唐一代,河北三镇始终不服王化,将兵骄暴,叛离中央是常态。
实际上,唐朝是处于一种地方军头众多的尴尬境地,河朔三镇一旦成型,即破裂了国家,又像一颗野草一样在撩拨着许多人的心思。烈,李灵耀,吴元济。河朔三镇,摆明了是唐朝藩镇割据的排头兵和试水员,而地方割据存在,最大的弊端在于削弱了中国作为一个统一政权的国力。
如此多心怀鬼胎的小势力,必然会发生内耗,也必然会存在借力的现象。曹操能讨平北方的乌恒,在于他的势力范围是当时汉族统治的精华区域,人力物力足以一力讨伐。但到了北魏覆灭北齐北周分立的时候,高氏和宇文氏就不得不结好北方的游牧民族。高欢高澄娶了柔然的公主,北周武帝娶了部落的公主为皇后。照史书所叙,北周武帝对阿史那皇后的态度因为侄女窦氏的劝解而变好。
即是有唐人演义美化的成分在,北周武帝尽力结好部落的力量也可知,统一政权一旦破裂,对北方游牧民族的优势会大大减弱,反而是游牧民族可以坐收渔利。唐时的节度使分立,和汉初存在的中央政府替东面南面的诸侯,大家都不得不讨好匈奴的情况很是相似。大乱之后,朝廷中央的势力大大削弱,地方的离心力在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保守与领土的丢失几乎是必然的。
安史之乱之后,西域安西北庭的领土逐渐丢失,西部的疆域线慢慢收缩。为了请兵剿灭安史,唐庭甚至默许回鹘骑兵在洛阳杀掠。为了求活什么做不出来。晚明也是如此,一干小朝廷间势若水火,最后被清军打得落花流水,河朔三镇开了唐朝乃至五代十国的武夫乱政之阀,从帝国的角度来说,武夫乱政,地方的离心力加大,一干骄兵悍将借机来胁迫中央要求获得更多的财政兵民自主权。
从藩镇内部来说,节度使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对这些桀骜易叛的下属们也是又爱又怕又恨又提防。这一干势力,不分大小,北方的粗大腿他们能不抱吗?石敬瑭请契丹出兵之时,当时的幽州节度使赵德钧,也在苦求契丹出兵帮忙呢。
想来,也是够讽刺的。这一切的一切,难道不该以安史之乱帝国分崩,河朔三镇开藩镇割据武人跋扈的先河为发端,个人感觉跟胡化关系不大,自唐朝废掉府兵制开始,朝廷就注定不会长久、有效地控制地方了,尤其是河朔三镇。
燕云十六州被石敬瑭割让确实跟河朔三镇有很大关系,但处理藩镇割据的问题,换作哪个朝代都不会有很好的办法,除非像宋朝自废武功,或者像西汉一样对外战事,汉宋的做法风险很大。这锅,不能甩给唐朝。毕竟,像魏文侯,赵武灵王,汉武帝,赵匡胤,朱元璋这样因时制宜,敢于对文化、军政制度下手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帝王不多见。
燕云十六州是河朔三镇历史问题的延续,那河朔三镇呢?就是西晋北方乱局的延续。西晋呢?是汉朝匈奴问题的延续,匈奴呢?是周朝犬戎问题的延续,犬戎之前呢?应该就是蚩尤老兄了,蚩尤之前,那就是山顶洞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