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无一用是书生 南怀瑾:百无一用是书生

2019-05-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我有时也不大喜欢读书太过用功的学生,这也许是我的不对.但我看到很多功课好的学生,戴了深度的近视眼镜,除了读书之外,一无用处.据我的发现是如此,也是我几十年的经验所知,至于对或不对,我还不敢下定论.可是社会上有才具的人,能干的人,将来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并不一定在学校里就是书读得很好的人.所以功课好的学生,并不一定将来到社会上做事会有伟大的成就.百无一用是书生 南怀瑾:百无一用是书生以前在x大考一个研究生,拿硕士学位,很惭愧的,我忝为指导老师.还好最后以八十五分的高分通过了.这个孩子书读得非常好,但

我有时也不大喜欢读书太过用功的学生,这也许是我的不对。但我看到很多功课好的学生,戴了深度的近视眼镜,除了读书之外,一无用处。据我的发现是如此,也是我几十年的经验所知,至于对或不对,我还不敢下定论。可是社会上有才具的人,能干的人,将来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并不一定在学校里就是书读得很好的人。所以功课好的学生,并不一定将来到社会上做事会有伟大的成就。

百无一用是书生 南怀瑾:百无一用是书生

以前在x大考一个研究生,拿硕士学位,很惭愧的,我忝为指导老师。还好最后以八十五分的高分通过了。这个孩子书读得非常好,但是我看他做事,一点也不行,连一个车子都叫不好。

书读得好,不见得能成为救国救世的人;而书读得不好的人,将来也可能做出一番大事业。一个人书读得好,学问好,品德也好,那才叫做文质彬彬,叫做君子,算是一个人才。

百无一用是书生 南怀瑾:百无一用是书生

所以,父母不该把孩子教成书呆子,书呆子者,无用之代名词也。

试看清代中叶以来,中西文化交流后,有几个第一名的状元是对国家有贡献的?宋朝有—个文天祥,唐朝有武进士出身的郭子仪。只有一两个比较有名的而已。

百无一用是书生 南怀瑾:百无一用是书生

一个人读书好未必能力强;有知识,不见得有能力;有品德,不见得有能力,有能力的,不见得一定有道德。—个人如果真想成大事,需要德才兼备,学识修养都要上得去。

俗话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一个人读书好,即使倒背如流,而不能举一反三,不付诸实践,就成了死读书,读死书,没有用。常此以往,不仅越学越笨,而且造成“知障”,掩盖了自己的天性和聪慧,那样就得不偿失了。这就是常说的“读书读傻”了。如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样读书,成了不通世务的书呆子!

元顺帝天顺年间,有一名进士,叫陈音。他倾心经术,一心攻读,不问世事,终于学有所成,满腹经纶。

据说,陈音读书,十分专心,可真是专心致志,几乎达到了忘我之境。

有一天,陈音整理书籍时,发现一本书里夹着一张宴帖。他没大仔细看上面落款的日期,就到人家里赴宴了。

就这样,他匆匆赶到下请帖的朋友家。走到客厅,寒暄过后,久坐而不走了。朋友感到纳闷,问他:“您有什么事吗?”陈音说:“我是前来赴宴的啊!”

那位朋友听了此话,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心想,真是莫名其妙,我没向他下帖子啊。但又不便详问,只得备酒款待了一番。

事后,那位朋友才想起,去年的今天,曾宴请过陈音。你说这个陈音呆不呆?陈音经常犯这种糊涂事。

还有一次,陈音上朝回来。路上,他跟下属说,要去幷访一位同僚。但侍从没有听清,仍然牵马带他回家了。

到得家里后,陈音还没反应过来呢,以为到了同僚的家。步入客厅,他环顾四周,说:“这客厅的格局与我家的相同啊。”

然后,他又看见了壁画,又疑惑地说:“怎么这幅画,也和我家的相同呢? ”

此时,恰好家童从内屋出来,陈音看到,赶忙呵斥道:“无礼狂徒,你怎么在这里? ”

家童回答:“这本是你的家嘛! ”陈音这才恍然大悟。

不知道的,还以为陈音读书做事如此专心,以为美德呢?岂不知,这是他受脑中的知识和事情所遮蔽,头脑智慧一时失聪了呢!

历来的读书人,最忌讳的就是这点。古代有沈括的纸上谈兵,头头是道,实战起来却败得丢盔弃甲;现在有为了考试而读书,髙分低能的好学生,都不是真正会读书的人。所以,我们看到,那些死读书的人,也许因为成绩好,早早达到了超越常人的成绩,少年出名,英雄出少年,但是,当他真正走向社会后,往往经不起考验,很快销声匿迹了。

这说明什么呢?有知识,没学问;有知识,没能力;学问上去了,做人没上去,修养没上去。

二、不要过分注重形式上的修行

其实,真正的学问是与做人做事紧紧相连的,否则不扎实,又没有积累,当然经不起社会和时间的考验。相对而言,厚积薄发显得更有说服力。而这个,却不只是书本知识,更有生活的磨砺,还有修养的深度而来的。

由此可见,读书的本身,当然是一门学问。绝不能就读书而读书。读书的过程,不仅与思考相结合,能举一反三,而且要与生活和实践相结合,会学以致用。孔子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明了学思要并用的道理。

而陶渊明的“好读书而不求甚解”,更说明了读书要有选择性,要适合自己的天性,随自己的兴趣,在充实自己的同时,更能启迪自已,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和智慧。这个很重要!否则,你看到再多的知识,都把它们装到了脑子里,又有什么用呢?因为那只是知识而已,纵使写起文章来洋洋洒洒,引经据典也没什么了不起,因为那不是你的,是别人的;是别人的,说明你没学会读书,没有真正的所得。

说到读书的选择性,十分重要。古今中外的知识,洋洋大观,浩如烟海,面对人类博大精深深的文明,真是汗牛充栋。对于一个求知好学的人来说,怎么学习呢?人生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而且每个人的聪明也有局限性,那么,面对这么多的知识,这么多的书,都看当然不可能,也没必要。

所以,选择就显得格外重要了。选择适合自己的,自己感兴趣的,能让自己的天分和优势充分发挥的,就是最适合自己的。

知识不是学问,学问关乎做人,不仅有知识,有理论,更要有思想,有活生生的,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体验和感悟,那才是自己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所有既有的知识,也是别人站在他自己的角度得出的,不是你的。

虽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但自己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在利用这些共同知识的基础上,善于发挥自己的独有天分和聪明才智,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发出自己的声音,丰富共有的知识和思想宝库,这才是自己真正的贡献。

所以,读书学习,在学习借鉴别人的同时,目的不是装別人知识,而是吸收别人思想,结合自己,升华出自己的思想。把书本越读越薄,越读越少,越学越感到自己的无知,越学越空,这才是真正的会读书。

如果你通过学习,加之生活和修养,越来越喜欢平凡而简单的道理,变得越来越简单朴素,说明你认识越是深刻的越是简单的,真理寓于平凡的道理,那么,你的修养和智慧就提高了;

如果你的文章也不再刻意规划,不再讲究遣词造句之功,不再追求华丽和引经据典,而是让思绪和写作都流于自然的流露中,那么,你就算真正会读书,会学习了。道家所谓的“顺其自然”,的确是十分深刻的智慧。任何事情,包括读书,注重形式,刻意为之,将不会达到最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