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正道作品 台湾陈正道:一个关注儿童精神创伤的“正道”导演
作为一名80后台湾导演,陈正道花了不少时间才找到自己的“正道”。他并非电影制作科班出身,早年拍过MV、短片,以惊悚题材的长片处女作《宅变》在台湾市场立足,以讲述两个男生亲密情感的《盛夏光年》赢得业界口碑。
随后他陷入了一段迷茫期,参加过上海电影节创投,写过无疾而终的剧本,最终还是决定到大陆来发展。从《幸福额度》到《101次求婚》再到《催眠大师》,票房从三千多万节节攀高到近三亿,并逐步展露出陈正道难能可贵的品质——他既熟谙商业市场的运作规则,又坚持进行着作者化的表达;他能以有限的成本来实现一个高精度的故事,可以算目前华语市场上“性价比”较高的一位导演。
《记忆大师》比《催眠大师》多了一层软科幻的外壳,同时在叙事精密度、悬疑复杂度和细节铺陈上都上了一个台阶,也对观众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可以说《记忆大师》就像“《催眠大师》2.0”,是一个升级版。为什么呢?
一个是催眠治疗,一个是记忆提取,都是以现代科技手段来探索人内心深处的精神世界。催眠治疗是已经日益被大众接受的临床应用,而记忆提取则是许多科幻作品中都涉及到的未来畅想。
《盗梦空间》中的理论是,一个人的行为是基于他过去的一系列记忆所作出的反应,而《记忆大师》的设定是,一个人的记忆可以被提取和删除,但他抹去的只是置身其中的感情和一些细节,对于事件本身仍然能以局外人的视角存储于记忆之中;通过记忆的交换,一个人可以进入另一个人的记忆,但由于视点的转换,他很难获悉记忆主人的真实身份,以及事件发生时的很多细节。
如果被交换的记忆恰好来自一名杀人犯,那么记忆主人的身份辨识、记忆内容的细节挖掘便有了充分的动机,这也是本片建构悬疑的落脚点。
催眠治疗和记忆提取,选择这两个题材还有一个共同的便利之处就是,可以轻松完成对时间空间的解构,主人公皆以“睡觉”来进入潜意识层面,带领观众自由穿梭于现在和过去的时空中。既然两个故事的目的都是要完成对发生在过去的灾祸的回溯,那么这样的“穿越”方式显然比简单闪回要生动得多。
就像马丁·斯科塞斯《禁闭岛》中的治疗与反治疗一样,《催眠大师》中也有催眠和反催眠的反转,而《记忆大师》也在引导和误导上对观众摆了一道,令剧情更加一波三折。
两部影片都受到不少真实案例的启发,都关注到了儿童受到的精神创伤,也都最终指向了人性的主题。
《催眠大师》和《记忆大师》也都借用了一些惊悚片的经典手法。在氛围营造上,学设计出身的陈正道对美术造型和视听塑造表现出非一般的执着。《催眠大师》里神秘诡谲的催眠房间,盘绕上升的楼梯,黑白相间的地砖都令人印象深刻,而《记忆大师》更进一步,专门人工搭建了复古风格的警局,形状怪异、全透明的牢房,荒草丛生、雕像陈列的花房、宛如“极乐世界”既视感的记忆大师诊所、布满精密复杂的发条和齿轮的记忆提取设备……
《催眠大师》用了高反差的光影,以消色调画面展现过去,《记忆大师》同样如此;《催眠大师》有令人心里发毛的滴水声,《记忆大师》一上来就是小女孩的倒计时声,全片也贯穿种种让人脊背发凉的音效。
上回《催眠大师》结尾的“案情回顾”过于冗长,遭到一些观众反感。这次《记忆大师》的謎团解得怎么样呢?
凶手揭晓的那一刻,确实足够意外,让人猝不及防。《记忆大师》将悬念绷到了最后一刻,凶手身份曝光之后,电影基本也就结束了,很多观众可能都是一脸懵着走出影院的。对此陈正道无奈笑道:上次观众说我过度阐释,这次又说转折太生硬,我也在找平衡点在哪。
是,平衡很难。M·奈特·沙马兰在拍出一部比一部烂的电影之前,是有一部《第六感》可以立足一辈子的。《第六感》教科书般的意义在于,看到最后我们才知道布鲁斯·威利斯饰演的男主角正是一个ghost,观众会惊讶地说,“不对啊,前面我们明明看到他和很多人互动交流啊!”然而倒回去再看一遍,我们会发现沙马兰聪明地运用各种镜头衔接手段,将我们骗了足足一个半小时而未发现任何异样,他的分镜头脚本堪称无懈可击。
《记忆大师》也有类似的野心,只不过不是视听语言上,而是情节逻辑上。陈正道多次表示,可能观众觉得有很多bug,但二刷三刷之后会有很多新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