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藏身评价】为学术论文戴上“紧箍咒” 大抽检让“李鬼”无处藏身
近年来,无论是翟天临因学术不端被北大退站、大学教授论文被指抄袭,还是107篇中国学者论文集体被撤等事件,都折射出学术界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急功近利、浮夸浮躁甚至弄虚作假的不正之风。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惩戒学术不端,力戒浮躁之风”。
据悉,这是近十年来“惩戒学术不端”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也是最高层面对近年来出现的学术不端热点事件的最有力回应。
从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相关内容和多位代表委员提出的相关建议来看,严把学术关,预防和治理学术不端行为将成为我国2019年学风建设的主方向。
学术不端滋生 劣币驱逐良币
谈起毕业问题,就读于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专业的博士生小程告诉记者,要想博士毕业,除了平时要做到把图书馆和实验室当家,努力做科研外,还要在学术期刊发一定数量的论文。而全国学术期刊就那么多版面,根本不够发的,这就导致大批博士生只能延期毕业。最惨的要数工学博士,他听说仅他们学校就有70%都无法按时毕业。
博士作为最高学历的群体,可以说将读书读到了极致。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从1995年到2017年,中国全国博士毕业总人数为80万人次。
另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在学博士生36.2万人,而同年能够成功抵达深造的终点拿到博士学位的仅有5.8万人。
值得关注的是,2010年开始,我国每年毕业的博士生就已经突破了五万人,然而数年后的2017年,毕业人数的涨幅也只是八千人而已。
“有的人熬得头发都快掉光了,才熬出一篇论文,还不知道能不能被学术期刊看中发表,读博其实挺难的。”小程说道。
与这些熬光头发的博士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还有一类人,只是在拍照发微博时,才假装自己很辛苦很努力,实际上却各种抄袭、摸鱼,轻轻松松就拿到高文凭。不知有多少远比这类人更努力、付出更多的人却没能读上心仪的学校,无法实现深造的梦想。
作为象牙塔最尖端的一部分人,博士群体深受艳羡,既是智慧和能力的象征,更是国家未来科技经济发展的后备军。学术不端氛围的滋长,不仅折辱了所有认真读书的学子,更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效应,最终降低的是一个国家的综合科研竞争力。
论文大抽检让“李鬼”现身
2月22日,教育部公布2019年工作要点。在高等教育方面,教育部将强化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查处,今年要开展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抽检等工作。
已经硕士毕业参加工作的小马,突然接到学院老师通知,说教育厅抽查学位论文抽到他的了。得知被抽检,小马笑称:“虽然不怕查,但还是有种提心吊胆的感觉。听说抽检结果学校不一定会通知,除非论文没通过,看来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啊。”
抽检论文,源于201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发布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学位〔2014〕5 号),以及同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两份文件分别明确提出要开展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
按规定,抽检每年进行一次,范围为上一学年度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论文。其中,博士学位论文抽检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实施,硕士学位论文抽检由各省级学位委员会组织实施,博士学位论文的抽检比例为10%左右,硕士学位论文为5%左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教育部《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的规定,抽检论文如果存在舞弊作伪的情况,将依法撤销已授予的学位,并注销学位证书,向社会公布。从做出处理决定之日起3年内,将不再接受其学位申请。
论文抽检年年有,但是今年教育部将其当作2019年工作重点,2月27日教育部发文要求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考试招生及培养管理工作,对学位论文作假行为露头即查、一查到底、有责必究、绝不姑息,实现“零容忍”。力争让有实力的真博士、真硕士得到公平对待。
一位在读硕士告诉记者,今年学校出台了关于学位论文查重的新规定,要求论文的重复率在经过人工排查后控制在3%,往年还是5%,“我们学校远远严于教育部的规定,肯定有怕抽检的原因。”
国外学术不端的红线
相对于国内来说,国外高校对学术论文要求非常高,学生在完成学术论文时会更加严谨而细致。
据曾经在澳大利亚读书的留学生介绍,不仅论文都要查重,甚至每次随堂测试,哪怕一次作业都要查。
澳大利亚的查重系统(Turnitin)非常强大,不仅可以逐字逐句检测,还能根据写作逻辑、写作习惯来判断是否抄袭,如根据你平时作业使用标点和介词的习惯,判断这些内容是不是你写的,即使将一句话中的词语改动一下,系统照样可以判断出来是否抄袭。
一旦出现论文代写被发现的情况,轻则“挂科”,重则“遣返回国”,所以每位留学生都必须诚实认真地对待。
在英国,学术不端行为会严重损坏个人诚信等级,凭借覆盖全国的信用机制,这会影响该学生一生中申请工作的难度。
给学术不端者戴上“紧箍咒”
打击学术不端在中国早已成为共识,但从效果来看,其成果似乎并不显著,究其原由在于造假者的成本太低。
早在2009年,教育部就下发《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要求高等学校党委和行政部门根据性质和情节轻重,对学术不端行为人给予警告直至开除等行政处分,触犯国家法律的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2016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较2009年的《通知》内容更为细化。
有专家认为,假博士、假硕士的根源在于学术腐败,从而导致金钱、权力都可以买学位。
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事部进行的中国博士质量调查显示,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但其中半数以上进入政府系统。
有媒体梳理了142名十八大后党政系统省部级以上落马高官的履历,发现这些落马官员的高学历获取经历,具有速成多、跨界多、名校多、疑点多等“四多”特点。
《求是》杂志曾发文指出,在这场由官员和高校担任主角的“二人转”中,官员以权力谋学位,教授以学历谋资源。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其外。
因此,2019年,教育部将研究出台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将深化师德师风综合整治列为重点工作之一,严肃查处学术不端、招生考试弄虚作假等行为。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今年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近期将会发布相关文件,对学术不端“坚决不允许”。期冀这些相关文件尽快从纸面走向现实,真正成为学术不端者的“紧箍咒”,加强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能为学术界带来一阵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