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绩观不正搞形象工程】拿中央环保督察不当回事?问题缘于畸形政绩观
第二轮首批8个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7月中旬陆续进驻后,8月9日、11日,督察组公开曝光4起典型案件,分别涉及海南、甘肃、上海以及青海,包括肆意围填海、破坏红树林,企业违法排污等问题。记者梳理发现,海南澄迈和上海振华集团被曝光问题在2016年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期间即已被通报,但此次督察却仍未整改。(8月12日《新京报》)
有句话说得好,请不要践踏您脚下的青草,因为它和您一样,都有这绿化环境的神圣使命。如果海南澄迈和上海振华集团的领导能在几年前读到并深刻领会这句环保名言,他们也许不会在两三年后又一次被中央环保督察组曝光,公众也不会因此而感到震惊。
海南省违规填海造地、破坏红树林等问题,2017年8月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时就被点名,振华集团长兴基地因环境污染问题被通报比此还要早一年。人们不禁要问,连中央环保督察都不怎么不当回事,原因究竟何在?说白了只有一句话:畸形的政绩观在作怪。
环境保护确实很重要,但我主政一方能干多少年,环保是几个年头就是见效的事情吗?我的GDP上来了,不仅脸面有光,仕途也会如日中天。于是乎,与上级乃至中央环保督察“捉迷藏、打游击”或者“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之类事情就频繁上演。
其实在干部政绩考核方面,各级也都有“环保”考量,有的地方甚至“一票否决”。但实际落实起来,因为有GDP那个指挥棒,“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事情就屡屡出现。有时虽然也会因环保问题处理一些人,但由于并未“伤筋动骨”,有人“权衡利弊”后最终选择牺牲环境确保GDP。
GDP与环保真的不能共同发展吗?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原有粗放式发展方式扭曲社会资源配置。环境保护摒弃这种粗放式,尊重并体现资源、能源和环境的价值,使外部成本内部化,倒逼市场经济活动摆脱低端经济的特征。从短期来看,对经济增长可能会有一定影响。但此影响的通常是在粗放、低端的经济活动区域,对宏观经济的负面作用较小。从长远看,对经济发展可起到优化、引导作用。
被国际旅游组织誉为“中国最令人向往的10个小城市”和“地球上最值得去的100个小城市”之一的丽江至少向人们传达了这样的信息:丽江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独特的人文表象,还在于丽江保存完备的生态环境,以及其一流的自然景观。现在到丽江市,你会看到来往人群手里提的肯定是纸袋,这不能不说是一道捍卫环保的风景线。
海南澄迈和上海振华集团的领导如果能从此次中央环保督察组的通报受到警醒,拿出实实在在的环保举措来;如果当地的政府官员也能够从中受到警醒,切实摈弃畸形的政绩观,把生态环境保护置于经济发展的前端;如果各级在考核干部政绩时能够真正把环保“挺在前面”,让那些牺牲环境而提升GDP的人得不到“实惠”,那情形自然会好许多。
有句老话在此还是有必要重提一下。只有坚持生态环境优先的理念,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