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观后感】电影狗十三观后感:中国式教育的悲哀

2019-06-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还记得小时候家长常说的那句话吗,你长大之后就会明白了,这就是中国式家长的教育,总是把自己认为好的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却从未问过孩子的想法,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电影狗十三观后感,大家一起来看下吧,相信会有很多共鸣.12月7日,一部被尘封五年的电影终于在国内院线公开上映了,这部电影就是<狗十三>.它讲述了一个少女的成长故事,片名中的"狗"指的是一个名叫爱因斯坦的小狗,"十三"则是剧中十三岁的女主角李玩.电影上映后就以不落俗套的剧情和真实震撼的质感征服了一大批的

还记得小时候家长常说的那句话吗,你长大之后就会明白了,这就是中国式家长的教育,总是把自己认为好的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却从未问过孩子的想法,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电影狗十三观后感,大家一起来看下吧,相信会有很多共鸣。

12月7日,一部被尘封五年的电影终于在国内院线公开上映了,这部电影就是《狗十三》。它讲述了一个少女的成长故事,片名中的"狗"指的是一个名叫爱因斯坦的小狗,"十三"则是剧中十三岁的女主角李玩。

电影上映后就以不落俗套的剧情和真实震撼的质感征服了一大批的观众,赢得了广泛好评,不仅在豆瓣上获得8.3的高分,还获得了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柏林电影节水晶熊最佳影片奖?,不少观众表示他们从中看见了自己的影子,就像预告片中的宣传词:"没有怀孕、堕胎、出走、死去,却看见了自己,原来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啊。"

《狗十三》不像大多数粗制滥造、一心追求票房的青春题材电影,它把目光对准了长大中的伤痛、孤独和挣扎,揭示了家庭教育中不那么光彩的一面,整体基调压抑而沉重。

剧情其实并不复杂,剧中主角李玩是一个初中生,正处在青春叛逆期,因为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异了,所以她现在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很自然的,父亲很快再婚了,并且生了一个弟弟。

李玩成绩优异,尤其物理更是她的强项,但是英语不是特别好,父亲为了提高她的英语水平,强行将她参与的兴趣小组从物理改成了英语,李玩很生气。为了安抚李玩,父亲给她买来了一只可爱的小狗,热爱物理的李玩给它取名为"爱因斯坦",并且和它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后来小狗被爷爷弄丢了,李玩压抑已久的情绪集中爆发了,她拼命去寻找小狗,后来继母送给她一只新的小狗,说这就是"爱因斯坦",李玩在一阵抗拒后选择了接受。有一天李玩与爷爷发生了争吵,一气之下就出门去找同学倾诉委屈了。

奶奶担心她,出门去找她,却没有想到迷路了,幸好被家人找到了,虚惊一场。父亲很生气,愤怒地训斥李玩,按着她的头,让她一遍又一遍的向爷爷奶奶道歉。事后,李玩借口去洗澡,蜷缩在卫生间的一角,借着哗哗的水流声嚎啕大哭。

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李玩的心理上遍体鳞伤,同时她也长大了,学会妥协和认清现实了,完成了属于她的"成人礼"。

电影的最后,李玩偶遇了走失的"爱因斯坦",小狗有了新主人,李玩也没有上前去讨要,她觉得"爱因斯坦"在新的环境中也许有更好的生活。

在电影中,李玩不仅要面对长辈们粗暴简单的教育方式,更要面对父亲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的思想。比如有一次,李玩最不擅长的英语考了年纪第一的好成绩,父亲说带她去看电影,但是时间已经过了,于是就带她去吃饭,没想到去的是弟弟的生日宴会。

在大多数"中国式家长"的眼中,听话就意味孝顺,换言之,如果不听家长的话就是不孝和忤逆。虽然父母都是爱子女的,都是这份"爱"中却掺杂了太多强制性的、自私自利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中国式家长"都把子女当成自己的私人财产或者一个物件,用粗暴的方式把他们塑造成自己想看到的模样,可想而知,在这样教育环境中成长下来的孩子会经历怎样的折磨和伤痛,正如《狗十三》中的一句台词:"牛奶换红酒,旱冰变冰刀,成长中,总有我们学不会的东西。

"

"在我们传统家庭教育、家庭秩序的环境下,孩子们的天真被过早剥夺,是一种遗憾。真正的大人应该是,可以努力不让这些事情在未来、在下一代身上重演,这才是一种进步。"导演曹保平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说。

少女李玩的成长故事是一部青春"残酷物语",折射出的其实是中国成千上万普通人的少年往事,其中充满了种种妥协和对抗、怨恨与和解,既有对成人世界的批判,也有对青春时光的感慨,浓缩了一个人从童年到成年的内心变化过程,所以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很多中国父母都恨不能把凡是不符合他们期望的孩子‘回炉重造’——他们分不清爱和控制欲的区别。"

"父母在等孩子说声感谢,孩子在等父母说声对不起,最后谁也等不到想要的。"

"承担着不易的大人,往往将他们无法消化的负面情绪转嫁给孩子。可能就是因为经受了一次次不经意的伤害,那个任性的小女孩再也不哭了,懂事了,这就是一代代轮回的悲剧。"

上面这些评价来自于网友的观后感。

看完了曹保平的《狗十三》,我忽然联想到了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和李霄峰的《少女哪吒》。在某种意义上,这些电影都具有相似的内在脉络,虽然表面上是一个青春片的外壳,但是实际上探讨的东西却冰冷坚硬,直指人心。

在心理学的视野下,父母的家庭教育对孩子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不仅影响了孩子和父母间的关系,对自我的认知,并且潜移默化中也影响了孩子与他人的关系和看待世界的方式,当代心理学界普通认为,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没有接受良好的、健康的教育,那么,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他的人格形成产生负面的影响。

教育是一门需要学习的功课,但是并非每个家长都能天然的考及格。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在他《儿童教育心理学》一书中就认为,如果家长们已经习惯了用严厉的批评和严肃的表情来挫伤孩子的自信力,就算这位父亲的态度后来转变了,孩子也会认为这种转变是一个假象,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重新亲近和信任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