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专业影评】关于《狗十三》的一些观感
写在前面:并不是专业的影评人,只是分享一些自己看过的感受和想法,抛砖引玉。
首先评价一下看完的感受,整个剧情的发展都在情理之中,因为剧中多少情节你我都曾经历,或许有人能产生很大的共鸣,但我看完的感受确实是‘不痛不痒’,可能我确实比较幸运吧。
说一下我对电影的理解,整个电影可以按主角‘李玩‘的成长分为明线和暗线两个部分。
其中明线是三个历程,即三次寻狗的过程,暗示了“李玩”的三次成长经历:第一次得知家长在丢狗后并没有寻找,独自出门,撕心裂肺的寻狗;第二次是假“爱因斯坦”咬了弟弟“李昭”而被父亲送去“火锅店”后,再次独自寻狗,虽然这一次寻狗仍然是紧张失措,但这并没有第一次那么撕心裂肺;第三次是去收留所寻找假的爱因斯坦,从演员的表演可以看出,第三次寻狗时内心已经是有寻不到的心理准备了,直到在最后对爸爸说了那句“谢谢”(这一幕是我觉得整部电影拍的最好最深刻的一幕,稍后会详细解释)。
三次寻狗,每一次寻狗的范围都在缩小:第一次整个街道口、第二次街道口的火锅店、第三次收留所。但三次寻狗,李玩的情绪却是一次低落一次,从最开始的撕心裂肺地寻找到焦灼地寻找再到坦然地寻找。在一次次地寻狗中,主角得到成长。
其中暗线是两部分,以‘李玩’的弟弟‘李昭’生日宴为分界线:前半部分的矛盾产生【大部分】是‘李玩’的问题所导致的,在这部分里,除了爷爷丢狗导致矛盾的产生,其他家长(爸爸、奶奶)都没有什么明显的问题,至于很多人争议的打孩子那一段,我只能说要是我,我也打。
而后半部分矛盾的产生【大部分】则是‘家长’的问题,逼‘李玩’喝酒、反复食言、过度溺爱小孩等等。而且导演在后半部分加剧了矛盾的产生—频繁地让弟弟‘李昭’挤进原来的三人小屋(李玩、爷爷、奶奶),加速了剧情向“情理之中”的矛盾地发展。
所以在后半段的观影过程中我一直在看手表,想尽快结束这次体验。在这一条线中,前半段是主角“李玩”的自我成长,即青春期孩子都存在的问题,叛逆忤逆(推爷爷那一段尤为突出),在这一部分中,改掉这些自我的毛病,是主角成长的主题,这是成长积极的一面;而在后半段,则是主角“李玩”的被迫成长,父亲的食言、父亲逼酒送狗、家长过度溺爱弟弟等等,这些外界因素都在迫使着“李玩”要懂事,要听话,这一部分被迫的成长是心酸的,这是成长消极的一面。
再来解读一下为什么我觉得第三次在收留所寻狗不得,在车上李玩对爸爸说的那句“谢谢”是整个电影拍的最好的一幕。因为由于导演在之前就做了很多铺垫,关于“中国式家长”哄小孩的方法,即用一个谎言去圆另外一个谎言:买一条假狗指鹿为马、为了哄弟弟说吃完饭就去公园。
正是因为这些铺垫,让我在听到第三次寻狗无果后,爸爸在车上说的“爱因斯坦来这(指收养所)之后,连续几天没吃饭(暗指已经饿死了)”之后,无法判断这是否是他为了哄好“李玩”编造的另一个谎言,可能之前狗根本就没有送到收养所来。
但“李玩”说了句“谢谢”,让我确信了这是就父亲的另一个谎言。因为“李玩”深知爸爸(中国式家长)哄小孩的手段(哄弟弟李昭时她就劝过父亲“不要用一个谎言来圆另外一个谎言”),所以她“谢谢”并坦然接受了爸爸为了不让她生气所编造的这个谎言。至此,主角已然蜕变,无论是自主地还是被迫的,她都成为了一个和电影开头完全不一样的女孩。
这些就是我对这部电影的理解,欢迎正面的讨论指正。只一味否定别人,不提出自己观点的杠精拉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