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英雄歌曲 真英雄还是伪君子?从三国正史看刘备
记得小时候看三国演义最喜欢的人物就是刘备,桃园三结义的英雄豪迈;三顾茅庐的爱才之心;长坂坡怒摔阿斗的兄弟情谊;特别是襄阳城西的卢救主的那一幕,当的卢马腾飞的那一刻,不可否认的是笔者的心也跟着腾飞了起来。那一刻的“大难不死”让每个人都相信刘备“必有后福”,匡扶汉室的意志必定能够达成。
然而后来发生的一幕幕,却总是让人失望。明明刘备爱护百姓;明明刘备拥有万夫不当之勇的关、张;明明刘备卧龙凤雏二者皆得;明明刘备占据大义匡扶汉室,为何五易其主,四失妻子,过了大半辈子颠沛流离的生活,落得含恨而终的下场?当时不懂历史,只知心中不忿。
慢慢长大之后,开始懂一点历史,懂人情世故。对刘备不再是不忿,而是开始怀疑。怀疑刘备匡扶汉室的背后藏着的野心;怀疑刘备爱护百姓的仁德是收拢人心的手段;怀疑刘备长坂坡怒摔阿斗是逢场作戏。
很多人抱着相同的想法,于是冠以刘备“大耳贼”、“伪君子”的称号。人们开始喜欢曹操的真性情,真小人。民国初期李宗吾的一本《厚黑学》更是让人坚定了这样的想法,书中揭露了人性黑暗自私的一面,人的处世之道,仿佛让刘备“伪君子”的称号坐的踏踏实实。许多人自认为这是真谛,但有些事情《厚黑学》却无法解释。
髀肉复生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刘备在荆州寄居数年,有一天在刘表处饮酒宴会。他中途去上厕所,回来之后泪流满面,刘表问原因,他说:“我以前身子就没离开过马背,大腿上一点赘肉都没有。现在不怎么骑马,腿上竟然长出了肥肉。时间过得好快,我很快就老了,但还一点功业都没成,因此感到悲哀啊。”
“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引《九州春秋》注)
这件事的具体时间无法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公元201年之后,这时的刘备其实已年过四旬,在荆州的生活衣食无忧是肯定的。但仅仅是髀肉复生这一件小事,都让他警醒自己。他没有忘记年少时想要做的事,没有沉迷于眼前的轻歌曼舞,更没有因为四处辗转流离而垂头丧气。他心中所想的还是少年时未曾实现的梦。
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时候,刘备数尽天下豪杰,曹操都不屑一顾,只有一句“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三国志先主传第二刘备》)
后世之人丰富了这一幕,在小说《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中,罗贯中笔下的曹操对“英雄”做出了阐释“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作为英雄,你要有一个高的格局。你的机谋要包藏宇宙,你的壮志要吞吐天地。袁绍好谋无断、袁术利令智昏、刘表有名无实、孙策偏安一隅,他们的格局已决定他们称不上“英雄”二字。一个英雄,是相信自己的理念并为之终身实践,刘备正是如此。
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
刘备穷困潦倒,大半辈子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以弱击强,三十余载才坐拥东川与西川。观其一生,败绩多不胜数,然而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没经历过大起大落的人,是很难明白一个白手起家碌碌无为半辈子的男人,是如何保持那种永不甘居人下的野心的。
“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这一点,兵多将广的袁术不行;四世三公的袁绍不行;威镇九州的刘表不行;江东领袖孙策不行;刘璋、张鲁等辈更不行。刘备起于微末,颠沛流离,而终能克成帝业,志弘心坚,真英雄也。
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
时至今日,许多人对刘备“伪君子”的想法,其实都建立在《三国演义》这本小说之上。鲁迅先生曾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评价《三国演义》,认为罗贯中在表现人物时分寸把握不够,所谓“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
“欲显刘备之长厚而近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鲁迅)
罗贯中在小说中想主张的是“拥刘反曹”的思想,所以将一切优秀品质都放在了刘备身上。以至于出现了一些有悖常理的情节,让人们对刘备的仁德更视作“虚伪”。如果说屡败屡战只能证明刘备百折不挠的强者之心,髀肉复生的故事证明他的不甘平凡的志向,但这些都不能解答“伪君子”的疑惑,那新野冒着兵败身死,半生努力尽毁的危险也不肯舍弃十万百姓还不足够证明刘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他是一个真英雄真性情之人,非“伪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