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景公和秦穆公关系 秦景公的玉戈与秦人的尚武精神
这件玉戈(见图),出自陕西凤翔秦公一号大墓。玉戈长13.6厘米,高11.8厘米,白玉质地,玉质晶润,直援、直内(内长3.5厘米,宽1.6厘米,厚0.5厘米),长胡三穿,援部不起脊,援上下两侧开刃,刃后又磨出凹形槽,三角形锋,胡上三穿,靠上部一穿为圆形,其余两穿为长方形,阑部为凸起的长条形,在长方形直内中部切割出一凹槽,并在内部上钻两小孔,以便将柲一部分嵌入条形凹槽中先固定,然后再将柲体通过三穿缚绑。
秦公一号大墓是目前为止考古发掘的先秦时期最大的一座墓葬,出土的石磬上篆刻的“天子匽喜,龚公式是嗣,高阳有灵,四方以鼎” 铭文,为研究这座墓的主人提供了文字依据。 “天子”指东周国王,“龚公式是嗣”表明了秦公的世系关系,说明这座大墓的主人是秦穆公的四世孙秦景公。这件形体硕大,制作考究,比较罕见的玉戈,自然是秦景公生前所用的礼仪性兵器。
秦景公是秦第14代统治者,秦始皇赢政的第18代先祖,治理秦国长达39年。秦景公逝后公然采用天子葬仪,使用周天子才可享用的黄肠题凑葬制,可见其霸主雄心已见端倪。其支撑这种文化的核心就是秦人的尚武精神。
秦公一号大墓在遭严重盗扰的情况下,仍出土了3000余件极为精美的金器、玉器、铁器、石器等随葬物,特别是这件贴身玉戈格外引人注目。
玉戈在关中地区的西周墓葬中常常能够看到,但在春秋时期的考古发掘中比较罕见。玉戈虽属兵器,但它又是不能用于实战拼杀。其实,玉戈的出现是在石戈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最初是原始狩猎的武器,本意就是用于狩猎射杀和用于战争的。
夏商周时随着青铜戈的出现,玉戈已不再是实用兵器,而是一种有着特殊意义,体现威武、象征权力的权仗器具。《左传》里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就是祭祀祖先;戎,就是打仗。说明那个时候,军事被认为是国家的头等大事,都是由国君亲自策划实施。
可见王室贵族们很早以前就把战争看成是国家的头等大事。玉戈虽然在商周时已经被先进的青铜戈所取代,但它依然是最神圣的象征性的仪仗兵器,成了在宣示战争、发号施令场合中施行权力,显示军威的权仗器具。正是因为玉戈具有的象征军权意义,在商周的许多贵族墓葬中多有发现,而且依据其数量的多少、尺寸的大小,以彰显墓主的军事权力或军功大小。
这件玉戈完好地出现在秦景公的墓葬中,充分反映出秦人固有的尚武精神。秦人享国之前,尚处西垂之地,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为了获得生存,在与戎狄的相处、争战当中,尚武的精神被大大地激发,这种尚武精神表现出攻击性和掠夺性,可以说,在秦人居西陲与戎狄共处的历史时期,其民族性中尚武的基因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发扬,这为其以后问鼎中原乃至统一全国,打下了武力基础。
与此同时,对尚武精神的推崇,在秦人的朝野上下,也是一片赞同之声。
最具代表性的可有秦穆公、秦孝公、秦始皇。穆公时在春秋,秦人尚处西垂之地,文化相对比较落后。但从秦穆公至秦景公时代,秦人依靠尚武精神取得了对戎狄战争的诸多胜利,开创了秦人尚武文化的先河。这件玉戈不仅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秦人高超的工艺水平和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更对于我们重新认识秦国国君的称霸和尚武思想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