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无反顾的追求 定了目标就要义无反顾地追求
文
刘文明(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
本周末是四、六级考试时间。今天(12月15日)早上,我接到一个学生通过微信发来的信息。这位同学的核心问题是,这次四级英语考试如果有事不能参与,会不会影响下学期的继续报考?同学告诉我,之前听别人说过,如果弃考下学期就不能再报。
关于学生四、六级英语考试相关规定,我没负责此项工作也不太清楚。于是我立即把问题转给教务处的良杰处长,向其了解情况,咨询政策,进行求证。良杰处长很快回应,告诉我如下一组数据:上一次全校报考四、六级英语的学生人数多达3300人,学校为此安排了110间考场,甚至把图书馆都排成了考场,监考人员也多达220位。
可是在考试当天,居然有900人缺考。良杰处长告诉我,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学校教务部门研究决定实行“无故缺考再报受限”措施,借此狠杀随意缺考现象蔓延。
光听同学们的说法,他们五花八门的缺考理由似乎都很有道理。根据我的调查,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因为个人无法预测的突发情况,比如突然生病、突然受伤等。二是家里突然有事,比如偶发的红事白事和重大家族活动,需要学生本人亲自到场等。三是学生主观的原因,由于自己复习准备得不好,感觉通过考试的胜算不大,考了也白考,所以干脆就选择逃避而不去参加考试算了。
在我看来,以上三个原因中,除了生病、家里发生重大变故这两个不可抗拒的理由可以理解之外,其他所有的理由都经不起推敲。关于突发受伤,我觉得根本不是理由,只要能正常坐在着书写答题,都应该坚持考试,而绝对不能弃考。
比如两名学生分别告诉我他们因为脚扭伤、运动会跳高把肌肉拉伤,所以不能参加四、六级英语考试。我毫不客气地指出,这种受伤不会影响考试。我立即给出建议:让同学背你进考场。我甚至还开玩笑地说,我们去抓拍你带伤参加考试的照片,一定会成为感动校园的好新闻照片。
对于因为重大家族活动而不能参加考试的,我也是明确表示不能理解。广东人家族观念强,很多家长对家族聚会很重视,遇到重要的家族祭祀或其他聚会的时候,都会要求学生特别是男生回家参与活动。这是事实。但是我每次都跟学生解释,学生来学校的核心任务就是学习的,一切都要围绕着学习这个中心任务来展开。
考试是学习的总结,更应该高度重视,特别是这种一年仅有两次的国家级考试,是早就已经安排好的教学活动,任何其他活动都必须为学习让路,而不是相反。
至于那些因为没有复习好就放弃考试的,我更是深恶痛绝强烈反对。这是一个态度问题。既然你当初已经确定了通过四、六级英语考试的阶段性目标,那就应该从报考之日起,把考试作为重要任务和目标,打有把握之仗,精心准备,毫不怠慢,努力复习,练听力、记词汇、做题目、写作文,全力以赴,力争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而不是脚踩西瓜皮——遛到哪里是哪里。业精于勤荒于嬉。毕竟,机会永远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随随便便的人难以成功。
从诚信做人的角度看,我也是极其不赞成随意弃考的。在我看来,同学们勇敢报考四、六级英语是很了不起的,这是我们学生有实力、有追求的具体体现。在同学们报考四、六级英语之时,大家所交的不仅是考试那几十块钱的报名费,更是向老师交了一份努力学习外语、力争通过四、六级外语考试的决心和目标誓言。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有了目标,既然是一个誓言,那就该不忘这个初心,心无旁骛地全力备考。如果你随意弃考,我就认为你失信了,违背了自己的初心,辜负了我们老师的信任。不要认为此事很小,请记住“勿以恶小而为之” ,我们态度非常明确,不允许番职的同学失信食言。
再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学生报名参加四、六级英语考试之后,国家考试部门就会据此印制试卷,学校就会据此调动很多资源,比如准备考务工作,进行考场分配,安排监考人员等等。在报名人数越来越多的当前,考场资源和监考教师资源都很急缺,从我们学校的组织情况看,每次都还要花很大精力去挖掘和协调。因此,随意弃考的行为,在客观上浪费了很多资源。
总体来说,如果有几个学生因为不可预见和不可抗拒原因缺考,确属正常。但是如果有上千人缺考,确实令人震惊。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随意缺考的成本太低,学生可能就认为缺考的成本就是区区几十块钱的报名费。从这个角度上说,对教务处的这个略带有处罚性的规定,我是举双手赞成的。只有把学生缺考的成本加大,学生才可能更加慎重,才可能慢慢杜绝报了名却随意缺考现象的蔓延。
我在这里也大声呼吁并提醒各位,关于四、六级英语考试,只要没有特殊的不可抗拒的因素,只要你有追求的目标且报了名,就应该义无反顾地朝着既定目标,好好准备考试,没有什么理由可以轻言弃考。再以此类推,对于其他任何工作,只要自己认准了想去干,就必须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用钉子精神,不达目的绝不罢休,不轻易摇摆,不轻易放弃。这才是优秀番职人了不起的地方,才是优秀素质和工匠精神之感人所在。
作者简介:
作者刘文明系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负责老师。被学生誉为“学生之友”。“校长传媒”专栏作者。偶有相关教育心得和观点散见于中国高等教育、中国青年报及中国教育报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