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帘有几层意思 慈禧密谋政变 恭亲王辅佐慈禧垂帘听政!
慈禧此次政变的合作者奕?回到北京,虽然他是亲王,而且还承担着整理各国事物衙门的重责,手里有着一些可以笼络的文武大臣,但仅仅依靠奕?慈禧还是不够,慈禧知道,在这个时期她最重要的一项计划就是应该扩大群众基础,也就是说她必须要让更多人知道慈禧要垂帘听政,让更多人来支持她垂帘听政,那么在这个时候谁又能成为她扩大群众基础中的一部分呢?带着种种的疑惑,继续来往下看吧!
要找能成为她扩大群众基础的一部分,当然是要找和肃顺势不两立,劳苦的满汉大臣,所以在这个时候不管是“黑猫”还是“白猫”,只要是和她能一起扳倒肃顺的,就是“好猫”,第一个闯进慈禧视野的就是当时大学士周祖培。
他是清朝咸丰年间一个致命大学士,在咸丰年间他曾做过户部尚书的汉尚书,当时的满尚书就是肃顺,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的两个部长,一个是汉人一个是满人,周祖培这样一个人既具有很大的名望,从嘉庆时期就进士及第,道光年间一直在做官,口碑非常好,所以在这个时期受到大家的尊重,而且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肃顺比他小二十多岁,在他眼里肃顺就是一个小弟弟,即使是这样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凭着肃顺的跋扈,也依然不把他放在眼里。
肃顺的工作风格非常的粗狂豪放,他把奚落同事,戏弄大家,给政敌打造小鞋,那是他信手拈来的好戏,所以同在一个户部里,肃顺就把戏弄周祖培作为一个乐趣。有一天肃顺来工作,他是满尚书,是最后拍板定夺的,所以办公室的人就把一份周祖培已经圈阅好的文件给他送来,肃顺和周祖培坐着不远,他也知道周祖培已经画好诺了,然后他就板着脸问办公室的人这是谁画的诺,办公室人员小声告诉他是周中堂,他破口大骂,都是一些吃干饭的,然后他那期红笔把所有的地方都用红笔划了一个遍,他用红笔划过示意这些地方是不对的,必须推倒重做的。
周祖培的名望和他的文字功夫是很厉害的,肃顺一个几乎没有怎么学习过的人,敢在周祖培的头上如此奚落,周祖培必须忍气吞声,所以周祖培和他工作的时候不敢和肃顺较真,肃顺粗狂的办公风格一般情况下是不敢惹的,所以周祖培忍气吞声之后马上找到了一个大学士的位置,宁肯放掉财政部长这块”肥缺“,也要躲到内阁去做大学士。
像这样被挤兑过的满汉大臣在朝野上下的数额是很多的,所以第一个闯进慈禧眼中的“好猫”就是周祖培。在后来周祖培给予慈禧的支持也是非常大的,这是在政变启动之后慈禧所做的第一件事情,扩大自己的群众基础。
在这个时候慈禧还要着急做第二件事情,这个时候慈禧要垂帘就要有人给她鼓噪和制造舆论,让整个朝野上下形成一种氛围就是太后可以垂帘,如果舆论发展到太后必须垂帘,她又不得不出来垂帘的话,这效果是最好的,慈禧就把这件事情授意给了奕?,于是奕?就找来了周祖培共同商议这件事,他们商议的结果就是周祖培把他在山东做御史的门生,这个门生叫董元醇。
为什么他们把一个山东小小的御史推出来作为他们“起义”打响的第一枪,这么大的北京,他们为何不在北京找呢?北京学识很好的人很多为何要找董元醇,这恰恰体现了慈禧的老道,不打草惊蛇。在山东找人离北京远,离热河也远,不容易被肃顺引起警觉,二可以丢卒保车,应为董元醇是一个山东小官,要是事情弄大了的话,肃顺也抓住不放的话,他们也可以舍弃,能够让政变的计划能够按照正常的方向继续向前推进。
第三就是可以投石问路,由山东一个小小的御史可以提出太后可以垂帘,这个时候大家不容易引起注意,如果肃顺反应很强烈的话,北京就不配合,如果反应不强烈,北京就可以呼吁,就可以使太后垂帘的舆论向纵深发展,所以找董元醇真的是太恰当了。
在这场事关重大的政变中,董元醇打响了”第一枪“,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董元醇的奏折全名是工勤皇太后权理朝政,并另简亲王辅政,这样的而一份奏折究竟是什么样的内容,而奏折转到热河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响,慈禧对董元醇的这“第一枪”是否会满意,而肃顺等八大臣又该如何面对这样一份特殊的奏折呢?请看下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