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构建 12 升级版的锦衣卫
在靖难之役中,大量扎实有效的情报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朱棣也充分认识到情报的重要作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他的治国理念。锦衣卫的命运由此发生改变,借机获得升级和加强。
朱棣早些年就曾领教过锦衣卫的厉害。当初,他的父亲就派出锦衣卫四处侦查,他所驻扎的北平也是重点监控对象。如何巧妙地逃过锦衣卫的侦查和监控,一直是朱棣的心病。包括侄子朱允炆,也曾派出大量侦查人员,对其进行严密监控。好在他通过巧妙伪装,躲过了这些侦查。
与父亲相比,朱棣的志向更远大。朱元璋的目标是对内,更多的是想守住既得利益;朱棣的目标则是对外,不断将触角向四处延伸。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不仅自己北出荒漠,还派出郑和远下西洋。更大的利益需求,需要他做出相应的改变,为这个帝国和军队配备更大规模的情报侦查体系。
即便是为了保证皇权的稳定,他也迫切需要构建一张更为严密的监控网络,使得锦衣卫的力量能够触及帝国的各个角落。在永乐朝,锦衣卫开始参与地方的治安,真正执行“侦缉捕盗”的职能,并固定下来。
朱棣重用锦衣卫,就要赋予锦衣卫各种特权,为这个蛰伏多年的毒蛇重新配上一副好牙。他迅速扩充锦衣卫,并尽可能地扩大其职能。曾在洪武末年被撤的锦衣卫狱,也在朱棣的授意之下重新恢复。而且不只是恢复,还得到很大幅度的升级。
为了使锦衣卫运转更为流畅,也为了该机构能更方便地理解自己的意志,朱棣除了继续赋予锦衣卫各种特权,还特别增设北镇抚司,自此担负起更多和更为重要的职责。至于洪武朝所设的镇抚司,则改为南镇抚司,慢慢地被边缘化。
不仅如此,按照锦衣卫的设计模式,诏狱完全超越了正常的司法体系,也不用接受任何司法体制的监督。在诏狱中关押的重刑犯,不少都得到皇帝的特别“照顾”,所以也可称为皇帝的私狱。政治官员,包括高级别的政治官员,在谈到锦衣卫时,都会谈虎色变。他们深知,一旦被锦衣卫抓进诏狱,就意味着皇帝要对其实施政治谋杀,而且根本无法躲避。
从洪武末年到建文朝,一直废弃的各种刑具也重新浮出水面。明人沈德符曾对诏狱的内部设置有过一些描述:诏狱设在阴冷潮湿的地下,地面则有高墙防护。墙体厚实,隔音效果良好,即便是在隔壁高声呼喊,也是“悄不闻声”。监狱中不准生火,即便是严寒天气,也只能靠单衣薄衫硬撑。如果犯人亲属想送东西进来,需要经过很多道程序的检查。无论是吃的,还是喝的,最终能送到犯人手中的不到十分之一。
很多犯人并没有福气撑到过堂开审。监狱中设有十八套刑具伺候,每一样都可以夺命。按照沈德符的说法:“即一二可死,何待十八件尽用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