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朱文的线条刻得均匀啊?
一开始笔者就彷徨于谢、陈两位不同风格的老师之间,后来在陈老师处,看到吴湖帆家收藏的汉铸印,根据真实铸印的特性与印花中钤记效果,认为陈老师在刻法与效果上有一定道理,宋白文刻法只用横冲刀,线条效果只有鼓型与背鼓型,在相对简单下本文也就从略了。
而元朱文刻法就比较复杂。记得中国尚未正式与日本恢复邦交时,陈老师应日本国众、参两院共同邀请,首先作为文化亲善“使节”进行访问,在外办专员陪同下到日本国会当众表演篆刻。
据讲日本国有位篆刻界泰斗叫小林门庵,曾问于老师刻元朱文所用的刀法,他却亲口相告只有横冲刀,其实并非。后来经过我们长期细心观察陈老师的刻法,又勤于实践后则认为不是这样的,因为在第一或第二次时,用横冲刀刻线条就形成梯形的,当最后一次时,用刀则不同,这时候在梯形线条的顶端,则被另一种刀法的刀锋所整合,这时入刀浅、刀锋直、灵活度大,就是以直冲的刀法来完成的。
谈到刀法也许有的读者会提出质疑,为了证实上述刻元朱文的刀法,那么不妨来做个实验。先取他人用单一横冲刀刻元朱文的印花,再取横冲刀加直冲刀刻元朱文的印花作为对照组,另取陈老师刻元朱文的印花作为依据,共同经由扫描器扫描,然后应用IT图像软体作放大处理,我们从中可以观察到:印花(限于石质印章)在放大后,用直冲刀刻元朱文的振荡幅度,和陈老师刀法刻元朱文的振荡幅度是同一现象,而单一用横冲刀的刻法则不具备该现象,因此证实了用直冲刀的刻法,就是陈老师刻元朱文时秘而不宣的第二种正宗刀法。
准确地说:真正的元朱文刻法并不是用横冲刀一次就能刻成,可分为三个或者是二个步骤进行,其过程如下:
1.练习中可分为:a.第一次是去白;b.第二次是定位;c.第三次是传神。
2.熟练后合并为:a.
第一次是去白,定位;b.第二次是传神。
由于过程中1.ab和2.a是用横冲刀,而l.c和2.b是用直冲刀完成。所以完整地说:是横冲刀加上直冲刀才能等于元朱文刻法。这时候字体的线条流畅润泽,用刀挺劲,是以毫厘生死来表达的,为了保障准确地奏刀,陈老师还会不断地利用照镜子的反正效应,努力去争取达到艺术中目无全牛的精神境界。
以往笔者只看到陈老师篆刻中的边款有楷、隶两种阴文款式,而阳文款式很少看到。
隶书边款是写好后再刻的,一般多用双刀。楷书边款从不事先写好,是直接用单刀刻出的,利用刀角与刀角度,使用边顶边切,以刀代笔,用刀动石不动的刻法,根据笔画、吸取晋唐人小楷的风格刻成的。另外,时而又在边款形式上保留一点能判断真伪的记认,因为曾经为老师代刀的学生很多,为了便于识别不得不自留一手。
摘自:中国文物报(中的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