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力透纸背邓康延 何谓“入木三分、力透纸背”?
毛笔书法 “入木三分”,源于王羲之的传说,据唐代张怀瑾《书断》载:“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力透纸背”,见《颜真卿述张长史十二笔意》:“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又唐代韦续《墨薮》:“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矣。”
后来遂成了两个带夸张性的成语,都形容书法笔 力的强健。 众所周知,书法的力不同于做工的力,不是用拙劲.而在如何用笔。
用笔的原则决定于书法的审美原则。书法对笔画的基本要求是有质感、立体感.也就是要圆健。
如果点画不圆健,无立体感,从艺术观赏说,一定是扁薄如纸,柔软如带,就不成其为书法艺术 。
如何才能表现出笔画的立体感?
关键在于:一要中锋用笔。清代周星莲云:“书法在用笔,用笔贵用锋。”古人所谓“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即在笔锋移动时,经常保持主毫在笔画的中心运行,副毫在笔画的两边。能如此用笔,笔端所含的 墨汁 就从笔画的中心向外渗出。这样写出的笔画,重心即在中间,彷佛笔的锋尖向下轧成一道沟,笔画的两侧则渐浅’,好像形成一个“V”形,这种效果就如同笔锋已经入木,已经透纸,给人以遒劲的力感。
表现力感的另一关键在于用笔要涩。所谓涩,即笔画能冲破纸的阻力,挣扎奋进,而不是一滑而过。这种力称为支配力,支配力越强,笔画就越显得有力。
清代刘熙载云:“用笔者……每不知如何得涩,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包世臣云:“五指齐力,故能涩。”这样写出的笔画,沉着、凝重,自然有力感。
涩行用笔与中锋用笔是相一致的。涩行破阻,仍要保持中锋.不能使笔毫偃卧平拖,而要笔锋挺立。这样用锋,对纸既有拉力,又有压力(笔毫本身须健),再加上深厚的功夫,自然可以达到“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