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怎么读 历史上退避三舍、有进有退的经典故事
把拳头缩回去是为了更有力地打出去,这个道理看了拳击比赛的人应该都会明白。同样,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候退一步,却能够达到前进数步的目的,这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办事技巧。
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因为遭受陷害,被迫离开晋国逃亡。在逃亡过程中,晋文公受到楚成王的厚待,当时他就承诺说:要是他当了国君,希望晋楚两国永远和好,但是万一两国开战的话,他一定会命令晋国军队退避三合(一舍为三十里),来报答楚国的恩情。当时,楚成王笑了笑,并未当真。后来,晋文公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即位。公元前634年,楚国借口宋国投靠晋国为名,派成得臣率兵攻宋,宋国派人向晋国求救。
晋国于是决定派兵攻打楚国的盟国曹、卫,这样,晋楚两国直接对上了这时晋军的力量虽稍弱于楚军,且又远离本国作战,但已占领曹、卫两国作为前进的基地,况且齐、秦已与他结成联盟,从而也很有实力。当晋、楚两军直接相对,正要开战时,狐偃对晋文公说:“当初您在楚国为客时,曾对楚王说,万一交战,晋军一定退避三舍。
现在可不能失信啊。”晋文公听了不语,身边的部将都纷纷反对。狐偃又说:“成得臣虽猖狂,但楚王的恩情我们不能忘。我们退避三舍正是对楚王表示谢意,并非怕成得臣啊。”
大家听狐偃讲得有道理,就同意了楚军见晋退兵,以为晋军害怕了,就在后面追。晋军将士奉命撤退,见楚军这样气盛、猖狂,不由得暗下决心,一定要打败楚军。晋军一退就是九十里,待扎下营来,成得臣派人送的战书也就到了。
第二天两军对垒,都想借此一仗置对方于死地。交战开始,晋军主帅先轸派三军中的下军去攻由陈、蔡联军组成的楚军中的右军。这是一个薄弱环节,晋军一个冲锋就将陈蔡联军击溃了。接着先轸又命上军主将狐毛假充晋军主帅,迷惑对方。
楚左军主将斗宜申看见晋军主帅旗,即指挥兵士冲杀过来,狐毛抵挡几下假意败选,斗宜申不知是计,紧紧追赶。眼看就要追上,忽听一阵鼓声,晋军主帅先轸率领精锐部队拦腰杀出,狐毛也率队反击,两边夹击,楚军顿时慌乱。
成得臣见势不好,急令收兵,才避免全军覆没。实际上,晋军的“退避三舍”,是晋文公图谋战胜楚军的重要方略。晋军“退避三舍”后,退到了卫国的城濮,这里距离晋国比较近,后方补给、供应方便,又便于齐、秦、宋各国军队会合。
在客观上,“退避三舍”也能起到麻痹楚军、争取舆论同情、诱敌深入、激发晋军士气等多重作用,将晋军的不利因素变为了有利因素,为夺取决战胜利莫定了基础。这样,表面上的退却,赢得了最终的胜利。战国时候,有一次赵王派了孔青带领大军救援禀丘。
孔青是员猛将,加上足智多谋的宁越辅佐,所以赵军一战大败齐军,击毙了齐军统帅,并俘获战车两千辆。战场上留下了三万具齐军尸体,孔青决定把这些尸体封土堆成两个大高丘,以此彰明赵国的武功。
宁越劝阻道:“这样做太可惜了,那些尸体可以另有用处。我看不如把尸体还给齐国人。这样做可以从内部打击齐国,从而让齐军不再侵犯!”“死人又不可能复活,怎么能从内部打击齐国呢?”孔青想不通了宁越说:“战车铠甲在战争中丧失殆尽,府库里的钱财在安葬战死者时用光了,这就叫做从内部打击他们。
我听说,古代善于用兵的人,该坚守时就坚守,该进退时就进退。我军不如后退三十里,给齐国人一个收尸的机会。”孔青大致明白了宁越的用意,但转念一想,又说:“但是,齐国人如果不来收尸的话,那又该怎么办呢?那就更好了。”
宁越胸有成竹地说:“作战不能取胜,这是他们的第一条罪状:率领土兵出国作战而不能使之归来,这是他们的第二条罪状:给他们尸体却不收取,这是他们的第三条罪状。老百姓将会因为这三条而怨恨齐国的高官将领。居于高位的人也就无法役使下面的人,而下面的人又不愿待奉居于上位的人,这就叫做双重打击齐国!”“好,还是您计高一等啊!”孔青终于完全理解了宁越的良苦用心。
果然不出宁越所料,齐国因此而元气大伤,很长一段时间不能对外用兵。宁越的主张看起来好像并不是那么咄咄逼人,相反,似乎还有点软弱,在向齐国让步,殊不知,这“让步”里面却大有文章,表面上的退步其实换取的是更大的进步。有进有退,能屈能伸,这是成功的必要条件。那种一往无前、有进无退的人仅仅是村夫莽汉,表面上英勇,实则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