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洁老师 【本真论坛】徐洁:写作让教师找到职业幸福

2018-02-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作者单位:齐鲁师范学院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由于工作原因,我经常与校长.老师们面对面交流,在很多场合,大家都喜欢问同一个问题:如何消解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引领老师走上写作之路是有效途径之一.一."读写结合"让教师真正成为读书人深入学校调研时,笔者常听中小学校长倡导教师读书,并把读书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然而,细致地与老师们谈一谈,却发现校长的这些做法收效甚微,老师们或者说没读多少书,或者走马观花,读了之后没留下什么印象.到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去

作者单位:齐鲁师范学院山东省基础教育

课程研究中心

由于工作原因,我经常与校长、老师们面对面交流,在很多场合,大家都喜欢问同一个问题:如何消解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引领老师走上写作之路是有效途径之一。

一、“读写结合”让教师真正成为读书人

深入学校调研时,笔者常听中小学校长倡导教师读书,并把读书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然而,细致地与老师们谈一谈,却发现校长的这些做法收效甚微,老师们或者说没读多少书,或者走马观花,读了之后没留下什么印象。到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去看一看,发现很多书都是崭新的,大抵是为了应付验收、检查之类大量购入。

翻看一下借阅记录,发现很少有人借书读,所借的无非教辅资料居多。到某校时,听校长说,买了某书,老师们人手一册,好像如此老师们就能读好书了。

其实,这种校长替老师作主买书的方式,即使老师读书也是处于被动地位。书是别人替自己买的,喜欢不喜欢是一回事,是不是需要也是一回事。在读书这件事上要发挥教师的主动性,让教师有所选择,自觉自愿从内心认为书是应该读的、是需要读的,效果才会好。种种迹象表明,教师读书的事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这使得教师中真正的读书人并不多。

如何真正引领老师们读书呢?据笔者亲身实践与深度观察,认为让教师读书的最好办法就是“读写结合”。 “读”是一个“输入”的过程,“写”则是一个“输出”的过程。单纯的“输入”,接受者是被动的,是“填鸭式”的,往往缺失目的,没有任务驱动,使教师的“读”陷入茫然与无序。

“写”会让“读”成为教师的自我需求。当老师要动手写东西时,就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这是古人告知我们的,也是实实在在的道理。“写”是一个“输出”的过程,如何选题,如何布局谋篇,如何运用笔墨……非要经过大脑思考才行。

如果对某方面认识不清晰,怎么办?书就成为最好的老师。这时再读书,效果自然会不一样。同时,通过读书,又会进一步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从而让教师的读书生活走上良性循环轨道。

二、降低写作门槛,打破不会写作的坚冰

老师们不能找到写作乐趣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畏难情结,是感到自己不会写作,由此,首先打破不会写作的坚冰显得尤为重要。

刚开始练习写作时,教师可以不设框架随心写。2013年暑假,我到利津县实验学校与老师们交流教师专业成长的话题,曾与一位老师闲聊。这位老师说自己怕写出的东西让人笑话,因而有胆怯心理,不太敢写。我报告中讲的内容她深有同感,只是有时候不知道表达的突破口在哪。

我说,首先要克服怕丑的心理,其次就是大胆写,随意写什么。一开始不见得就写教育类的,什么都可以,诗歌、散文、小故事都行。我给她讲起自己刚参加工作不久时的溴事:当时下班路上捎点菜带回家,我信口诌出一首所谓的诗:《买菜回家》,后来,这首“诗”被当时的男友现在的丈夫看到了,他很是嘲笑了我一番,哈哈笑着说:“以‘买菜回家’作题目写出来的也能叫诗?”直到今天,他还记得我那首《买菜回家》,时不时搬出来调侃。

我没有被这种打击丢掉热情,照写不误。“三句话不离本行”,写着写着,就自然写到了教育。不等我写到第一百篇,我的文字早就印成了铅字。现在更是成了“码字”爱好者。

我曾多次遇到老师谈及自己写作的困难。在参加课题鉴定活动时,我发现老师们送交上来的结题报告有一个通病——内容很多,但是“干货”很少,貌似网上下载的理论论述填充着篇幅。我知道承担课题的老师大多是认真的,他们实际上做了很多工作,报告中没有呈现出来完全是因为他们不善写作所致。

这个观点很快就在答辩环节得到印证。几个体育老师基于农村学校“体育器材缺乏,学生爱体育,不爱上体育课”的现状,开展了“传统体育游戏的创新和实施研究”,如,教师用废旧矿泉水瓶子排成各种形状,学生环绕进行跑步比赛;两根竹竿一绑,做成可供一组学生扶着前行的简易器材,分组比赛;四个废旧轮胎绑在一起,让四位学生向不同方向拉动……这些做法能够为同行提供借鉴,写出来极有价值。

然而,这些在结题报告中没写一字,全是我与他们的口头交流中得到的。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一位语文老师在课题答辩时给我们讲了她的教育故事:她是一位演讲能力强、板书漂亮,基本功过硬的老师,因此,在她的课堂上,起初她特别喜欢展示自己,自己朗读课文,自己讲解文本,自己写板书……当承担了课题“如何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后,她开始反思自己的做法,逐渐放手,让位给学生。

课文让学生读,让学生上讲台讲课,让学生板书等,自己仅作指导和示范。她欣喜地看到,她的学生越来越不怕站在讲台上说话,能力越来越强。学校组织的演讲比赛中,她所教的好几位学生都得到了一、二等奖。

我听了她的故事,感慨万端:“这么好的题材,为什么不写进结题报告呢?”

她若有所思地笑笑说:“没想起来。”

我告诉这几位老师,可采用“先说后写”的方法。先把自己身上发生的教育故事用嘴讲出来,讲时录音,再根据录音整理成文字。开始文字粗糙些不要紧,慢慢地学着改。可以先放一段时间,再回过头来精心改。另外,写的同时要读书,别人写的东西,或许正是自己想写而没写出来的,以资启发、借鉴。

不论写什么,坚持写,但要原创,这意味着要动脑思考,写作与思考是孪生姐妹。“事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越是本真的东西,越是有生命力的。我手写我心,只要坚持原创,时间长了,自然就会发现一些写作的门路,思考力会增强,捕捉写作素材的能力就会上升。

三、“写”与“做”结合,品味职业幸福

“写”不是目的,写的作用是让行动更有成效。是对“做”的梳理、反思,然后更正确地去行动。

我所听过的老师的课,我喜欢让他们写出教学实录与教后反思,上课之前,我就提醒老师做好录像或录音准备。这样做的目的,就在于让老师们通过“写”来“反刍”自己的课堂,进而达到改进课堂的目的。

我到济南的胜利大街小学与老师们进行交流、研讨,老师们正在完成王念强校长教给自己的任务——写出自己的教学主张。王校长要求老师们要写出自己的教学最核心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操作步骤是什么,教学方法有哪些,特点是什么等。

这一招着实将了老师们一军,一下子把他们逼上了研究之路。大家开始挥动手里的笔,把自己的做与思结合起来,进入了理性思考的境界。我在学校先是听课,后是面对面解答了老师们提出来的问题,再手把手地教老师们修改各自的教学主张和教育随笔。“浸润式”英语教学、“万缘整合”式教学法、“互动和谐”课堂等纷纷诞生了,看着一篇篇越修改越完善的作品,老师们自己也有了自信与成就感。

我到泰安市实验学校,该校的“思维碰撞”课堂教学改革正处于轰轰烈烈的研究阶段,已得到教育同仁们的一致认可。学校教物理的王志刚老师告诉我,为了研究小组合作学习,他先后阅读了大量资料,写出了几万字的反思文章,这使他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有效地指导了自己的教学行动。

进入初四总复习以后,由于复习课和新授课的区别,王志则老师重新对小组划分方法做了调整。划分的原则与原来也有了较大的不同。先前的小组,基本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不把好朋友放到一组内。

总复习阶段王老师采取的则是组内同质,组间异质,以好朋友为原则组建小组。首先设立六个六人小组,坐在教室的后面。让学习水平高、自制能力强,有管理组织能力的同学担任组长,然后自选三位组员,喜欢谁选谁,觉得谁能帮助自己学习选谁,再在征得组长同意的基础上,王老师再给他们搭配两名自己觉得合适的组员。

其次,设立9个三人小组,让自制能力相对较弱以及对老师讲解和管理相对较为依赖的同学搭配,坐在教室的前排。

这样的优点在于,学习水平高的同学获得了深入研究问题的氛围,学习能力弱的同学获得了巩固基础知识的机会,都能得到自己需要的帮助,都能在自己喜欢的环境里学习。反馈结果表明超过90%的同学和家长对在新位置上的表现和进步表示满意。

写自己的教育故事,通过写再来修正自己的行动路线,老师的写作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边思边写边做,就一定会有丰硕的回报,这在很多一线老师身上已成为事实。

四、把写作成果发表,品尝成功的快乐

不少学校倡导老师写教育博客,给了老师一个展示与交流的平台,让很多写手脱颖而出。博客是一个最简便的“发表”平台,当经过自己的手创作的文章得到同行的称赞时,老师们的幸福指数自然会上升。

除了博客发表,正规期刊的发表会让老师品尝到更多快乐。山东省实验中学的吕秀亭老师通过写自己的课堂教学,把劳动成果物化出来。吕老师反复研究了自己的课堂,发现基于学情进行教学设计是很多老师知晓的课堂教学理念之一,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容易学情分析简单化。

如果教师对教学重难点把握不准,对学生的困难与障碍预设不足,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理念就很难在课堂教学中落到实处,以致影响课堂教学效率。仔细揣摩«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这节教学,他更深刻地认识到了基于学情分析预设课堂的重要性,就结合这一课例谈了自己的体会,撰写了一篇以《“为学习者设计教学”让课堂更有效》为题的文章,并在省级刊物发表。

山东东营市利津县实验学校(原利津县北宋一中)虽然是一所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学校,但这所学校老师的写作水平却相当可观,令人佩服——经常在杂志报端看到这所学校老师正式发表的作品,老师们正式发表的数量足以结集成几本书出版。这与学校的当家人——李志欣校长常年笔耕不辍,不断发表论文、论著有关。校长的积极倡导与以身作责让老师们悄然走上了写作、发表之路,为教师的职业生涯涂抹上了亮丽色彩。

笔者认为,写作是引领教师寻找职业幸福的一个门径,但绝不是唯一的门径。需要说明的是,“写”得好而“做”不好的教师,并不是真正的好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