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松国画 台湾著名画家刘国松:中国画应与时俱进创新变法

2018-04-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新华网青岛9月24日电(记者冯杰)"中国画应走创新变法之路",昨晚,台湾著名画家刘国松在下榻的青岛麒麟大酒店和记者侃侃而谈,对中国画的现代化提出了诚恳的建议.在长达三个半小时的长谈中,70岁高龄的刘国松先生学识渊博,历陈中国画创立及其变法的历史,在与西洋画史的比较中,找出中国画的时代定位.他认为,中国画应上追唐宋,化古凝今,倡扬它的创新精神.唐代的王维,既是诗人,更是画家,一变唐代流行的金碧山水为泼墨写意,成为中国画史上少有的变法家.此后的五代.宋朝,创新名流辈出,荆浩.李成.董源.米

新华网青岛9月24日电(记者冯杰)“中国画应走创新变法之路”,昨晚,台湾著名画家刘国松在下榻的青岛麒麟大酒店和记者侃侃而谈,对中国画的现代化提出了诚恳的建议。

在长达三个半小时的长谈中,70岁高龄的刘国松先生学识渊博,历陈中国画创立及其变法的历史,在与西洋画史的比较中,找出中国画的时代定位。他认为,中国画应上追唐宋,化古凝今,倡扬它的创新精神。唐代的王维,既是诗人,更是画家,一变唐代流行的金碧山水为泼墨写意,成为中国画史上少有的变法家。

此后的五代、宋朝,创新名流辈出,荆浩、李成、董源、米芾、李唐、马远等人,发明了中国画的许多笔墨技法,如浓、淡、焦、宿、退、埃等各种墨法,勾、勒、皴、擦、渲、刷、点、画等各种笔法,其中的“皴”法,颇得画家青睐。

“皴是什么,说白了,就是脸上的褶皱,就是肌理”,皴法中的肌理效果最具有绘画上的表现意义,于是,画家们竟相在皴法上创新,如元朝“四大家”中的王蒙,把“披麻皴”和“解索皴”变小、变细,发明了“牛毛皴”;如倪瓒,把“披麻皴”画成一个折角,变成了“折带皴”;如黄公望,利用“米点皴”和“披麻皴”变法,创新出了“山峰皴”。

到了明清以后,“则什么发明都没有”,中国画进入规行矩步的摹拟时代。

什么原因使创新为本的中国画裹足不前?是因为文人画在明清两代主占了画坛,掌管大权的文人们提倡“书画同源”,以书法入画,用写字的方法去画画,如写字用中锋,文人们认为必须用中锋才能画画,要想绘画,必先练字,练字则需要功力,不是一般人能胜任;或者说,只有文人才有资格去绘画。于是,中国画成了文人政客们修身养性的附庸品,其流风远播,直达当代。

刘国松认为,中国画惟有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要创新,必须变法,要不拘一切形式,从材质上、从笔墨上、从色彩上创出新法,跳出中国画泥于传统、泥于不变的怪圈。

提倡创新、力主变法的刘国松,多年来为中国画的现代化奔走呼号。他早年毕业于台湾师大,曾先后在台湾、香港、美国多所大学任教。他身体力行,创造出多种绘画技巧,发明的拓墨、“抽筋剥皮皴”、喷色、渍墨等技法,使他的作品呈现出万千气象,多次获得国际美展大奖和全国美展特别奖,全球50多家美术博物馆收藏其作品,是国际著名的现代画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