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天柱的画 天府 一个画意的梦
成都地处我国西南的四川,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天府之国既有俊美的山川,又有秀冠华夏的历史、人文,自然、人文与社会风俗多种景观相生相依,情景交融,造就了这方如诗如画的土地,也因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孕育出独有的艺术及其品格。
文/魏学峰(四川博物院首席专家)
纵观历史进程
做一次美的巡礼
天府之国有着五千年文明史。举世瞩目的三星堆文明是长江上游地区最早的古代文明,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其中,高2.63米的青铜立人、高3.84米的青铜神树,奇特造型风格的青铜纵目及各式青铜面具,揭示了古蜀文明神秘的宗教信仰。
金杖上精美的平雕纹饰及玉璋上阴刻的“祭山图”等等,无不显示出神秘力量和超人的创造力,成为中国艺术史的经典。金沙遗址所出的太阳神鸟金箔以其强烈的旋动感,象征着光明、生命和永恒。【古蜀文化】遗存中尚未发现绘画性的东西,多为雕塑和雕刻品,精美而充满神性图案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一直影响着天府之国的文化与艺术。
【西周时期】,四川艺术直承商代之雄厚神奇。这一时期直接反映绘画艺术的是蜀国的漆器,从成都商业街战国船棺墓所出漆器来看,其纹饰古拙流畅、圆活雄浑,可视为早期绘画的珍贵资料。
【汉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文学、艺术诸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少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作为打通南、北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蜀布、蜀锦在战国时已兴起。从考古材料看,早期的蜀锦已有舞人、龙凤、云气、动植物等图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丰富的变化性,这些图案的粉本,从一个侧面映射出当时的绘画水平。
汉代漆器的纹饰也从装饰性纹样转向场景性绘画。画像砖是四川汉代艺术的典范,它是集雕刻和绘画为一体的美术作品,数百件不同样式的画像砖反映了汉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构成了一部生动的天府之国的“清明上河图”,天真质朴、写意传神、简洁雄厚,成为中国美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
四川汉代石刻和陶俑题材广泛,说唱、庖厨、乐舞、劳作等都具有单纯、质朴之美,作者化实为虚的技巧正显示出其高度的智慧、卓绝的想象力,这种朦胧美是蜀人自由精神的写照和有别于其他区域的“味道”。
【两晋南北朝时期】,巴蜀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治、乱交替的岁月,一些高僧相继入蜀弘法,促进了佛教艺术的发展。成都万佛寺、西安路、商业街屡有南朝造像出土,填补了我国南朝佛教造像的空白,以万佛寺为代表的这批造像既接受了从建康、江陵传来的南朝主流艺术,又透过丝绸之路辗转吸收了源自印度犍陀罗和笈多艺术的特点。
其中多尊立佛像皆披通肩袈裟,薄衣贴体,身体轮廓清晰可见,似后世所谓“曹衣出水”,这些流畅圆浑的线条极具表现力,对人物画有着不小的影响。
【入唐以后】,巴蜀地区成为全国最安全的地区,诗人卢照邻、王勃、李白、杜甫、岑参、元稹、贾岛、李商隐等先后入蜀。四川绘画艺术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一些本土艺术家开始出现,天文学家梁令瓒擅人物,北宋李公麟称其画风似吴道子,其作品《五星及二十八宿神形图卷》人物细劲秀逸,设色古雅精微,尚存南朝人物画的遗风。
安史之乱后,一大批画家入蜀避乱,北方的卢楞伽、韦偃、王宰、赵公佑、张腾、范琼、陈皓、彭坚、常粲等人,还有东南方的孙位、滕昌祐、张洵、贯休等都相继入蜀,带来了不同地区的绘画风格,代表着当时绘画的最高水平。他们的到来,带动了四川艺术的发展。
据宋人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记载,唐末的著名画家有27人,其中川籍画家7人,流寓巴蜀的画家12人,总计19人,超过总数的70%。可以说,当时的天府之国是全国绘画最兴盛的地区。宋人李之纯说:“举天下言唐画者,莫如成都之多。”
【五代时期】的四川相对安定,前后蜀政权倚仗着固有的自然地理条件,“乱中有治”。经济惨淡发展,文学上形成了词学发展史上的“花间派”。两蜀皇帝都比较重视绘画。尊崇画家,设立了画院等机构,一时人才济济,高手如林。
据宋人统计,五代名画家92人,其中30人在蜀,占了总数的三分之一。人物画家有赵德齐、张素卿、贯休、阮知诲等。花鸟画家滕昌祐用色鲜妍,有唐人之风,刁光胤以擅花雀闻名,黄荃被称为“当代奇笔”,并与江南画家徐熙分别以“黄家富贵”“徐家野逸”引领着两大流派。
【宋代】,四川经济发达,文化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前所未有。北宋建立后,仍仿效西蜀和南唐画院制度成立了画院,四川许多画家也被邀到京师。北宋时期,四川的画坛仍十分活跃,据邓椿《画继》和夏文彦《图绘宝鉴》统计,两宋四川的知名画家有70余人,道释人物画家有石恪、孙知微、高文进、赵元长、王道真、邓隐、刘铨、僧元霭、勾龙爽、杨杰等人,其中石恪为简笔画的始祖,高文进被誉为“翰林画工之宗”。
文同评孙知微“卓哉青城笔,妙绝冠天下”。花鸟画方面,黄荃之子黄居寀成为北宋宫廷画坛的盟主,作花竹翎毛,妙得天真,写怪石山景,往过其父远甚。广汉人赵昌也以花鸟闻名,被誉为“旷世无双”。此外,王友、刘赞、蒲永昌皆为花鸟画名家。
两宋时期,对中国绘画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则是文人画的兴起和文人画理论的确立,而掀起这场波澜的正是蜀人文同和苏轼。文同以写竹闻名天下,开湖州画派之先。苏轼善作枯木怪石,在理论上,他提出“诗画本一体,天工与清新”,明确地提出“士人画”的概念,为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3世纪的宋元战争,基本摧毁了四川自汉唐及两宋时期以来经济、文化的繁荣局面,【元明时期】绘画方面较之前一落千丈,仅徐贲、简天碧、刘梦良、华岳、朱裕、王蔗、王汝玉等数十家,且在全国影响甚微。元明统治者崇尚佛教,客观上为寺观壁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新津观音寺毗卢殿有两壁彩绘,六铺壁画,每铺长3~3.3米,高3.15米,画分三层:上绘飞天和天宫奇景,中绘十二圆觉菩萨和二十四天尊,下绘供养人。线条明快,层次分明。殿后在4×6米的背景上画多个世俗人物以及仙佛,生动有趣,堪称佳品。此外,新繁龙藏寺、广汉龙居寺等处也有明代壁画。
【清代】是一个变革转型的时代,四川社会的发展变化比以往任何历史时代都更复杂、更深刻、更急速。康乾以来,四川的绘画方面成就较高者有“诗书画三绝”的山水画家吕潜,“才情横轶”的花鸟画家张向陶和“携大笔一支纵横天下”的竹禅等。
特别是晚清,随着蜀学的再次兴起,艺术也随之发展。山水画家有谭铭、胡世荣、汪洛、王恩浩、王溥、陆九皋、何维朴、赵鹤琴等;花鸟画家有叶祖承、洪锡保、李汝南、钱岱雨、刘锡铃、孙清士等;人物画家有胡筠、范濂生等。他们大都崇尚古意,讲求古雅,由于住处四塞之地,没有与外界频繁的交往,他们的艺术传播仅多止于蜀中。
绘画出现新面貌 艺术家群体力量提升
【民国时期】
四川的社会经济文化加快了向近代化的转型。又由于抗战的特殊原因,四川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最密切,影响最深远的地方。四川的绘画出现了几个方面的明显变化:一是现代美术教育的兴起。1905年,由尊经书院、锦江书院合并而成的四川通省大学堂设图画手工科,后该校又改名四川高等学堂、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均设有艺术专修科,赵治昌、周稷、李伯勤等人在此执教。
1924年创办私立四川艺术专门学校,聘刘海粟为名誉校长。
1926年罗文谟等人创办成都艺术专门学校。1928岷江大学设艺术专修科。1930年黄梦元创办四川艺术学院。1933年段虚谷、冯建吴创办东方艺专。1936年华西协和大学创办美术系。抗战爆发后一大批高校内迁,艺术教育机构进一步增多。
首先他们带来了现代美术教育的新理念,这些教师有些曾留学欧洲、日本,也有些是从上海艺术院校学成归来。中西方艺术的融合,不同艺术流派的碰撞,给地处内陆的天府之国带来了新的生气。
二是美术团体不断涌现,从晚清开始,美术学会、四川美术研究社、黎明画会、岷江画会、时代画会、蓉社、蜀艺社、四川美协、现代美术会、四川漫画社、中华工艺社、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战协会成都分会,丙戌金石书画研究会等几十个艺术社团相继建立,促进了画家之间的艺术交流,打破了蜀人安逸、散淡、各自为阵的生活方式。
三是全国各地艺术大家入蜀,促进了四川艺术家群体力量的提升。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齐白石、黄宾虹、黄君璧、傅抱石、陈之佛、常书鸿、董寿平、王子云、赵少昂、李可染、陆俨少、吴一峰等一批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入蜀。
天府之国的美景深深地震撼了他们,“入蜀方知画艺浓”。他们在巴山蜀水间领悟到自然之神奇、灵妙和蜀文化的深厚与博大,由此开始艺术上的变法。蜀人张大千中年返乡,画了一批巴蜀山水,在他的心中永远是“看山还是故山青”,天府之美天下独有。
这些画家在四川举办各种展览,把不同风格的作品呈现出来,据统计当时成都一年就有300余次画展,张大千先生甚至认为:成都是“中国文艺复兴之翡冷翠城”。此时,四川的艺术家张晖、曾黙躬、姚石倩、冯灌父、江梵众、周抡园、伍瘦梅、冯建吴、李有行、庞薰琴、赵完璧、施孝长、刘既明、张采芹等人也融入各种艺术圈层,一展自己的风采。
四川画坛出现了
多元化的艺术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
四川的美术活动主要由四川美术家协会、四川文化局美术工作组和四川省文史研究馆来组织。五六十年代,主题性的写生和展览几乎占据了画坛。画家们深入到米亚罗林区、宝成铁路等,面对新的题材和生活,许多画家走向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由于当时四川美术的重心是在新版画,所以版画、油画、雕塑都出现了一些反映时代风貌的佳作。
在这种内容大于形式的要求下,国画却没有大的突破。在文史馆内,一批被视为“遗老”的画家仍然醉心于古典诗文和传统绘画的探索,他们强调笔墨的纯正和画境的纯粹性,总想与当时风气拉开距离而优游于自己的世界,除三两友朋交流外,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有独上高楼之感。
在这群人中,一个最年少成员陈子庄却选择了一条简淡孤洁的寂寞之道,他以高度概括的笔墨语言和清新质朴的意趣开创了四川田园山水的新画境,成为继张大千之后,四川最具影响力的大家。
【改革开放以来】
四川画坛出现了多元化的艺术局面,蜀人包容的文化气度、开拓的文化精神、重文的文化传统得以重新焕发,老画家吴一峰、赵蕴玉、朱佩君、岑学恭、黄纯尧等人再次燃烧起艺术的激情,引领着四川画坛。中青年画家更是人才辈出,新的时代使他们有别于前贤而进行着哲学思考,面对种种潮流、论争,他们在静虑中寻找着自我。
人物画家马振声、朱理存、戴卫、彭先诚、沈道鸿、吴绪经、徐恒瑜、曹辉;山水画家李华生、刘朴、李金远、彭林、唐允明、叶瑞琨、管苠棡;花鸟画家谭昌镕、张士莹、郭汝愚、秦天柱、蔡寅坤等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他们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精神并认真研究传统绘画语言,进而将自己所具有的现代视觉经验融入其中,表现出新的审美追求和价值判断,为中国画的当代性做出了各自的贡献,成为当代画坛的典型。(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