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黄国俊 闯出了一条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纪略
工业项目和骨干企业撑起十大产业链
在一大批工业项目和大型企业、骨干企业、重点企业及技术中心的支撑下,四大产业基地建设形成有色金属生产及延伸加工、天然气及煤化工、高原特色动植物精深加工、中藏药等十大产业链,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目标。
甘河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循环示范园区傲然崛起
甘河工业园区自2006年整合以来,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化园区。截至2012年,甘河工业园区地区生产总值由5.8亿元增加到101亿元,年均增长58%,园区就业人数达2.6万人。
甘河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刘云洲告诉记者,近年来,园区始终把资源循环利用项目的招商引资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加快培育和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层次,不断完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园区累计投入资金72亿元着力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一门式”服务和“一站式”办公。
同时,园区紧紧围绕主导产业,把完善、延伸产业链作为招商重点,引导和推进园区内企业之间的上下游对接和产业循环,不断提升产业水平和发展层次。
此外,加大园区环保管理力度,率先设立园区环保分局,在严格审批入园项目、加强日常环境监测、强化污染源治理工作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园区生态环境整治、保护、检测能力,推进园区污水处理厂、渣场、供水工程等一批循环经济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甘河工业园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民生工程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总投资10亿元的浩大民生安置工程—康川新城搬迁入住工作已进入尾声,走出了一条以产业发展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以园区建设带动城区建设,产城融合、互促互进、两区共建的新型发展之路。
刘云洲表示,今后一段时期,甘河工业园区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力争在今后几年内,在园区全力打造销售收入1000亿元以上的有色金属及精深加工产业基地,销售收入500亿元以上的特色化工产业基地,使园区产业规模和循环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产业链进一步完善,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
东川工业园区完善主导产业链条提升竞争力
东川工业园区是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原国家级开发区,2001年4月开工建设,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走出了一条负债开发、滚动发展的道路。2006年,省委、省政府按照“一区多园”的发展思路对西宁地区的工业园区进行整合后,组建成立了东川工业园区,从此走上了跨越式发展之路,各项经济指标呈直线上升,其中地区总产值年均增长65%;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8%。
目前,东川工业园区已被国家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为国家太阳能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东川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孔令栋介绍说,园区在整合以来的发展中,依托我省优势资源,进行上游的精深制造和下游的产业链延伸,初步形成了以硅材料光伏产业、新材料产业为主的两大主导产业,目前已引进和落实了多晶硅、多晶浇铸、单晶硅、切片、太阳能光伏组件以及电解铜箔、电子铝箔、腐蚀箔、化成箔、工业特种铝合金型材钛锭、铜棒、LED发光植被、特种钢等一批项目,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受全球大环境的影响,东川工业园区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欧盟针对中国光伏产品企业的"双反"调查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产业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压力。在阵痛中园区加快产业改造提升,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加大兼并重组力度,着力推进新能源和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的整合与发展,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优化资源配置,增强了企业活力,促进了产业健康发展。
“今天,东川工业园区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省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两新三区"建设目标,把东川工业园区建成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成为青藏高原区域范围内高新技术企业和现代服务企业的聚集地,为青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孔令栋说。
生物科技产业园区立足于“高”着眼于“新”谋发展
“十一五”时期,是生物科技产业园区形成产业规模快速发展的五年,也是整合、提升、扩能建设发展的五年,园区管委会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超额实现了“十一五”各项计划目标,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2年度,各项经济指标完成目标任务的100%,园区经济保持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
生物科技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郭天明介绍说,近几年来,园区紧紧抓住中央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及园区升级为青海(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重大机遇,经济发展已驶上了快车道。在发展过程中,园区立足于“高”,着眼于“高新”,认真落实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各项措施,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努力克服宏观经济运行带来的不利因素,积极帮助企业克服困难、确保正常生产,园区经济继续保持了稳定增长的发展态势。
今年以来,生物科技产业园区通过开展领导班子成员分包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工作,督导项目推进步伐,着力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特别是土地、基础设施配套和部门间协调联动等方面的问题,为引进“高”、“新”项目创造条件。
同时,园区是以全省“50个重大技术进步项目”、“科技123支撑项目”为推手,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提高生产水平。对金诃藏药的藏药制剂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康普的青藏高原沙棘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以及珠峰药业青藏高原冬虫夏草培育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进行推广,集中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工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加快发展具有核心技术的新兴产业。
“我们的产业发展目标是依托青藏高原特色动植物资源和现有产业基础,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园区产业定位,以产学研为平台,提升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做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壮大高原特色食品加工产业,培育发展地方特色民族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四大产业一个中心",培育和形成带动能力强,辐射作用明显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郭天明说。
南川工业园区打造“世界藏毯之都”主阵地
“世界藏毯在中国,中国藏毯在青海”已经成为国际藏毯界的共识。南川工业园区作为打造“世界藏毯之都”的主阵地,已历史地承担起了发展壮大这一青海民族特色产业的重任。今年上半年,园区机织藏毯实现产量超过18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5%。
据园区管委会主任黄国俊介绍,南川工业园区自2008年经省政府批准开建以来,紧紧围绕打造“世界藏毯之都”核心任务,以建设“青海国际地毯制造基地”和“青海国际地毯保税销售基地”为载体,下大力加快基础配套建设,下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下大力壮大藏毯、绒纺产业集群,并通过短短几年的不懈努力,园区已引进10余家藏毯、绒纺企业,形成了较为紧密的产业链条。
园区藏毯织机已发展到100台(套),绒纺横机已发展到240台。区内拥有中国驰名商标6件,其中5件由藏毯、绒纺企业获得。
为寻求藏毯、绒纺产业跨国资源配置,在巴基斯坦设立了招商协作和进出口贸易办机构。园区被国家商务部、农业部分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和国家农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012年园区藏毯、绒纺产业产值达37.5亿元,出口创汇1.3亿元,直接带动劳动就业5000余人。园区经济指标连续5年保持50%以上的增速。
黄国俊告诉记者,虽然南川工业园区开建时间短,但园区作为西宁市未来拓展的主要方向和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承担着推进城市化进程和产业发展的重任,也承担着打造青海省确定的5个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千亿元工业销售收入基地之一的重任。
必须要更加注重园区开发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为此,园区采取了“产城融合、双轮驱动”的开发建设模式,园区的产业定位也体现了这种发展思路,主要是藏毯、绒纺、风电、锂电、光电、特色精深食品加工、大美青海玉文化产业、及相应的投资服务配套产业,并且已引进相关工业产业项目69家。
“十二五”末园区工业销售收入将达到300亿元以上。到2020年力争建成省委和省政府确定的十大特色产业千亿元工业销售收入园区之目标。
帮助企业走出困境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始后,东川工业园区管委会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突破资金短缺瓶颈,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取得了良好成效。
东川工业园区管委会建立领导联点帮扶责任制,深入企业,详细了解企业遇到的困难,走访企业125余家,组织园区工商、地税等部门积极开展上门走访、设置问询点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向企业讲解相关政策。为方便企业融资,对材料齐全、符合规定的,一律当场予以办结以节省时间。还搭建银企对接桥梁,为7家重点企业融资4亿元,帮助企业解决了生产经营中的资金短缺问题。
东川工业园区是科技部批准的国家太阳能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总规划面积13.1平方公里。近年来,园区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是我省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领头羊和排头兵,对我省的经济发展起着引领作用。
安全生产大检查初见成效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做好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的有关要求,确保园区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从今年7月31日至8月6日,生物科技产业园区管委会开展了为期7天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和隐患大排查行动,园区安全生产大检查专项活动取得初步成效。
园区管委会经发局组成2个专项检查组,对园区各类生产企业进行了全面排查整改。截至目前,共检查企业40户,排查隐患126项,现场立即整改51项,下发限期责令整改1项,停产整改1项,约谈企业4户。对存在易燃、易爆事故隐患的企业采取座谈与厂区车间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在全园区展开了“拉网式”隐患大排查。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3家生产经营单位,现已责令限期或停产停业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