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龙头大哥”绝响变合奏 “飞龙在天”遗作终骏水
广州番禺“龙头(雕刻)大师”梁镇洪生前遗作经徒弟接力近日终完工,绝响变合奏,龙头龙身合首,并于5月24日上午在番禺140年上漖龙船厂“虾壳”与“骏水”。一个传统的龙舟骏水仪式,将广州人对龙舟文化的传承与热爱表露无遗。一代代的师徒情,一年年的乡亲情,也在不断强化“扒龙舟”的情感纽带。
梁镇洪(图中)生前照片 受访者供图
梁镇洪一生为人低调,埋头于工艺,又以雕龙技艺高超闻名,在生时被尊称为广州最后一位“龙头大哥”,据了解,广州80%新制作的龙头都是出自他手。新老手艺人以他的“飞龙在天”遗作致敬匠心,致敬传统文化。
龙舟骏水仪式讲究
端午临近,龙船厂每天都很忙。24日上午,七八十人一下子涌龙船厂,安装龙头,抬烧猪,上龙船鼓,插锦旗罗伞,再用柚子叶洒净水,贴静水符,拜神……一切准备就绪。壮丁们分站龙船两侧,吉时一到,炮仗声响,一声响亮的哨子吹起后,“一二!三!”“一二!三!”壮丁们抬起龙船,慢慢向前面水域进发,直到船底完全与水面接触。
制作龙舟的老师傅说,新龙下水,一般不叫“入水”“进水”,而叫“骏水”,庄重与仪式感可见一斑。龙头龙身合首,行内话又叫“虾壳”,老行尊说,就好像虾头与虾壳合起来,岭南水乡渔民生活特色明显。
人们穿上救生衣,登船,龙船鼓声阵阵响起,游龙在船厂水域来回三巡,以此谢师。前一天晚上,为迎骏水,师傅在珠江涨潮后关闭水闸,退潮后,船厂水域依然水涨船高。一声命令,水闸升起,龙舟随着变急的水流顺势扒入珠江。为迎接当天盛事,有村民专门开来游艇“护航”,带领着龙舟回到本村。
记者跟随龙舟,从上漖龙船厂前水域出发,进入珠江,最后到达三支香水道员岗村水域,再进入村里河涌,龙舟经过蕉林、农田、村居,鼓声阵阵飘荡开去,村民陆续走出家门,在河边迎接龙舟归来,龙舟来来回回,接受人们的“注目礼”。当天晚上他们还宴开33席,寓意“生生猛猛”,既庆祝,同时感谢龙舟制作师傅。
“你看我们的龙头,龙的表情笑意融融,非常慈祥,没有摄人的威严,龙颈和龙尾都雕刻着一朵祥云,师傅说他自己从事龙头雕刻这么多年,都没见过这样的祥云构思,他希望寓意"飞龙在天"。加上木材独特,工艺了得,这条龙是独一无二的。”崔俊贤一边摸着龙头一边说,这个龙头有个故事。
“飞龙在天”独一无二
“咚!咚!咚!”听着鼓声稳而透亮,“整鼓大师”林永亮很满意,“这只鼓的木,洪叔挑得真是靓,是一级的菠萝格,这种木很难做,但最终还是按照洪叔的要求完成了,今天听到鼓点,我觉得对得起洪叔了。”
梁镇洪人称“洪叔”,他15岁开始学艺,从事龙头雕刻60载,是番禺区第一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在生时被尊称为广州最后一位“龙头大哥”,他之后,广州从事龙头龙尾雕刻的师傅大多三十来岁。
去年,番禺员岗中约成立龙船会,请洪叔当顾问,参与新龙舟筹备。他特别重视,多次同龙船厂商议,为挑选木材,跑了广州及周边多个木厂。船身采用了上好的青坤甸,龙头、龙尾采用樟木,龙船鼓选择菠萝格,鼓槌则用了水芒木。
在整个广东,梁镇洪可谓最拔尖的龙头雕刻师傅。他一生为无数条村雕刻过龙头,还是第一次是为本村父老乡亲。然而,2018年11月9日晚,“龙头雕刻大师梁镇洪在番禺南村员岗家中去世”的消息像棒槌一样痛敲人们的心扉。那时他74岁,刚画好了龙头图纸还没来得及动工,留下终生遗憾。龙头还是要雕,徒弟崔俊贤接力续上,将师傅的绝响变成师徒合奏,最终完成师傅的遗作“飞龙在天”。
上漖一龙船厂第三代传人、今年60多岁的卢再泃负责制作龙身,他告诉记者,当时洪叔叮嘱他一定要拿出最好的木材来制作,“连压箱底的都拿出来了。”他说自己与洪叔合作三十多年,希望以最好的工艺致敬一代龙头雕刻人。
24日早上,看见员岗村民将龙头龙尾护送到现场,卢再泃马上走上前看看。旁人问:“以前洪叔的手艺怎样?”他回答一个字:“靓!”旁人追问:“现在徒弟的手艺呢?”他又一个字回答:“得!”
师徒合奏完成师傅遗愿
2008年,一个24岁的年轻小伙子跑到洪叔家里拜师。从来没有师傅随便收徒弟,况且那时洪叔还没有真正的入室弟子。小伙子很踏实,接受了洪叔的考察,最终用努力与功力感动了他,在三年后被正式收为徒弟,这个人就是80后番禺仔崔俊贤。一入行,师傅就同他讲,不要靠着这一行发达,只想着怎么把工艺做到最好。
“有一天,作为非遗传承人,他老人家去到区政府报备,说自己收了一个徒弟,没过几天,区政府工作人员就到我这里登记资料,我知道,我被师傅承认了。”热闹过后,崔俊贤坐在船上一角,回想起和师傅在一起的点滴。
番禺有个十乡龙船会,由沙墟一、二村,傍江东、西村,石岗东、西村等组成,龙头雕刻本身不易,这些村的龙头又以最难做而出名,十乡的龙头,以个个样式不同为特色,制作时,特别考验师傅的功力。过去许多年,都只有洪叔能将这些龙头样式与神韵原汁原味再现。
十一年过去,师傅也已辞世,崔俊贤习得师傅工艺,但始终摸不透他老人家的功力究竟到什么程度,实在是学识渊博、技术高超。对“龙”的执着,有人觉得不可思议,但龙舟人来说,这种感情有过之而无不及。崔俊贤说,总算完成了师傅的遗愿,唯一遗憾是他老人家没能看到龙舟骏水一刻。
员岗中约对龙舟确实“久违”了。员岗中约龙船会监事梁伟标说,过去员岗村差不多有一万人,一河两岸都是各式商铺,商业发达,之后越来越多人迁出,人们也渐渐懒了扒龙舟。“太公一代有扒龙舟,爷爷一代见过龙舟,父亲一代只见过龙船板,到我们80后这一代,重新找到"藏龙"的地方,发现船都腐烂了。
”直到去年将制作龙舟的事宜提上日程,全村兄弟叔伯合力推进,才有了今天龙舟骏水的景象。“洪叔希望龙头以精神奕奕的面貌感染更多年轻人参与传统文化活动以及运动。”梁伟标说。
同场加映:140年龙船厂生生不息
龙船厂内,大人们忙着龙舟骏水仪式,5岁的卢敬诚开心地跑来跑去,游龙戏水时,他兴奋地手舞足蹈,“我超喜欢龙舟。”他奶声奶气地说。爷爷卢再泃颇为得意地说:“我的孙仔对龙舟很上瘾。”卢再泃是这个龙船厂第三代传人,37岁的儿子卢志雅是第四代,卢敬诚能否成为第五代?他以上述这句话回答。
番禺上漖村有广东最古老的龙舟制造基地,上漖龙舟的历史已经有140多年,改革开放初期,村里造船厂超过30家,“上漖龙舟”在巅峰时期占据广东八成龙舟市场份额,所造龙舟还远销中国港澳地区、东南亚,甚至走向南非。
现在龙舟基地仍保持着新鲜活力,每年端午节前的龙舟骏水仪式,足够让热爱龙舟的广州人心情为之沸腾,每个龙船厂每年十几条甚至更多的龙舟制作量,同样显示“上漖龙舟”的“未老神话”,甚至一些龙船厂六代师徒同堂的景象,更让人感叹龙舟文化之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