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妮在厦与世长辞】法国骑士勋章获得者李丹妮在厦与世长辞
李丹妮的故事不仅仅是与鼓浪屿袁迪宝的爱情,她的人生本身就是一场中法文化交流的"旷世之恋"。
李丹妮精通中法英俄四国语言,考入浙江大学英语专业深造。
她的一生,是一场旷世之恋。
二十五岁遇上他,八十三岁嫁给他———厦门袁迪宝和法国李丹妮(本名李尘生)自1955年一别之后,在半个世纪之后的2010年走入婚姻的殿堂,直到2017年10月19日袁迪宝离世,他们携手走过7年晚年时光,成就一段跨国旷世之恋。
昨日凌晨2点35分,鼓浪屿旷世之恋女主人、法国里昂第三大学终身职教授、法中事务协会副会长、中法大学前秘书长、法国骑士勋章获得者李丹妮在厦门家中与世长辞,享年92岁。
从她闪闪发光的头衔里,你会发现,这场旷世之恋绝不仅仅存在于她与袁迪宝的86封书信里,也不仅仅存在于鼓浪屿上那场等待了55年的婚礼上,她的旷世之恋,是将中法人文、艺术交流推向一次次高峰的"跨国之恋"。
当你向历史深处望去,不难发现,即使没有爱情,李丹妮的生命也依然精彩。她的人生高度早已在经年累月中奠定,感情的修成正果对她来说更像是精彩电影后一个令人尖叫的彩蛋,美得令人唏嘘,但也许已无关全局。
协助绘画大师林风眠法国办展
被称"永远天真的小姑娘"
尘生,这个李丹妮原本的名字在绘画大师林风眠的书信录中频繁出现。这位友人之女不仅是他文化上的知己,更是帮助他进入西方文化人视野的重要人物。
林风眠是整个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代表人物,他试图打破中西艺术界限,造就一种共通的艺术语言。而他之所以能享誉国际,李丹妮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林风眠先生学画画,我父亲去念里昂国立音乐学院,他们一直是很好的朋友。"李丹妮曾表示。当年,林风眠与李丹妮的父亲李树化同在法国留学,李树化主修钢琴。校园舞会上,李树化风度翩翩,赢得了法国女孩珍妮的青睐,并很快结婚。1926年,林风眠应蔡元培的邀请回国教学,他不忘拉上李树化这个同乡。就这样,李树化带着身怀六甲的妻子一起回到北京,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主任,与林风眠共事。
1928年初,蔡元培、林风眠选址杭州西子湖畔,创建了中国美术学院的原初机构艺术院,林风眠出任校长。林风眠的一纸聘书一到,李树化又带上全家随林风眠搬到杭州,到音乐系任教。漂洋过海后出生的李丹妮也被林风眠认作干女儿。
林风眠于上世纪70年代定居香港,五十多年没有出国的他,在给李丹妮的信中表示"迟早要来欧洲跑跑码头的",并在1978年频频与李丹妮通信,详谈个人画展事宜。
"请你替我写信做我的秘书,我们能在一起多好,我们可以打天下。""我们中国方面可请大使馆参加,这样有点像半官方性质的展览会。"记者翻看信件发现,对展览的诸多内容,林风眠都与李丹妮做了详细讨论,他还请李丹妮帮助和当地政府等相关办展人员沟通交流。
除此之外,在林风眠的信中,其对李丹妮一家的亲近和真情也表露无遗:"在我的心灵深处,你还是一个天真美丽的小姑娘,不管多少岁多少根白发了。""我真希望有生之年能同你们在一起。"
在李丹妮的积极协助下,1979年,林风眠应法国政府邀请,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展出作品80幅,取得极大成功。这一展览不仅让林风眠的作品轰动欧洲艺术圈,更成为那个年代中国文化走出国门的里程碑式事件。
46岁攻读博士53岁当上教授
参与《红楼梦》法文版翻译
著名翻译家李治华将《红楼梦》翻译成法文,此翻译历时27年,而陪在李治华身边帮助他一同完成巨著的还有一个人,那便是李尘生。能够参与如此重要的名著翻译,离不开她深厚的家学、精湛的语言功底,更离不开她的个人努力。
李尘生是李丹妮最初的名字。她出生在1927年5月北京的一个沙尘天里,她父亲的好友给她取名"尘生",她母亲也欣然应许。"上帝造人就是用尘土,这个名字好,这样我的女儿才不会骄傲。"
李丹妮这个名字是她在上海震旦中学受洗礼的时候起的。她读书很好,精通中、法、英、俄四国语言,考入浙江大学英语专业深造。后来,她到浙江医学院担任俄语老师,与已婚的学生袁迪宝坠入爱河。得知袁迪宝已婚后,李丹妮郁郁寡欢,后来又吃了不少苦头,最终她选择回到法国。
中法混血儿的身份,在那个年代并不吃香。正如李丹妮在中国被当作法国人受到排挤,回到法国里昂之后,她依然觉得格格不入。法国政府不承认中国学历,丹妮只能到外贸公司做翻译、文秘工作。
直到上世纪70年代,她的才华得到认可,法国高层人物季野马将军将她推荐到里昂第三大学教授中文。丹妮从助教做起,孜孜不倦,46岁攻读博士学位,在53岁时,她如愿获得了汉学博士学位,成为中文系的终身职教授。
在"二战"中保护中法文献
被法国政府授予骑士勋章
25岁情定中国,历史千回百转。李丹妮又一次与中国发生关系,要从他父亲李树化曾就读的中法大学说起。
这所中国近代在海外设立的惟一大学机构,在运行的前30年中,通过购买、交换、捐赠等方式,收集有1万部中文图书、425种期刊。其中《新青年》的期刊数之齐令人叹为观止,此外还包括了中法大学的人员档案,这些文字记载为中国历史上这一独一无二的文化时期提供了详细材料。
"二战"时德国占领里昂期间,当时的中法大学法方秘书长将学校所有的图书档案资料全部搬到自家地下室保存,战后才搬回中法大学原女生宿舍的二楼,用3间房子来装这些资料。有的资料堆在院子里,风吹雨淋,损失不少。
1973年,李丹妮被派去整理这些资料。后校方要收回房子,在李丹妮的斡旋下,资料被搬到了市立图书馆,成为该图书馆中文部的主要中文特藏。
记者在查阅里昂中法大学内部刊物时,看到这样的描述:"李尘生女士将图书期刊分门别类,整理就绪后转藏于里昂市立图书馆。这些书籍为巩固和发展里昂和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做出了特殊的贡献。"李丹妮抢救整理的那些资料均被国际专家视为无价之宝,法国政府更将其视为国宝,其中相当一部分资料以及古籍在中国如今已是绝版。
为了表彰她对中法文化交流做出的杰出贡献,1992年法国政府授予李丹妮骑士勋章,为她出版了传记《混血儿》。(海西晨报记者 李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