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故事 建在“愚公移山”故事发源地的三线秘密工程

2019-08-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建在"愚公移山"故事发源地的三线秘密工程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备战.备荒.为人民"这句口号在中国家喻户晓,与之匹配的还有"好人好马上三线"."深挖洞.广积粮"等口号.在那股发端于1964年.延续至1980年的"三线"建设洪流中,河南境内建成了200个左右的军工企业和工程.愚公移山故事 建在"愚公移山"故事发源地的三线秘密工程济源位于河南西北部,境内西部的王屋山是愚公移山故事发源地,因重要

建在“愚公移山”故事发源地的三线秘密工程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备战、备荒、为人民”这句口号在中国家喻户晓,与之匹配的还有“好人好马上三线”、“深挖洞、广积粮”等口号。在那股发端于1964年、延续至1980年的“三线”建设洪流中,河南境内建成了200个左右的军工企业和工程。

愚公移山故事 建在“愚公移山”故事发源地的三线秘密工程

济源位于河南西北部,境内西部的王屋山是愚公移山故事发源地,因重要的战略位置和特殊的地理条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三线工程建设中,国家在这里安排了代号为1060、4001、531的三个三线国防重点工程。三线工程建设期间,济源人民奉献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付出了极大的牺牲,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愚公移山故事 建在“愚公移山”故事发源地的三线秘密工程

海军航空兵济源飞机场站(1060工程)

1060工程,即海军航空兵济源飞机场站,是20世纪60年代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国防建设工程。

为保证这一工程的顺利进行,济源县委、县革委会通过积极协调,很快完成了首期的征地任务。1969年11月,济源抽调2000名民工组成民兵团,与海军工程兵、海航某部共同参加1060工程建设。1970年6月,副县长王志圣出任1060工程指挥部副指挥长兼济源民兵团团长。

愚公移山故事 建在“愚公移山”故事发源地的三线秘密工程

时年20岁、来自济源的刘成宣和赵廷杰,经过严格的政审,被分在济源民兵团。

在工地上,他们干得热火朝天:架桥梁、凿涵洞、修建停机场和航校。当时,他们心头涌起的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许多战士和民兵火线入团、火线入党。

施工中,有不少人负伤。济源民兵团的一位安全员在排险时被石块砸伤昏迷,苏醒后,他喊的第一句口号是:“毛主席万岁!”

一天中午,刘成宣在给洞内施工的民兵送饭,途中突然听到两声炮响,他感觉不对:“这不是放炮的时间啊?”他急忙往现场跑去。原来是爆破线路出现故障引发了意外爆炸,三名民兵被炸伤。万幸的是,他们都活下来了,但一些碎石至今仍留在他们身体里。

四年之后,因为种种原因,建了一半的1060工程下马,来自四面八方的建设者又回去了。赵廷杰和大多数民兵回乡继续务农,而刘成宣幸运地成了一位工人。

还有一些人再也未能回去,他们永远地躺在了烈士陵园里。

据赵廷杰和刘成宣二人回忆,七名刚刚分到连队的新战士,在一次工程塌方中牺牲。济源民兵团一位刚结婚不久的炮手,进洞处理哑炮时发生意外,牺牲在作业现场……

在济源人民的大力支援和配合下,1060工程的一批飞机洞库,机场跑道等基础性设施顺利竣工。“九一三事件”发生后,该项目曾一度停建。1976年,根据解放军海军司令部、后勤部通知和工程会议决定,经河南省委批准,又征用土地107.6亩,将主跑道加长到2800米,加宽到60米,东段保险道向东延伸100米,东集体停机坪向东延伸200米。

1060工程建成后,为海军航空兵建设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随着我国军队国防事业的发展变化,海军航空兵济源飞机场站的功能和隶属也几经变迁,目前为海军航空兵学院驻济源基地。1060工程的建设,为济源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特别是济源县委抓住工程建设机遇,建设了110千伏的输电线路,实现了济源与国家电网的沟通,初步解决了制约济源工农业发展的电力瓶颈。

焦枝铁路(4001工程)

焦枝铁路北起河南焦作,南至湖北枝城,是军民两用的一项国防重点工程。该线从月山编组站引出,沿太行山南麓向西南方向延伸,经济源、洛阳、南阳、襄阳到湖北枝城,全长772公里。它对晋、豫两省煤炭向东、向南外运,南阳油田开发,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修建和促进豫、鄂两省经济、文化交流均具有重要意义,在全国铁路网中占有重要地位。

1969年9月3,河南省革命委员会、河南省军区召开紧急会议,研究焦枝铁路河南段修建事宜。会议决定,焦枝铁路河南段全线成立4个民兵师,各县成立民兵团参与铁路建设。全省参与焦枝铁路建设的民兵超过60万人。

1969年10月27日,铁道部军管会生产组给焦枝铁路会战河南省指挥部发文,确定焦枝铁路的代号为“4001”。11月6日,焦枝铁路会战河南省指挥部下发《关于使用代号的通知》。通知指出,“对登报、广播、黑板报、标语,以及器材的发货、运输、收货单位等,焦枝线河南段工程一律使用代号。

如省指挥部称4050工程指挥部;第一民兵师至第四民兵师,用4051至4054工程指挥部代替;丹河大桥、沁河大桥、黄河特大桥等工程,分别用01至024工程代替。”同日,焦枝铁路会战河南省指挥部还下发了《关于加强焦枝铁路保密工作的指示》。

焦枝铁路济源段全长54.7公里,1969年10月动工,由济源、封丘、长垣、濮阳等县6000余名民工修建,沿线建有桥梁39座(总长2619.2米),隧道5条(总长2419.62米),涵洞121个,平交道口34个,设沁河北、莲东、济源、轵城、武村、留庄6个车站。

9月9日,济源接受了参加焦枝铁路大会战任务。全县各级革委会广泛宣传,层层发动,组成了2700多人的民兵团,被编入焦枝铁路会战河南指挥部第一民兵师,承担焦枝铁路大柴河二号隧道和以南622米以及黄河大桥7号墩、小丁斗隧道3号井、济源车站公路桥、月山至黄河北岸78公里高压线路等建设任务。

10月18日始,济源县参加焦枝铁路会战大军相继进驻工地。28日,焦枝铁路济源段正式开工建设。广大民兵在“速度加快再加快”的战斗号令鼓舞下,苦干加巧干,日夜奋战。在两个月里,完成了备料砌涵,填挖土方和铺垫道渣。

12月28日,路基成型。1970年3月20日建成大柴河二号隧道。4月初,抽出700多名民兵支援小丁斗隧道重点工程,经过70多天努力,在三号工点上完成导洞开挖74米、扩大82米,拱部衬砌281米,边墙衬砌400米,挖核心土80米;贯通丁斗隧道,完成1567米路基两侧的排水沟、电缆槽予砌任务。6月5日,承担黄河大桥七号墩台的留庄英雄民兵营和兄弟单位密切配合,胜利完成合拢任务。

大柴河二号隧道主体工程由第一营千余名民兵承担。这里地质复杂,施工难度极高。广大民工充分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1969年11月29日开始,艰苦奋战110余天,挖土2080方,凿石6395方,浇灌混凝土1589方,回填片石407方,于1970年3月20日顺利完成了长105米的隧道施工任务。

黄河铁路桥的七号墩台,基础深达60米,河底地质复杂,乱石层厚达30米,沉井施工困难,是整座大桥的卡脖子工程。为确保大桥按期合拢,师部抽调富有光荣传统的留庄英雄民兵营担任突击队。全体民兵充分发扬战争年代的革命精神,顶风霜,战严寒,日以继夜,连续作战。“红姑娘排”排长李传芳带领女民兵和男同志一道,奋战在齐腰深的水坑中,挖石捞沙,浇铸墩台,高标准完成了施工任务,全营被评为突击尖兵。

在焦枝铁路建设中,全县干部群众也给予了极大支持。1969年10月份焦枝铁路动工后,各机关、厂矿、人民公社的广大工人、农民、解放军指战员、干部,都以支援铁路建设为己任。各公社、大队上男女老少齐动员,大车小车齐上阵,仅在本工段参加义务劳动的就有3860多人次。县革委、县人武部负责同志还把县直各单位、有关公社的第一把手召集到工地召开“支前会议”,以此推动工作。

济源民兵团的广大民工在铁路建设施工中,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勤俭建路的动人事迹。二营民兵在进工地前,自造尖镢100多把。技术员田龙顺在80米涵洞下基时,吸取引沁济蟒工程经验,采用片石挤浆法,既缩短了凝固期,又节约了水泥15吨,木材4立方米。

留庄英雄民兵营在涵洞施工初期,经实地观察,把34米长的涵洞基心,往北侧巨石板上移动1米,基底改在石山上,既保证了工程质量,又节省了人工1000多个,节省水泥5吨、木材2方。在焦枝铁路施工中,济源县民兵团共计投工33.3万多个,挖土41978方,填土43834方,开石方25642方,胜利完成了焦枝铁路济源段的建设任务。

1970年6月19日,焦枝铁路会战河南省指挥部向交通部发出喜报:“焦枝铁路河南段60余万会战大军,经过7个月零18天的紧张战斗,于1970年6月18日23点胜利接轨通车。”

焦枝铁路的修建,使济源告别了境内没有国家铁路的历史,为济源加强对外联络、发展工农业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使济源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得以进一步突显。

防空高炮制造厂(531工程)

1970年,中央炮兵司令部和中央五机部决定在济源浅山地带修建防空高炮制造厂,代号为“531”,规划有炼钢、制炮、炮弹等13个分厂和一条铁路专用线。

531工程总领导机构为总指挥部,设政治委员、指挥长、总工程师。领导531工程的上级是省委、省军区和中央五机部。省委派原周口地委第二书记刘绍清任政委,省军区派军区副司令员彭辉任指挥长,中央五机部派技术专家杜石生任第一副指挥长、总工程师。

1970年,两万多名来自重庆、包头及东北地区的工人,聚集济源,开始531工程建设。参加基建的人员,除在全国有关地方调来的技术人员外,新乡地区在辖区范围内组织民工团(由新乡军分区临时成立的指挥部领导),负责部分土建工程。此外,解放军总参谋部还从外地调来两个工程兵团参加施工。

531工程在指挥部的领导下选址定点,一分部主要分布在承留公社小寨一带,二分部和三分部分别在思礼公社张庄、竹园一带,四分部在承留公社卫河一带,六分部和七分部在王屋公社的庭芳附近。

根据军委“加快建设速度,力争1972年建成”的指示和“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充分利用荒山、荒地、河滩和空闲地建厂,少占耕地并积极造田。对工程占用的土地,进行反复审查,各分厂的设计方案修改多达五六次。为做好“三通一平”和一期工程施工,1970年8月2日,济源县革委会和531工程总指挥部联合向河南省革委会、河南省军区、新乡地区革委会申请征用土地,主要分布在思礼、承留、轵城三个公社。

531铁路专用线,由铁道部第四设计院4102总队负责勘测设计,1972年修建,全长10公里,穿行于丘陵地带,隐蔽条件好,占用耕地较少,可整车拉进入编组站。

531工程从1970年开工建设,到1972年下马,历经近三年时间。其建设规模也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防工业战略布局的调整而调整,13个分厂先削减为4个,后又削减为2个,厂名分别改为兴华机械厂和河南中原特殊钢厂,都是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所属企业。

参与济源531工程建设的技术人员,来自北京、上海、重庆、辽宁沈阳、内蒙古包头、山西定襄等地。当时重庆建有不少生产常规武器和重武器的兵工厂,包头市的兵工厂主要生产各种火炮,而山西定襄是中国有名的锻造之乡。

当初,国家计划把包头整个炮厂都迁到济源,把531工程建成我国最大的火炮厂,使济源成为我国重要的军事、重工业要塞。于是,济源一个个不起眼的小山沟,变成了火热的工地。

一分部兵工内部番号是“国营5147厂”,对外称为“国营长征机械厂”,厂长为地市级待遇。四分部兵工内部番号为“国营5127厂”,对外称为“国营新华机械厂”。

2004年12月,脱胎于531一分部的中原特殊钢厂,整体变更为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6月,又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虽然企业名字数次更换,但中原特钢仍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的一家子公司。

如今,特钢人仍习惯称中原特钢为“531”。众多的老式厂房和早已过时的标语,是531工程留给“三线”建设者的特殊印记。

济源三线工程的建立与撤销

1971年底,济源境内的三线建设工程进入高潮。参加531工程建设的民兵、工程兵、运输部队、专业施工队伍、设计勘探等单位以及工程职工与家属已经达到7万余人;参加1060工程的约有1万余人。预计531工程建成投产后,将有职工和家属约20万人。

由于三线建设单位大都集中在济源县几个公社的山沟中,远离城镇,社会治安、交通和通讯联络、生活物资供应等问题,均难以解决。因此,531总指挥部提出建立与工程规模相适应的行政体制的构想。

随后,531工程总指挥部正式以文件形式,向河南省委、省军区提交了《关于筹建济源工区市政建设领导机构的请示报告》,要求尽早筹建市政建设领导机构,遵照“靠山、分散、隐蔽”的三线建设方针,实行在农村中建设工业小城镇的规划,并根据本地区工业分布情况,在塌七河域、五指河域、虎岭河域等地和济源县城关区域,设工业区市镇,并相应设立若干农业区,以便互相促进,互相支援。

1975年5月2日,中共河南省委下发〔1975〕10号文件,批准建立中共河南省济源工区委员会,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建立河南省革命委员会济源工区办事处,行使政权职能;济源县划归济源工区领导,中共济源工委和济源工区办事处,实行河南省和新乡地区双重领导体制。

6月24日,济源工区开始筹建。7月1日,中共济源工区委员会建立。济源工区下设办事组、政工组和生产指挥组。济源县委由新乡地委转归中共济源工委领导。11月,根据工作需要,济源工区成立了计划委员会、体育运动委员会、民劳局、建设局、工业局、交通局、邮电局、财政局、商业局、农水局、文教局、卫生局、公安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等部门,并从11月20日启用印章开始办公。

为加强虎岭一带工业区的领导,中共济源工委于1975年12月10日决定,在531工程总部所在地设立虎岭区,建立中共虎岭区委员会,书记霍风喜。虎岭区下设政工组和办事组,同时还建立了虎岭区革命委员会,霍风喜任革委会主任。区机关驻郑窑,后迁北石村西新建区委大院。(济源工区撤消后,虎岭区委归新乡地委领导,1978年8月,虎岭区委撤销。)

虎岭区成立以后,根据形势发展和工作需要,又于1976年1月12日成立了李八庄、小寨、纸房、竹园4个办事处,行使城市区属办事处一级政权职能,并从3月25日启用公章,开始办公。3月25日,济源工区办事处公安局虎岭分局开始办公。

5月10日,成立了李八庄、小寨、纸房、竹园4个派出所。截至1977年6月底,虎岭区相继成立了计划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工业局、交通局、商业局、财税局、民劳局、物资局、文教局、卫生局等部门,形成了整套行政管理机构。

济源工区领导机构和管理逐步理顺后,就把引进大型企业作为主要工作来抓。工区派出一名副主任,往返于北京与郑州,联系引进大型企业。在工区领导及多方努力下,河南省革命委员会先后以豫革〔1974〕23号文件《关于河南炼油厂计划任务书的请示报告》、豫革〔1976〕2号文件《河南炼油厂计划任务书的补充报告》,向国家计委、石油化工部提出报告,计划在济源建设一座500万吨的炼油厂,以满足国防和本地区经济建设的需要。

之后,石油化工部也发函国家计划委员会,对此项目进行沟通协调。

1976年3月24日,国家计划委员会下发〔76〕计字107号文件,批准在济源县坡头公社境内建设一座规模为500万吨的炼油厂,加工渤海湾地区冀中原油。炼油厂分两期建设,第一期为燃料油品系统,第二期为润滑油品系统,两期工程均包括相应的储运和公用工程,以及“三废”处理、综合利用等。

由于炼油厂规模较大,为减轻焦枝铁路及黄河大桥的运输负担,炼油厂生产的汽油、柴油可考虑铺设输油管道送至洛阳地区装车,其他小批量的油品及固体产品,可由厂区经铁路直接外运。

为配合原油和成品油外运,需要在炼油厂和洛阳地区建设铁路专用线、工业编组站和罐车洗罐、检修等配套设施。济源炼油厂是我国自己设计、自己制造设备、自己建设的第一座500万吨系列的大型战备炼油厂,为了保证按期建成投产,国家计委将其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

之后,石油化工部、河南省革委会计划委员会也转发了有关批复,要求济源等地按照文件精神安排好各项工作,并给予大力支持。至此,河南济源炼油厂开始步入筹建阶段。在中央和省委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济源炼油厂筹建处很快成立并开展工作。

随着济源炼油厂的建设,加上已经开工的531等工程,济源地区逐渐成为河南省重要的国防工业基地和石油化工基地,还有相当规模的煤炭、钢铁工业和其他工业。根据1955年国务院《关于设置市、镇建制的决定》第三条“工矿基地,规模较大,聚聚人口较多,由省领导的,可设置市的建制”的规定,济源工区于1976年4月6日向河南省民政局提交了《关于将济源工区改设济源市建制的报告》,提出建立济源市,撤销济源县,设置五个市辖区。

即以531工程和周围农业社队为一片的虎岭区;以炼油厂和周围农业社队为一片的滨河区;以城关和克井矿区及周围农业社队为一片的济水区;以王屋山周围农业社队为一片的王屋区;以轵城周围农业社队为一片的轵城区。鉴于炼油厂建在济源县坡头公社和孟县吉利、石庄公社范围之内,为便于领导,征得孟县同意后,还提出了将其划归济源市的建议。

随着国际国内政治形势转变,国家国防建设也作出了相应调整。1977年5月,河南省委决定撤销济源工区。为了便于济源炼油厂的管理与协调,1978年3月,河南省委主持召开了有新乡地革委、洛阳市革委、孟县革委、济源县革委、吉利公社、坡头公社和炼油厂工程指挥部负责同志参加的会议。

会议决定将孟县吉利公社和济源县坡头公社的马洞、金鹅、济涧、郭庄、送庄、东寨、南陈等7个大队的行政管理权,移交给炼油厂工程指挥部领导,成立洛阳市吉利区。这样,济源炼油厂便成为洛阳市的一个大型企业,更名为洛阳吉利炼油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