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嘉庆帝 嘉庆帝遇到的三件尴尬事 看过就知道大清要衰

2019-09-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清朝历代皇帝里,若论十分没存在感的一位,当属大清朝第七位皇帝:嘉庆帝永琰.无论比起他之前,康雍乾三帝的"雄才大略",还是比起他身后一二次鸦片战争年间,道光咸丰们的凄风苦雨,夹在中间的嘉庆帝,无论正史野史,都是相当低调.上世纪学者余秋雨的散文名篇<一个王朝的背影>里,更给他一句话评语:"嘉庆为人比较懦弱宽厚,在父亲留下的这副担子前不知如何是好".清朝嘉庆帝 嘉庆帝遇到的三件尴尬事 看过就知道大清要衰但这话说嘉庆帝,其实也有些不公平.因为,他父亲乾隆帝留给他

清朝历代皇帝里,若论十分没存在感的一位,当属大清朝第七位皇帝:嘉庆帝永琰。

无论比起他之前,康雍乾三帝的“雄才大略”,还是比起他身后一二次鸦片战争年间,道光咸丰们的凄风苦雨,夹在中间的嘉庆帝,无论正史野史,都是相当低调。上世纪学者余秋雨的散文名篇《一个王朝的背影》里,更给他一句话评语:“嘉庆为人比较懦弱宽厚,在父亲留下的这副担子前不知如何是好”。

清朝嘉庆帝 嘉庆帝遇到的三件尴尬事 看过就知道大清要衰

但这话说嘉庆帝,其实也有些不公平。

因为,他父亲乾隆帝留给他的“这副担子”,其实是口实实在在的锅:满朝腐败严重,官员蝇营狗苟,西南大起义持续九年,外加水旱灾害各种麻烦,年年都在闹。他执政(亲政)的二十一年,也几乎是天天在拼:抓贪官毫不手软,隔几年就重办大案要案,多次下旨怒批玩忽职守官员。外加年年免去各地积欠钱粮,想方设法给老百姓“减负”。如此“拼”法,跟懦弱宽厚实在不搭。

清朝嘉庆帝 嘉庆帝遇到的三件尴尬事 看过就知道大清要衰

但叫人叹息的是,饶是这般硬撑,嘉庆帝治下的清王朝,纵是闯过了各种难关,却也无奈每况愈下。努力治国的嘉庆帝,到底成了清王朝“由盛转衰”的代表人物。可谓越努力越无奈。

为何会如此无奈?下面这几桩尴尬事,或许就能讲明白:尴尬背后,不止是嘉庆帝的苦,更是清王朝“中兴无望”的因由。

清朝嘉庆帝 嘉庆帝遇到的三件尴尬事 看过就知道大清要衰

尴尬事一:你们为什么不说话?

其实,初登基时的嘉庆帝,虽然深知大清积弊够多,却也很有雄心壮志,甚至盼着自己能像唐太宗一样,干出一番直追“贞观之治”的大业。他尤其羡慕唐太宗的地方,就是大唐贞观年间那“群臣直言进谏”的热闹场面。还特意以“唐太宗纳谏”为题材,写下著名的感事诗:“贤君容直臣,纳谏终无咎。”

当然,嘉庆帝也不是空羡慕,亲政那年的正月(嘉庆四年正月),他就立刻下诏书求直言。比起前代帝王的类似操作来,嘉庆帝这一次,却是十分实诚。诏书里要求“诸臣务须宅心虚公,将用人行政、兴除利弊、有裨实政者,各抒诚悃,据实敷陈,佐朕不逮,用副集思广益之意。”也就是有什么话,各位大臣就放开胆子说,大小官员无论品级,都要放开胆子给朕说话。只要对国家有利,再大的忌讳,朕都听得进!

可以说,在清代所有要求“直言进谏”的诏书里。嘉庆帝这一封,特别是这几句,都堪称是最坦诚的。效果一开始也极好。以《清史稿》的形容说,当时一度“下至末吏平民,皆得封章上达”。场面热热闹闹。但比起唐太宗年间这热闹多年的“热潮”,大清朝这“进谏”风,却是热闹了没几年,又消停了。

为什么消停?参考下嘉庆年间的国事就知道:当时大清的问题,致命一条就是腐败。嘉庆帝虽说重手治腐,却是治掉一批蛀虫,接着又来一批,一直治标不治本,朝臣利益盘根错节,“说错话”后果严重,谁还能大胆说?于是几次凉水浇头后,就连“专业进谏”的科道官员,竟也大多失声。

发展到嘉庆帝发布“求直言”诏书十年后,即嘉庆十四年时。尴尬的事情来了:“广兴贪赃案”事发。面对这过程触目惊心的大案,那些担负监察职责的科道言官们,竟是全程集体失语。“求直言”求了十年,大臣们越来越不敢说话,越是该说话的官员,越是不肯说。尴尬的嘉庆帝,除了惩办了不少“失语”言官外,还又特意写了著名的《谏臣论》一文,鼓励科道官员放胆直言。可效果,还是“失语”。

“不敢说话”的大清朝堂,自然,坠入死气沉沉的方向。

尴尬事二:“小老鼠”能力大

嘉庆年间比较出名的大事,就是反腐“大老虎”,诸如和珅这样的“大老虎”,都被嘉庆帝踩翻在地。然后在嘉庆帝亲政的二十一年里,又有漕运总督富纲和巡漕御史英伦等高官们因为腐败被处死。但比起这些身居高位的蛀虫来,更让嘉庆帝火大的,却还有一些“小老鼠”:看似不起眼的小官,竟也有超乎寻常的“腐败能量”。

比如嘉庆十一年被掀了盖子的“直隶司书假印舞弊案”。一个叫王丽南的承办司书,竟然就能肆意伪造账单收据,甚至还造了藩司和库官的大印,借此浑水摸鱼。竟在定州境内多年来虚收官银三十一万两。难道地方官都是吃干饭的,由着这个“小老鼠”骗?原来各县的小吏们,竟都和王丽南串通一气,每多收一份钱,各个都要敲金分肥。还有小吏来回串联,充当中间人,简直是勾搭连环,狠刮民脂民膏。

这番雷人案件,叫大开眼界的嘉庆帝也暴怒无比。直隶历任的藩司们,也各个狼狈陪绑,有的接到嘉庆帝严令,承担赔偿损失的钱款。藩司颜检更被充军乌鲁木齐。一群小吏搂钱,带翻了一群大官。全程神奇操作,也叫嘉庆帝连连怒骂:“实堪令人发指!”

当时嘉庆帝大概以为,这几个小官吏“作”的大事,只是个少数个例,但没想到三年以后,就在他眼皮底下,工部的书吏弄出了更大的动静:书吏王书常私刻假印章,随意胡诌个工程名目,竟就大摇大摆找内务府领钱。理论上说,内务府审核钱财支取,本该由主管官员严格审核。可当时的相关官员,大多是“不复寓目,仰视屋梁,手画大诺而已。”这群草包把关,也就被一坑一个准。

结果,从嘉庆十一年到嘉庆十四年,王书常等小吏们,先后十四次凭着造假的图章文书,从内务府捞的盆满钵满,直到东窗事发后被嘉庆帝处斩。可天子眼皮底下,几个小吏就能如此作妖,大清朝的吏治,怎么能好?

尴尬事三:越查亏空越亏空

比起惩贪等大动作来,嘉庆帝自从亲政后,也在不遗余力的干一桩大事:追查亏空。

在嘉庆帝刚刚亲政的嘉庆四年时,拜乾隆年间的各种治国败笔所赐,清王朝的各地亏空,已经十分严重 。单是山东各州县的亏空,就有七十余万两白银。这还算亏空比较“正常”的地方。大清朝的钱袋子,等于到处是窟窿。

这个大问题,事关国计民生。所以嘉庆帝一直抓得紧。但他“追”亏空的方式,每次都是狠狠敲打相关官员一顿,什么样的重话都说出口,貌似一幅严办的样子。但紧接着,就常是一句“徐徐办理,自有成效”“其如何从容弥补之法,请各督抚密奏”。也就是朕虽然着急,你们也要把握着慢慢办。

如此“打个巴掌揉三揉”的风格,也是嘉庆帝的常见手腕,甚至就连相关官员出了错,又加了新亏空,他也往往是一顿呵斥后,来一句“如尚有拖延,即严参究办。”也就是这次先饶了你,给我好好干。

可嘉庆帝这套驭人之术,效果到底如何?到了嘉庆十九年,尴尬事情来了:嘉庆帝年年追查亏空,年年颁布严令,年年恩威并施,但是年江苏巡抚初彭龄上奏说,嘉庆六年时江苏亏空三十万两,到了此时,别看年年补亏空,亏空却突破了三百万两——官员们一边拆东墙补西墙,把今年的钱拿来补新一年亏空,一边又欠下新亏空。年年“严格追查”的嘉庆,闹了个大尴尬。

一直到嘉庆帝去世,这亏空问题,依然是清王朝,一个头大的问题。说起来,就是嘉庆帝这“徐徐办理”风格惹得祸。雷声大雨点小的追查方式,换来的,必然是懒政与腐败的滋生。

参考资料:《清实录》、《清史稿》、《啸亭杂录》 、关文发《清帝列传:嘉庆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