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化汉字与繁体字对照】中国为什么要简化汉字?
新中国实行简化汉字。我个人认为处于以下几个目的。
1、当时中国文盲比较多。简化汉字有利于汉字的普及。汉字经过简化之后。首先说,笔画减少了;比如鸟、刘、几等等,笔画明显减少;其次是常用字减少了,比如头发的发、和发展的发,简化汉字是同一个字,但是繁体字却是两个。皇后的后和后来的后,也是一样。通过同音字合并,常用字减少了。普及起来当然方便了。
2、书同文、车同轨。这是中国历来标志统一的一种标志性行为。是体现政权权威性的措施。最近看一本书,讲到书同文比统一货币,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比货币统一更为重要。书名忘了,好像是罗辑思维还是高晓松提到过的。我觉得很有道理。
通过简化汉字,也把新中国和腐败的旧中国区分开来。这一层意义可能比扫盲正重要。所以维护简化字,直到现在依然是我国不可明说的基本国策。当年黄秋生反对简化字,引发了一次重要风波,我觉得也与此有关。
3、简化字早已有之。在民间流行了上千年。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可能对简化字更熟悉一些。之所以我们现在认为旧中国之前通用繁体字,是因为我们见到的那时候留下来的文字,大都来自官方,而不是民间。从这个意义上讲,简化字并不是一种改革,只是对流行的肯定。在官方文字和民间文字的不统一的情况下,做了一个取舍而已。
4、简化字的推行,我觉得有一个被人忽视的问题,从来没人说过,就是它带来的一个延伸作用。随着推行简化字,学生教材要求把汉字规范到田字格里面。大小尽量一致。当然,他有他的好处,就是更规范了。但是未眠违反自然规律。
汉字有的笔画多,有的笔画少。一定要把笔画少的撑大,笔画多的缩小,这是违背古往今来汉字自然美的。我在学习书法的时候,特别注意所谓的『章法』,所谓章法,就是注意字与字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字本身的大小要不一样。(下图来自颜真卿著名的《自告身帖》,每个字大小就有明显的不同,但是看上去特别舒服。)
我个人认为,简化字没问题。问题在于书写规范上的条条框框,和明清的馆阁体一脉相承,实际上是要求大家把汉字书法变成机器打字。时间长了,人们的审美标准发生了改变。在现代人眼里,你可能认为下面这个书法要比上面颜真卿的『漂亮得多』。这幅书法来自馆阁体大师黄自元。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我对黄自元是嗤之以鼻的,觉得他的字了无生趣,人肉打字机而已。但是我相信,大部分当代人视觉他的字美不胜收的。
下面是林则徐的,也是馆阁体。每个字大小一样,横平竖直,每个字写法也都一样。你看左边第二行两个『于』字,靠在一起,写得一模一样,没有任何变化。这在书法家眼力,是要感到惶恐不安的。对照颜真卿的《自告身》,会不会有这样一种感觉?林则徐比颜真卿更谨慎?或者说,更会做官?
展开说几点
1、有意思的是,当时很多重要人物,自己却没有接受简化字的学习,这从他们留下的题字上可以看出来。
2、简化汉字不是造字,几乎每个字都是有根据的。绝大部分早已有之,在宋朝的民间刻本中就出现过。再往上找根源,是来自于草书。而从书法历史上来说,草书的形成可能早于楷书。草书也是一种标准字体,并不是指『潦草的书法』。比如『实』、『汤』、『当』(下图是草书的实字、汤字、当字)
下面几个字,证实了,在古代楷书中,民间也在使用简化字。早在唐代的《灵飞经》中,『无』字的写法就已经和现在简化字一样了,不是写成『無』。唐代抄经和宋代刻本,都是明见常用读物。说明简化字早已经约定俗成了。(刘复《宋元以来俗字谱》对这些简化汉字做了考证)
3、但是,这对于我这样的书法爱好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因为学书法,必定从古人的碑帖中开始,那些都是繁体字。简化字没有书法巨匠,没有好的贴可以临摹。
4、一般认为,一些简化汉字有一部分来自日文汉字。但是近来也有人不这么认为。因为虽然日文汉字的简化字出现的比新中国简化汉字早。但并不能说明我们抄他的。很有可能是日本在制定日文汉字的时候,采用的就是唐宋以来的就已经约定俗成的简化汉字了。
先写到这里,如果有人看,再继续写。估计这个话题关心的人不多。我是因为喜欢书法,所以多读了一些这方面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