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土动画第二季】海西:绽放在新理念沃土上的循环之花

2019-11-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自然资源——产品——废弃物,这样一个传统经济的单向直线过程,而在今天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已经不是单纯的理论上的摒弃.废弃物——产品.自然资源——清洁能源.工业矿区——旅游胜地,这种逆向发展思维和理念更是将"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唇齿相依"的说法"撕得片甲不留".[沃土动画第二季]海西:绽放在新理念沃土上的循环之花臂揽八百里瀚海戈壁,海西凭借其独有的自然资源优势,奠定了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在摒弃"吃资源饭&quo

自然资源——产品——废弃物,这样一个传统经济的单向直线过程,而在今天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已经不是单纯的理论上的摒弃。

废弃物——产品、自然资源——清洁能源、工业矿区——旅游胜地,这种逆向发展思维和理念更是将"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唇齿相依"的说法"撕得片甲不留"。

【沃土动画第二季】海西:绽放在新理念沃土上的循环之花

臂揽八百里瀚海戈壁,海西凭借其独有的自然资源优势,奠定了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在摒弃"吃资源饭"的传统发展模式后,依靠着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的全新发展理念,这块素有"资源大州""工业大州"之称的土地,激发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潜力,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同风而起,扶摇直上。

【沃土动画第二季】海西:绽放在新理念沃土上的循环之花

"废料"转身变"原料",循环利用打通发展的"任督二脉"

"每年我们从废液里淘出的产值能达5000多万元,不但畅销国内市场,去年精制环保融雪剂氯化镁产品搭乘欧洲班列还成功闯进俄罗斯市场。"

说这话的是德令哈青海金锋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邓良明。若干年前,在多数人紧盯资源大开发的时候,邓良明却把双眼盯在了省发投、昆仑碱业两家纯碱生产排出的、在别人眼里的一堆工业垃圾上。

【沃土动画第二季】海西:绽放在新理念沃土上的循环之花

"通过我们的再加工,这些废液里的水变成蒸汽蒸发,析出的盐作为原料又回纯碱厂再次循环利用,氯化钙、氯化镁产品则走向国内国外两市场,原本令上游企业头疼的纯碱废液就这样实现了循环利用。"邓良明说如今他的企业每年都能"吃掉"160万吨工业废料。

通过资源循环利用,金峰实业有限公司不但在工业废液里淘出了"金子",还为上游企业解决了让人头疼的废料处理"老大难"问题。

有了成功的范例,一个个靠消化尾矿、废液等废弃物的企业在海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隐身在传统废料中的潜在经济效益。

在茫崖,50多年堆积形成的6亿吨石棉尾矿,一直是茫崖发展史上揭不去的伤疤。如今,通过政企联手实施石棉尾矿综合利用,把原本废弃原料变成了铁精粉、镁盐硅系列产品。

身处大柴旦行委锡铁山镇的青海创新矿业有限公司,在循环利用中把尾矿、废液,"摇身"变为氯化铵、硫酸、磷酸、合成氨等系列产品。

道法自然。这是循环DNA的秘籍——资源有限,循环无限。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区内资源和环保特点,海西州倾力于清除尾矿、废弃卤水废液等生态环保陈留"旧账",在保证不产生环保"新债"的同时,着眼于对资源的"吃干榨尽",一条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脉络正逐渐清晰起来……

乘风驭光,千载戈壁托举"风光"产业

"穿越旷野的风你慢些走……"简单的一句歌词,唱出的是柴达木人渴求"乘风而起"的希望与愿景。

穿行在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25.6万平方公里土地上,不时可见到高耸的风力发电设施,以及绵延在大漠戈壁上的蔚蓝色光伏发电设备。

2018年10月10日,中广核德令哈50MW槽式光热示范项目宣布正式投运。这是我国首批20个光热示范项目中第一个开工建设、第一个并网投运的项目。

2018年12月30日,青海中控太阳能德令哈50MW塔式熔盐储能光热电站一次并网成功,该项目的成功并网发电是对我国自主开发的塔式光热发电技术的验证,为我国规模化发展光热发电基地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大潮中,海西实现了全国首家商业化运转的第一座塔式和槽式太阳能电站,成为国内太阳能热项目建设的"新高地",两座超级光热发电工程充分展示了德令哈光热之都的风采。

截至2018年底,海西累计实施新能源发电项目279个,总装机容量达到1004万千瓦,建成发电项目222个,完成投资875亿元,并网装机容量达到734万千瓦,初步实现了千万千瓦级新能源产业集群架构。

新理念的鲜活实践,谱写了饱含意蕴的"风光篇章"。

"德令哈的光热产业具有独特优势,而且已经形成良好的发展基础。立足于新能源多技术路线并存、全产业链发展,发挥光照和土地等资源优势,在‘十三五’期间力争建成2吉瓦光热装机容量。"海西州德令哈市委书记孙立明说,以太阳能光热发电产业带动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链,"十三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德令哈将着力打造全国乃至世界的"新能源应用示范城市",使"世界光热之都"成为德令哈乃至柴达木盆地新名片。

光热示范电站拔地而起,并网运行;全国光热技术研发中心成功落户,格尔木、德令哈两市入围国家光伏产业领跑者基地……海西正朝着打造千亿元新能源产业,建立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的道路上昂首阔步。

"盐值"到"颜值",循环之臂"四两拨千斤"

源于蒙古语的"柴达木"本意就是"盐的世界",除了优越的"风光"资源,星罗棋布33个大小不等的盐湖,让这片土地拥有多达4000亿吨的原盐储量。

身处柴达木盆地东部边缘的乌兰县,正是凭借这一丰富资源,因盐而生、因盐而盛。

据史料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茶卡盐湖的盐已在西北、中原地区享有盛誉,茶卡盐湖是中国最早开发的盐湖之一。

"白云千载空悠悠",乌兰县拥着茶卡——这个在藏语里意为"盐池"的"金盆银碗",却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未因盐成势。

新理念"逼"出了新路径。在循环经济的"手臂"伸进茶卡盐湖后,宝贵的资源在循环往复利用中被"吃干榨净"。依然是"靠盐吃盐"",吃法"的不同产生的效果却是天壤之别。

通过联合盐业龙头企业,乌兰盐产业由此在传统的粗放式生产经营中脱蛹化蝶,在一批批上马的精细化生产加工线上迅跑起来。

"低钠盐"、"藏青盐"、"海藻碘盐"等多个品种,让茶卡盐湖从单一的原盐生产串起了盐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使每一粒盐的"身价"弥足珍贵,也为开展循环经济搭起了长长的"盐梯"。固然,循环经济的上下游产业的"吃干榨净"勾画出了资源循环的奇幻之旅,而孕育于新理念的产业大循环、大蜕变,更是天马行空,在海西的这个"大棋盘"上,显现大刀阔斧。

一直以来,茶卡盐湖都因人们重视其产盐的功用而忽略了其变幻万象的景观,白天若行走于云端,夜晚如漂浮于星际的美轮美奂,都被忙碌的采盐人抛诸于脑后。

在将盐湖"盐值"发挥到极致后,站立在"盐池"之畔的乌兰人,也开始重新审视和打量这块盐和泥土相拥相抱的土地的"颜值"。

2015年10月,西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全面启动茶卡盐湖景区项目建设;2018年,茶卡盐湖景区荣获"中国最具影响力景区",接待游客330万人次。

一边是采矿区引擎轰鸣,一边是观光区游人如织。绿色循环不仅摘掉了茶卡掩面千年的"盖头",也让乌兰县域经济在产业大循环中引来"莺飞蝶舞"……循环发展,让辽阔海西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可持续发展空间,在这片承载了无限可能性的沃土上,一个崭新的"开放柴达木"正向我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