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一鸣惊人 应县耍孩儿中央电视台精彩亮相 “一鸣惊人”

2019-09-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7月13日,朔州市应县青年耍孩儿剧团以一出耍孩儿经典剧目<狮子洞>猪八戒背媳妇片段,应县青年耍孩儿剧团业务团长白香玉(艺名白三)演唱的朔州市地方原创歌曲<大塞北>,通过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与全国观众见面,引起热烈反响.央视一鸣惊人 应县耍孩儿中央电视台精彩亮相 "一鸣惊人"据应县青年耍孩儿剧团团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白香兰介绍,3月29日,经山西省文化馆推荐,受邀于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一鸣惊人>栏目,该团由县非遗办主任魏霞.文化馆办公室主任王玉带

7月13日,朔州市应县青年耍孩儿剧团以一出耍孩儿经典剧目《狮子洞》猪八戒背媳妇片段,应县青年耍孩儿剧团业务团长白香玉(艺名白三)演唱的朔州市地方原创歌曲《大塞北》,通过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与全国观众见面,引起热烈反响。

央视一鸣惊人 应县耍孩儿中央电视台精彩亮相 “一鸣惊人”

据应县青年耍孩儿剧团团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白香兰介绍,3月29日,经山西省文化馆推荐,受邀于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一鸣惊人》栏目,该团由县非遗办主任魏霞、文化馆办公室主任王玉带领应县青年耍孩儿剧团一行13人参加了《梦想微剧场》节目录制,省文化馆戏剧曲艺部主任韩美丽老师和大同市文化艺术学校教授吴桂兰老师,对节目进行了精心编排辅导,为应县耍孩儿的传承发展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央视一鸣惊人 应县耍孩儿中央电视台精彩亮相 “一鸣惊人”

“真心感谢中共应县县委宣传部、应县文化局,以及山西省文化馆的大力支持。”

耍孩儿戏又名“咳咳腔”,它源于雁北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雁北的一个地方古老剧种。它的剧目取材广泛,富有传奇性。唱腔婉转流畅,为当地人民所喜闻乐见。至今已有六百年以上的悠久历史,被誉为戏剧的活化石。 白香兰(艺名白五)出生于朔州市乡村的一个响当当的民间文艺世家--“大柳树白家班”,这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文化瑰宝。

央视一鸣惊人 应县耍孩儿中央电视台精彩亮相 “一鸣惊人”

大柳树白家班耍孩儿形成于金元时期,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大柳树白家班就有了较强的演出阵容,活动区域除雁同地区外,一度扩大到忻州、张家口一带。

猪八戒的扮演者李圣兰说,观众之所以喜爱白家班的表演,最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白家班的“耍孩儿”原汁原味、正宗地道。历经十九代艺人的薪火相传,岁月沧桑,几度兴衰枯荣;人事代谢,多少痴心不改。一代代白家班人,绵延相续,薪火传承,执着于传扬耍孩儿理念,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耍孩儿的发展、壮大与繁荣中。

涌现出一大批名角大腕,他们既有走进梨园史册的铮铮戏骨,又有仍耕耘于这片沃土的名家新秀;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心血,撑起了耍孩儿这个戏剧“活化石”的朗朗晴空。

白家班几经周折,发展成为现在的应县青年耍孩儿剧团。作为白家班第十九代传承人白香兰,七岁登台在父母的团里扮演《翠屏山》小和尚,《还魂传》扮演王金姐,天真可爱而且机灵的她受到长辈和老师们的喜欢,称之为艺术小精灵。在团里,学习刻苦用功,为人和善虚心,大同市文化艺术学校毕业之后跟随父亲姐姐一起研究地方戏耍孩儿。

白香兰说,为了坚持延续白家班的艺术风格,传承这一文化艺术瑰宝,挖掘抢救了部分优秀传统剧目。他们始终坚持在传承中弘扬,在弘扬中创新,团结和聚拢培养了一大批青年“耍孩儿”演员,坚持把群众喜爱的“耍孩儿”艺术送进田间地头、城镇乡村。又围绕朔州市县中心工作排演了几部脍炙人口的折子戏、小品、情景剧等节目,受到了省市县三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和喜爱。

为扩大“耍孩儿”艺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耍孩儿”支持“耍孩儿”,1991年“白家班”参加了山西电视台综艺栏目《五彩缤纷》,让观众第一次在电视上见到了“耍孩儿”古老艺术;2010年,参加了上海世博会地方戏曲展演;2011年,央视七套《乡土》栏目展示了白家班一家三代人的艺术风采。

此次受邀中央电视合戏曲频道《一鸣惊人》栏目,好评如潮,再一次为应县白家班“耍孩儿”做出了大力提升,把这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深广的传承发扬,让更多的人都感受到“耍孩儿”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