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宪实讲唐太宗视频】百家讲坛名师孟宪实讲解“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当一个人与一个时代不期而遇,一个时代又因一个人而登上历史的巅峰,这个人却因这个时代而名垂千古。他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他所开创的“贞观之治”成为后世帝王治国之标本。那么,“千古一帝”唐太宗是怎么“治天下”的?“贞观之治”又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
3月28日下午,由河南博物院、中原国学讲坛主办,河南嵩阳文化、和昌集团承办,大河网等媒体赞助支持的“文明向心——揭秘中国”大型公益系列讲座第十八讲在河南博物院西配楼二楼如期开讲,本期讲座特邀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著名隋唐史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孟宪实老师结合时事、生动形象地解说了“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为何被称为盛世?
孟宪实老师开篇便提出了讲史的重要性。
孟宪实教授说:自从十八大后,我们一直在强调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讲复兴,就应该讲历史,如果没有历史,就无从谈起复兴的问题。而唐太宗及他所开创的“贞观之治”为民族复兴提供了参考和对照。
贞观之治到底取得了哪些成就?我们知道,“贞观之治”是历史上对唐太宗统治时期的称呼,也是唐太宗和他的君臣,他的人民,共同创造了一个盛世奇迹。对于它为何被后世称道而赞不绝口?孟宪实教授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总结:第一,君臣和谐,政治清明;第二以人为本的政治主张;第三,崇高的国际地位;第四,良好的制度基础。
讲座中,孟教授指出:“唐朝崇高的国际地位,不简单是打出来的,确实国家有实力,有经济实力,有军事实力,还有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同时,贞观时期的伟大成就,也为唐朝的三百年基业打下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基于上述四点,贞观之治之与中国历史,即不同于文景之治,久经离乱后与民休息,无为而治,医治战争创伤,辅以清明政治,来促进经济的恢复和繁荣,人民的安居乐业;也不同于洪武、永乐以及康乾盛世,只是专制集大成后,封建社会至于极限,盛极而衰时的回光返照。
准确地说,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处于上升时期,文治武功达到鼎盛阶段的必然产物。因此,它的辉煌前继古人,后启来者,对历史的影响更深远,对中华民族血缘,中华文化传统的形成,定型,更具影响和穿透力。
为何会取得如此成就?
在中国历史上,开国君主与治世明君不在少数,为何独独在唐朝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这里就不得不说及唐太宗李世发的“治国之道”与“用人之道”。
孟宪实教授指出:李世民的治国之道,一在于确定有利于国计民生,长治久安的社会制度,二在于用人。而用人之道,按李世民的说法,是:“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或者:“致安之本,惟在得人”。但,一个好的社会制度,是人确立的,是人贯彻实行的,它离不开重用贤良,吸纳人才,集思广益,离不开博采众家之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所以,说起贞观之治,不能不说李世民虚怀若谷,兼听包容,从善如流的政治家胸怀。虽然,历史上的开国君主,治世明君,都有过广开言路,择善而行的故事,但能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的胸怀度己及人,闻过则喜,纳谏从善的君主,惟李世民一人而已。
这也不难理解,三千年文明史,帝王数以千百计,开创真正繁荣昌盛时代,使华夏声名远博,八方咸归,四夷宾服,国泰民安,府库充盈,人民安居乐业者,惟李世民一人而已。
讲座中,孟宪实教授详细讲解了,关于纳谏,李世民的举措:
第一,宰相议政,必邀言官参加,以广泛听取意见,补缺堵漏,有利于执政和民生。
宰相贵为一品,而唐朝的言官,补阙,拾遗,仅仅是七品,八品的小官,按理没有资格上殿议政(五品以上官员才有资格参加朝班)。但是,为了了解吏治,社会,民生实际,李世民破例邀请言官与丞相们(中书,门下,侍中令与左右仆射)一块参与讨论军国大事,可见纳谏对于李唐政治的重要性。
第二,三令五申于负责诏令起草制定的中书省,负责审核,圈定诏令的门下省,要求对政策,法令的制定慎之又慎,不以皇帝个人或宰相的意志为唯一和正确。
第三,重奖敢于犯颜直谏的官吏,不以其品位的高低决定取舍。
讲座中,孟宪实教授例举史料中的事例,说明了唐朝时期,小官,犯颜直谏,不但没有被责难,反而被提升为言官(谏议大夫)。这对激励官员负起责任,敢于直言干政,显然起到了示范作用。
唐朝时期直言纳谏,从善如流的结果,使朝廷上下,同心同德,纲纪严明,执政效率极高,避免和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社会弊端,才奠定了贞观之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