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勇彪院士 薛勇彪谈创新群体资助基金:需要给年轻人更多这样的机会
作为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团队,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为学术带头人,与学术骨干薛勇彪和左建儒两位研究员一起,在2003年1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成为该领域获此资助的第一个团队。
“在项目制普遍实行的情况下,基金委能拿出这么一笔钱作为人才基金进行群体资助,是很难得的,当时中国没有现在这么多人才计划。这在多年前是具有前瞻性的,对人才成长,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是能够资助人才和项目的双赢机制,是基金委比较成功的一类资助项目。”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薛勇彪表示。 薛勇彪总结说,其一,资助形式很好。
人才基金不像其他项目,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年限长,相对宽松,给大家一个放松愉快的心态,科研人员很需要这种群体资助机制。 其二,对青年人成长有益。
“当时我们都年富力强,这样的长线支持,对形成优势领域有帮助,对于我们的成长很重要。一方面是获得认可,另一方面是有好的资助机制。”薛勇彪表示。他们刚得到创新研究群体基金资助时,团队骨干成员都比较年轻,年龄在35~45岁之间。
其三,凝聚了团队的力量。在2003年,在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作植物生长发育研究的主要就是他们这些人。创新研究群体把他们凝聚在一起,李家洋、薛勇彪和左建儒三位研究员是三驾马车——三个人围绕同一领域,完全是同事合作。
“最重要的是思想的交流,也许一句不经意的话,就是很大的启发。”薛勇彪说,科学的实质就是交流沟通,但不一定需要天天待在一起,大家在同一领域,技术、材料、人才、信息、思想等的交流都很好。
对创新研究群体的资助,更有助于自由探索,为更好地在一起交流提供了机会。薛勇彪认为,基金委这些事应该多做,科学研究上本来就需要不断辩论。
当时在李家洋、薛勇彪和左建儒三位学术骨干之外,团队还包括一些副研究员、工程师、博士后、博士和硕士。 借此他们也培养了学生,有两位学生先后获得 “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和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由于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突出成绩,李家洋、薛勇彪和左建儒三位研究员于2006年均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教师称号。
李家洋和薛勇彪还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总的来说,非常好,对我们成长,对植物学科的发展,都发挥了很大作用。
”薛勇彪表示,“首席科学家李家洋,以身作则,做事有胸怀,把大家凝聚在一起,潜移默化地就把工作做完了。” 工作要延续,从某种意义上也得到延续,在基金委这一资助项目“六进九”时,即在把工作时间从6年申请延续到9年时,李家洋公开表态,作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他工作繁忙,主动放弃继续牵头申请延续,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所另一位研究员杨维才作为新团队首席牵头来延续。
薛勇彪表示,项目制课题通常要求的完成期限在3年或5年。这样通常存在的问题是安排的工作必须在要求的期限完成,不敢冒险去挑战更难的工作,做容易完成的更好交差。
或者有的把做过的问题换一个方向继续做,进行低水平重复。 “项目资助是一种资助方式,但如果都采取这种方式,中国科技发展会面临很大问题。应该有其他资助形式围绕支持。
”薛勇彪表示。比如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就是一个稳定支持的很好机制。资助时间长,能做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 李家洋于1995年从美国回国,薛勇彪在1997年从英国回国,左建儒在2001年从美国回国。
他们先后是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包括一起获得“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等。这一系列资助的获得都让他们感激、感念。如果说到他们的共同理念,那就是希望在中国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能够发挥他们的一定作用。
“我们所关注的是农业基础学科,与育种有关,目标是提高育种效果,提高产量,比如寻找理想株型。”对于为一般公众所不了解的植物遗传与发育生物学问题,薛勇彪解释说。
在“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前期的资助下,该团队在植物遗传与发育生物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的创新成果,大大提高了我国科学家在相关领域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群体的创新潜力大大提高。 比如,紧紧围绕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科学问题,该创新群体在项目资助期间克隆了12个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基因并在分子水平上对它们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表有重要影响的论文近40篇(通讯作者),授权发明专利5项。
他们相继在国际顶尖学术杂志《自然》、《植物细胞》、《植物杂志》等发表一系列有重要影响的研究论文,得到了相关领域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作为该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的李家洋和科研骨干薛勇彪,相继应邀在国际最权威的植物生物学评述杂志《植物生物学年鉴》(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撰写综述文章,这代表国际学术界主流对他们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充分肯定。
通过该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的实施,他们加强了学科间与研究小组间的交流与互补,并进一步加强了创新研究群体内研究小组间的在本项目之外的交流与合作,合作发表论文10余篇。
创新团队紧密合作,加强交流,共同申请并获得了科技部“十五”“863”重大项目“构建拟南芥功能获得性和缺失性标记突变库”,并已向国内40余家实验室提供突变体材料;合作申请并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植物生长发育的分子机理研究”。
这些,都为团队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薛勇彪建议:“将来能否更加注重对年轻人的支持,特别是还没有出名的年轻人,促进年轻团队成长?”他们那时没有多少经费,其他项目往往三年就结题,是在又差钱、又差时间的情况下获得该项资助,“这一资助的时间长,可以好好做。
”薛勇彪说。 薛勇彪认为,当前在科学界更需要加强雪中送炭,而不是不断锦上添花的资助。应给年轻人包括博士、博士后等更多的支持与可持续发展的机会,从而促进我国科技更好更快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