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春天 科创板开闸 国产创新药春天来了?

2019-02-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7月22日,科创板开闸,首批25家企业一片欢腾.不过,首批企业中尚未见到创新药企业身影.此外,尽管科创板目前申报的生物医药类企业达34家,但仅有两家企业,泽璟生物和百奥泰公司以第五套上市标准申报,即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40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医药行业企业需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二期临床试验.春天来了,春天 科创板开闸 国产创新药春天来了?天风证券医药研究团队此前指出,标准五为大量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提供了便利,对医药公司盈利不做要求,强调

7月22日,科创板开闸,首批25家企业一片欢腾。不过,首批企业中尚未见到创新药企业身影。

此外,尽管科创板目前申报的生物医药类企业达34家,但仅有两家企业,泽璟生物和百奥泰公司以第五套上市标准申报,即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40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医药行业企业需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二期临床试验。

春天来了,春天 科创板开闸 国产创新药春天来了?

天风证券医药研究团队此前指出,标准五为大量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提供了便利,对医药公司盈利不做要求,强调的是公司的创新和技术能力,而估值体系与现有体系不同,能够将创新产品进行DCF现金流的估值,给了硬核科技创新的土壤,为创新型的生物科技类公司创造了良好的资本环境。

春天来了,春天 科创板开闸 国产创新药春天来了?

“对于创新药投资来说,对科创板的希冀是能够成为承托起高风险投资的平台,将以往A股长期以来销售驱动型制药企业为主的氛围,逐步引导为技术驱动、创新导向的新风尚,有新的春天。通过科创板带动一批技术创新的生物药企走向成熟,促进整个行业发展。”深圳某私募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道。

春天来了,春天 科创板开闸 国产创新药春天来了?

估值之难

“从科创板开市两天的情况来看,暴涨暴跌一方面对投资者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企业实际估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估值之难恰恰是创新药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华东某中型券商医药行业研究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道。

“很多未盈利生物药企仍在观望。目前来看,企业可能并非只满足科创板基本标准就可上市,实际执行标准可能会高一些,所以创新药企的质地和阶段能满足科创板要求的,其实比较少;而按第五套标准申报的未盈利药企难度更大成为行业共识,券商实际选择也趋于谨慎,如果泽璟生物能够过会,可能对下一阶段更多创新药企业申报科创板提供更多信心。”前述行业研究员对记者说道。

实际上,在创新药估值体系中,利润将不再是药企估值的唯一核心要素,丰富的研发管线、成功率、临床需求、专利布局等都是影响估值的重要因素。

医药企业虽然整体毛利率较高,但前期研发投入高,回报周期长成为其特性。以微芯生物为例,2018年收入1.4769亿,但是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55.85%。而泽璟制药和百奥泰的四五亿亏损,也大部分投入到了研发上。部分创新药企的药品研发上市后,营业收入提高,研发投入占比会降低到10%以下。

与此同时,创新药研发失败、市场份额不及预期的风险,收入及利润来源过于单一,企业在财务上抗风险能力不高,也成为创新药企业上市融资难的痛点。

在医药创新领域有一个“双十”定律,即研发一款创新药需要耗时十年时间,花费十亿美元。几经波折终于拿到科创板批文的微芯生物也成为创新药企业艰难融资的一个缩影。纵观其融资之路,是一部艰难的创新药企生存史,这也直接造成了公司如今分散的股权结构。在西达本胺上市前,微芯生物过了十几年“苦日子”,甚至一度要靠卖专利熬过去。

新药研发项目越到后期,尤其是临床试验阶段时所需投资额会更大,在企业自主资金不能满足需求时,通过IPO或增发新股是药企筹集资金的重要手段,此外新药研发的长周期也导致了投资退出实际操作的难度。目前国内新药研发投资的现状是缺乏完整的链条配套机制。

“国内目前在药品研发的前中后期没有形成对应的基金进行全程的投资和扶持,很多证券咨询机构和投资公司都没有为药企单独设立多种融资方式,医药行业直接融资比重较低成为普遍现象。”华南某二级市场行研人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道。

另一方面,由于医药产业具有较强专业性,国内创新药价值评估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药企在融资时难以获得令投融资双方满意的价格。也正是因为没有形成完整的投资链与价值评估体系,也使得创新药投资相对难度大,壁垒高。

忽冷忽热的投资潮

从2015年开始,整个生物医药行业都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以默克、拜耳、罗氏为代表的跨国药企,面临全球原研药物专利相继过期的现状,而国内企业在经历了两票制、一致性评价、带量采购等多次医疗领域重磅改革后,也面临整合之痛,创新布局,成为最迫切的需求。

事实上,资本推动、人才回流,加之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上市许可人制度试点、优先审评制度的建立等一系列重磅政策,促进了本土药企从仿制到创新的转型。2015年,创新药企业陆续登陆资本市场,我国创新药研发和投资呈现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然而资本对创新药的过度追捧,使得不少公司对企业估值和融资的预期变得越来越高,但泡沫总有破灭的时候。

据易凯资本发布的《中国健康产业2019白皮书》显示,从2018年的整体表现来看,创新药是当之无愧的投资热点,大健康领域中的明星板块。仅2018年上半年,披露的投资金额就高达172亿元,投资事件达59起,超过了2017年全年的投资额。然而,受宏观经济、中美贸易战、“带量采购”等多重因素影响,创新药的一级市场在2018年下半年明显感受到了资本寒冬的到来,众多创新药项目都经历了融资难和估值调整的过程。

2018年,港股次新股屡屡发生“破发”现象。生物科技板块中,自歌礼制药上市后,百济神州以及华领医药相继登陆港交所,不过这三家股票均遭“破发”。

并且由于目前中国创新药产业链还未成熟,面临一个热门靶点众家公司角逐的同质化竞争现状,新靶点、新分子挑战巨大,仍需要长久的资金和研发投入。

中国创新药现阶段的研发特点显示,与全球创新药研发相对分散的靶点分布不同,中国企业疾病和靶点集中度非常高,三分之一的在研药物集中在前十的热门靶点。如PD1/PD-L1、CD19等热门靶点中国占全球的比例已经超过50%,有明显的过热现象。而且中国的在研靶点以追随为主,主要为国外已有的上市产品的靶点。

“资本手段的助力给创新药行业提供了更好的舞台,但创新药的发展更需要更多良好投资标的的出现、更多行业内企业的出现,资本和企业相辅相成才可能真正促使国产创新药的春天到来。”前述私募人士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