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终追远有几个意思 清明 在慎终追远中体悟生命意义
清明,既是节日,也是节气。千百年来,关于清明的诗词不胜枚举,有的悲情,“平原累累添新冢,半是去年来哭人”;有的清新,“燕子来时新社, 梨花落后清明”;有的温情脉脉,“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一到清明,几乎家家户户都是祭祖,有的不惜舟车劳顿回乡祭祖,实在抽不开身也会在所在城市烧点纸、洒些酒,遥寄哀思。扫墓,是祭祖的必选项。丰子恺先生曾描述这样的场景:
清明三天,我们每天都去上坟。第一天,寒食,下午上“杨庄坟”。到了坟上,大家息足,茂生大伯到附近农家去,借一只桌子和两只条凳来,于是陈设祭品,依次跪拜。正清明那天,上“大家坟”。这就是去上同族公共的祖坟。坟共有五六处,须用两只船,整整上一天。同族共有五家,轮流作主。白天上坟,晚上吃上坟酒。第三天上“私房坟”。我家的私房坟,又称为旗杆坟。去上的就是我们一家人,父母和我们姐弟数人。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但人们心情总是相似的,无论缅怀祖先还是表达感恩,都借扫墓而抒发情怀。
扫墓时,尽管与祖先天人永隔,但不妨碍与先辈对话。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历,祭祖时有的向先人深情诉说,有的把悲伤放在肚子里,在坟前凝思。那一刻,人们很容易感受到亲情的价值,很容易想到生命的意义,从而更加珍惜亲情,更加懂得生命的可贵。
这些年,公众在祭祀先人的同时也自发祭祀先烈。特别是2014年8月烈士纪念日设立以来,每到清明,亲赴一些场所祭祀先烈成了不少人的自觉。
“山河已无恙,最可爱的人,我们接你们回家”。当地时间4月3日上午10时,中韩双方在韩国仁川国际机场举行第六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仪式。中韩双方在现场签署交接书,确认此次移交给中方的10具志愿军烈士遗骸以及145件遗物。这是韩方自2014年以来第6次对华移交遗骸。
从为烈士遗骸棺椁覆盖国旗,到向烈士遗骸鞠躬默哀,烈士遗骸由中方礼兵护送登上专机……一系列庄严肃穆的仪式,不仅带给我们深沉的仪式感,受到精神的洗礼,更让我们感慨万端,思绪翻滚。尤其在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思及英烈更是油然而生崇敬之情。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清明,是慎终追远、追忆先人的节点,也是守望家国、祭祀先烈的时期。日前,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民政部等部门下发关于在清明节期间开展“传承·2019清明祭英烈” 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深意正在于此。
清明,不只是悲壮的,也是明亮的,热烈的,“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更重要的是,清明是一个极有文化含量的节日(节气)。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清明所蕴藉的文化魅力都在,所充满的人文精神都在,比如,一些古老的仪式获得新生,具有普遍价值的内涵唤起人们的文化认同。
今天,我们审思清明更多了丰富的畅想,既追求节气意义上的清明,也追求社会层面的清明,以及制度层面的清明。一个重要节点是,党中央提出建设廉洁政治的重大任务是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清”,令人浮想联翩,更寄托着亿万国人的朴素期待。
“万古人心生意在,又随桃李一番新”。在这个充满丰富含义的日子,在缅怀先人、先烈的过程中更加体悟生命的真谛,在放飞自我、抒发情感的过程中努力创设清净而明洁的生活,这正体现了清明的时代意义。(王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