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目录 《桃花扇》里的南京背影:明末的社会现实
今年是我国杰出的戏剧家、文学家孔尚任诞辰370周年,也是他逝世300周年。孔尚任虽是山东曲阜人,但他却和六朝古都南京有着极深的渊源。在其煌煌巨作《桃花扇》里,对南京风物的清晰描写,以及对前朝往事的感慨追忆,都说明:如果没有来过南京,孔尚任的《桃花扇》就不会成为传世经典。
孔尚任多次来南京
孔尚任(1648-1718)是山东曲阜人,孔子第六十四代孙。30岁以前一直隐居于曲阜石门山中,学习礼乐,研究乐律。他的名著《桃花扇》的艺术构思大约亦开始于这段时期。
康熙二十一年(1682),孔尚任34岁时,应约出山,参与了主持宗族祭孔大典。康熙二十三年(有说二十四年),康熙南巡北归时到曲阜祭孔,孔尚任被荐举为御前讲书官,受到康熙赞赏,不久即被破格录用为国子监博士,入仕的第二年秋,由于扬州、淮安一带发生水灾,康熙派他去淮扬疏浚河道,他本想在治河工役中施展其"经济之才",不料官场的黑暗使他难有作为,因而抛弃了指望康熙青睐而一展抱负的幻想。
直到康熙二十八年冬他才返回北京。
数年来的生活体验,使他对清王朝不满和失望增加了。回京后,他开始以读书和搜集古董来打发闲散的生活,同时以戏曲、诗歌的创作来抒发抑郁的胸怀。康熙三十年,他被提升为户部主事,但这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大的喜悦,他仍然潜心于戏剧写作。就在这一年,他与友人合编传奇《小忽雷》脱稿上演了,这是他贡献给中国剧坛的第一个成果。
孔尚任出生时,南京的南明弘光王朝虽已失败,但郑成功等人领导的各地抗清运动仍在继续。在治水期间,孔尚任经常往来于江淮之间,曾多次游览南明弘光的中心地区扬州、南京一带的胜迹。在扬州他凭吊过梅花岭史可法衣冠冢,在南京他谒明孝陵,参观明故宫,尤其他在南京遇到不少入清不仕的遗民故老,听到许多弘光朝的遗事,这些活生生的素材,激发了孔尚任的故国之思,遗老们谈论中流露出的亡国哀痛,也引起他的共鸣,同时大大丰富了《桃花扇》的创作素材。
这些遗民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复社成员冒辟疆,冒与《桃花扇》剧中人柳敬亭、苏昆生、杨龙友、李香君的关系颇为密切,他不仅是南明小朝廷兴亡的目睹者,而且是对阉党余孽阮大铖斗争的直接参加者。《桃花扇》中的情节和人物能塑造得鲜明生动,是与这些遗老们提供的素材分不开的。
康熙三十八年(1699),孔尚任经过10年苦功,终于完成了一代巨著《桃花扇》。该剧以复社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为主要线索,记录了南明弘光王朝覆灭的悲剧。但个中有着更广泛、更深刻的社会内容,即所谓"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桃花扇》演出后,产生了巨大的感染力量,引起整个社会的广泛注意,由此而惊动了朝廷,康熙派人向孔尚任索取了剧本,许多人为孔尚任捏把汗,据说内廷演《桃花扇》时,康熙皱眉顿足曰:"弘光!弘光!虽欲不亡,其可得乎?"
康熙三十九年,亦即《桃花扇》上演并流入内廷后不久,孔尚任被罢了官,原因有关记载均含糊其辞,但一般人都认为与《桃花扇》脱稿上演有关。两年后,孔尚任离京返乡,康熙五十七年(1718),孔尚任逝世于曲阜。
对南京满含眷念之情
在南京期间,孔尚任访友会文,饮宴酬答,他曾说过:"金陵山水文章,为生平第一好梦。"足见他对南京的眷恋之情。孔尚任在南京的所见、所闻、所历,成为他构思《桃花扇》的源泉,剧中涉及的有关南京的地理风物,都得到了逼真的再现。
在南京这个六朝古都,孔尚任每到一处,总禁不住作诗抒怀,他说"予在金陵,约得诗百首",这些诗描绘了南京山河的壮丽,表达了对正气凛然的遗民的敬仰,寄托了他对故国的深沉怀思。他曾经和朋友泛舟秦淮河上,在李香君故居媚香楼喜遇金陵名士,以《金陵怀古六十首》称著的余宾硕(《板桥杂记》作者余怀之子),二人结为知交,10年后,《桃花扇》脱稿之际,孔尚任宴请十八位友人庆贺,第一位便是秦淮诗人余宾硕。
这是后话了。在媚香楼,二人凭栏远眺,秦淮风光尽收眼底,窗下画舫满河,孔庙响着祭祀的鼓乐,孔尚任不禁吟诵道:"宫飘落叶市生尘,剩却秦淮有限春。
停棹不因歌近耳,伤心每忘酒沾唇。山边水际多秋草,楼上船中少妇人。过去风流今借问,只疑佳话未全真。
"在以"旧臣"的身份拜谒明孝陵时,孔尚任也曾留下这样的诗句:"厚道群瞻今主拜,醉心稍有旧臣来。"在南京期间,孔尚任还拜访了谢公祠,祠旁有千年老松,传为六朝古迹,他写下了《六朝松》:"千年老枯树,无力发清韵。
过去间兴亡,时有人来问。"此外他又游览了因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一诗而名闻天下的古凤凰台,此时台已荒芜,孔尚任抚今怀古,感慨万分,写下了《凤凰台》一诗:"凤凰自来去,游者吊其台。
台荒江已远,女墙对眼开。青莲有佳句,浮云蔽日来……"孔尚任又把目光投向郊外的大报恩寺琉璃塔,他登上塔顶,欣赏金陵大好风光,即兴写下了《登长干塔绝顶》:"建业龙盘旧紫宸,九层高处望才真……"接着他拜谒了雨花台旁的方孝儒墓,咏出了一首《拜方正学先生祠》。
此时已是夕阳西下,孔尚任又登上雨花台,极目四眺,歌咏着《雨花台晚眺》:"荒台残照古今留,一望平收万里秋。
久客浑忘船下水,却来此处认江流。"从"久客"二字可见,孔尚任在南京住的时间不短。他的足迹踏遍了金陵诸多胜迹,取得了创作上的大量素材。回到北京后,开始阅读他从南京收集到的资料,当读完《板桥杂记》后,大为赞叹,写了封信给余怀:"……获观著作,典博精密……"他在十多年后,还在给友人的信中说:"金陵一游,看尽好山水,快矣……"到了晚年,孔尚任对南京依然旧情难忘,67岁时,他再一次旧地重游来到了南京,不过此时他已是一个孤苦无依的老人了,3年后在困苦中离开了人世。
和龚贤的忘年之交
在南京,孔尚任和大画家龚贤的一段交往,也传为佳话。龚贤(1618-1689),字半千,又字野逸,今年是他400岁诞辰。龚贤祖籍是江苏昆山,但他幼年时随家迁至南京,一生中有四十多年是在南京度过的。龚贤是一位富有民族气节的杰出画家,为"金陵八家"(当时画坛的重要画派)之首。
1645年,清兵攻陷南京,龚贤怀着悲愤的心情离开了久居的南京,在外流浪许多年,康熙三年(1664),年近半百的龚贤回到了南京,此时故人云驰雨散,故国不堪回首,经过数次移居,最后他来到清凉山下,置宅隐居,在屋旁栽花种竹,名曰"半亩园"。
他使用了一方印章——"安节堂"表明了不与清廷合作的坚定志向。将一腔愁绪倾注于笔端,开创了山水画史上新的画风。
晚年时,龚贤结交了小于他30岁的孔尚任,二人之间亲密诚挚的关系,特别令人感动。可以说,龚贤临终前两年的许多重要事件,大部分都与孔尚任的名字分不开,由于二人都心系故国,共有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和艺术修养,加之彼此神交已久,因此一拍即合,成为忘年知己。
1687年,孔尚任奉命赴江淮治水,寄往扬州,主持了当地的"春江社"诗会,这是江左诗坛的一次盛会,与会者大多为诗坛、画坛名流,年近七十的龚贤应孔尚任之邀,赴扬州参加了这次盛会。
二人一见如故,亲切交谈,孔尚任十分推重龚贤的为人和艺术成就。他在赠龚贤的诗中说:"野逸自是古灵光,文采风流老更强。幅幅江山临北苑,年年笔砚选中唐。"龚贤为了答谢这位新结识的知己,也将自己的书画作品赠给了孔尚任。
两年后的1689年,孔尚任来到南京,他专程去清凉山拜访了龚贤。久别重逢,两人彻夜长谈,饮经忧患变故的龚贤向孔尚任追述了他当年在南京亲身经历并参与斗争的明末种种往事,孔尚任从龚贤等明朝遗老的口中得知大量有价值的史料,为他后来《桃花扇》的创作起了很大的作用(龚与剧中重要人物杨龙友同为董其昌门下)。
这次重逢,孔尚任还写下了一首感情深沉、催人泪下的五言长诗——《虎踞关访野逸草堂》。
此后不久,龚贤也回拜了一次,并开始为孔尚任画石门山图,可惜尚未画成就病倒了。偏偏这年秋天,一个颇有权势的豪强权贵,向龚贤强索书画,龚贤以其倔强的个性拒绝了他的蛮横要求,竟受到权贵的凌辱,一气之下,最终含恨离世。
孔尚任闻讯,悲痛不已,挥泪写下了《哭龚半千》诗四首。龚贤死后,家中一无所有,子女无钱为他安葬,孔尚任含泪解囊为他料理了后事,收存遗书、遗画,赈济其子女,又千里迢迢将龚贤灵柩护送其祖籍昆山。其义举博得了龚贤生前友好的高度赞扬,有人甚至为之"泣下沾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