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弧圈底板】弧圈打法底板详细介绍
一,弧圈打法,无疑是现代乒乓球技术的王牌。
奥地利人首先在乒乓球比赛中使用海绵拍,日本人用反胶海绵拍创造了弧圈球技术,欧洲人奠定了横板两面反胶的现代弧圈打法,中国人最终为快攻融入了弧圈打法技术,领先至今……
作为中国横板弧圈打法的标志性人物,王励勤,从OC用到狂飙王,这一系列纯木五夹弧圈板,既是他个人横扫乒坛的王牌,更是纯木板进入弧圈打法纪元以来的绝对王牌。
从小球到大球,从有机到无机,随着弧圈理念的发展,各大品牌怎样随需应变,在纯木五夹大芯的架构下,次第打出一张张王牌?
哪一张,才是真正属于你的王牌?
二,弧圈打法,中国男团的绝技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天津世乒赛中国男团的翻身仗,令国人对横板两面反胶弧圈无限向往。作为当时的代表人物,孔令辉以速度为主的弧圈打法功成大满贯,仍是中国传统快攻的衣钵。当小球退出历史舞台开始倒计时,王励勤凭借超强的弧圈相持能力崭露头角,但青涩未脱。
三,弧圈打法,对底板的要求
小球时代的弧圈板,对速度、底劲,要求都不是太高,因为小球本身速度很快,来回中蓄力时间有限,需要的是装弹速度快、瞬间发射的轻型武器,大炮来了并无用武之地。但当时的国产板,大多还沉浸在08、032的昔日辉煌中,刚性极强,快攻犀利,拉弧圈却不伦不类。
大芯结构的纯木五夹板,正是从这时起,同弧圈一道,在乒乓王国遍地开花。因为重量较轻、硬度适中,稳定性非常不错。同时,板身有一定整体形变,但并不夸张:一方面因为球速快,选手往往来不及充分发全力打出形变;另一方面,也不太需要很大形变蓄能,因为速度带来的威胁够大了。
老OC 奠定经典结构 OC(Offensive Classic)是上世纪80年代末期,由前身STIGA Offensive改名而来。
四,弧圈打法,OC底板的经典
不难看出,OC在小球时代很红,已到了Classic(经典)的程度,却没有今天这样红得发紫。彼时还迷恋于AC的人们或许想不到,随着乒乓技术与规则的演变,竟需要球板有OC这般强大的底劲。 OC的前瞻性,并不在于原创,而是确定了STIGA Offensive所用纯木五夹大芯结构的经典地位——Koto(寇头)或Limba(林巴)面材 云杉力材 Ayous(阿尤斯)大芯。
值得一提的是,早期的金字标牌老OC,厚约6mm,虽然是弧圈板的经典结构,面材却用了Koto——在蝴蝶北美代理商的网站上,曾这样介绍koto:较硬,常用作亚洲选手弧圈板的表面。
五,弧圈打法之Banda Waldner 底板
Banda Waldner 当时还是小瓦的老瓦使用,与OC同为云杉力材,但风格偏硬弹,形变有限,后期的DONIC、Nittaku老瓦纯木也不例外。因为瓦尔德内尔并不倚重多板弧圈的连续,硬板反而能为他提供更大的节奏、速度变化空间。
六,弧圈打法之Avalox P500底板
Avalox P500 中国人的第一支现代弧圈板,上世纪90年代初期曾一统中国国家队,也是STIGA为取悦乒乓王国,在时任中国队主教练许绍发提议下,精心打出的一张王牌。结构像OC,但面材Koto、板身坚挺、形变很小、球感柔和、控制极好,孔令辉出道手拍。
Allround Evalution AC的加强版,盖亭早期使用,机关枪似的正手弧圈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力。时过境迁,小球时代“不讲理”的利器,如今也换成了Ayous科技木来加硬板身。
Allround Classic 与OC同为STIGA的球板“三剑客”之一,同为纯木五夹大芯结构,但更薄,力材Ayous。小球时代ALL级经典,号称全球销量过百万。大球时代显力量不足,无机时代能否借纳米AC复兴尚未可知。
同为纯木五夹,姓ALL不姓OFF 改换大球以前,与OC同为纯木五夹代表作的,多是All级、All 级球板,进攻控制两相宜。如今,这些昔日经典已渐成往事,唯有OC,因OFF而与时俱进。 2001年大阪男单决赛,标志着中国横板两面反胶,跳出了由中国传统直板快攻沿袭而来的窠臼,速度与旋转的完美融合已自成一体。
随着王励勤的成熟,三座圣-勃莱德杯尽收囊中,这种大马金刀式的横板弧圈,也在球迷中开花结果,场地拥挤的球馆已经容纳不下人们中台相持的需要。大球来回的节奏变慢,正好给了弧圈球充分施展的空间,如何提高单板质量成为焦点。
形变大且回复快的球板,一速或许不太惊人,但出球质量却常能后发制人,成为大球所需的重型武器。特别是由于握拍法的关系(直板握拍背面顶住的中指实际限制了形变),横板对形变有着极大的宽容度和需求。大芯结构的纯木五夹板,大球时代于是更显英雄本色。
云杉力材韧性强,可形变,回弹能力也出众,与相对柔顺却手感实在的Ayous大芯天生一对,在弧圈表现上,有着七夹和纤维球板难以企及的优势,强大的底劲众口称颂,同时球感反馈清晰、弧线可控性强,一速也不拖后腿。王励勤手中的王牌,真正变成了纯木弧圈板中的王牌。
七,弧圈打法,OC底板永恒经典完全解析
新OC 弧圈板教科书大球时代的OC,回归了STIGA Offensive的最初结构:林巴面材 云杉力材 阿尤斯大芯,厚约5.5mm,面材薄,大芯比例高。辅之WRB(空心柄)和CR(UV涂层加硬)技术,排列组合为四款产品——
斯帝卡 OC 攻击型底板(Offensive Classic)畅销经典
斯帝卡 OC-WRB 攻击型中空柄(Offensive Classic WRB)
斯帝卡 OC-CR 攻击紫外线(Offensive Classic CR)
斯帝卡 OC-CR-WRB 攻击紫外线中空柄(Offensive Classic CR WRB)
,带有WRB技术的两支5.4mm左右,其对于板面硬度、重心、手感的微调,细致之极。 OC的薄板身提供了极大的整体形变,犹如张满的弓,如果技术到位,大力拉球时甚至可以体会到抓住球再抛出的感觉,出球弧线较高,二跳下扎迅猛,底劲之强罕有对手,因此模仿者众多。这种风格正好为早期的王励勤天造地设,他出众的发力能力可以完全激发球板的形变潜能,弧圈势大力沉。
只要从前三板顺利过渡到相持,退台后少有人能抢走胜利。这是王励勤大阪登顶的王牌,却未必是其他人的王牌。首先,并非所有人都是肌肉男,使用这种体能需求太高的板,往往扛不到第七局。同时,这么容易形变的板,在击打和借力为主的技术上,不够扎实,震手感副作用凸显,反手更虚。拉胜于打,中台胜于近台,发力胜于过渡。
OC是弧圈板概念上的极致,不试一下留遗憾,想要用好又太难,左推右攻、搓攻者用来更是南辕北辙。为什么不用老OC上表现硬脆的Koto面材呢?那样性能不就更均衡了吗?或许,STIGA完全是为了弧圈而OC吧。而STIGA在大球初启时匆忙推出的Offensive Oversize WRB,即OC加大版,就显得多此一举了:结构没变,厚度激增至6.
2mm,板面也大了一圈,标准体重在90g以上。殊不知臃肿生硬对弧圈板是致命伤,能打透并发挥它威力的人可谓天赋异禀了。
H-WL 初试加厚力材狂飚王前传,红双喜2003年为出征巴黎世乒赛的王励勤量身定制。Koto面材 云杉力材 阿尤斯大芯,看似老OC,但云杉力材厚得抢眼,几乎超过1mm,整体也达到了6.0mm。
因此性能与OC风格迥异,板身厚且刚性很强,只有微弱的整体形变,拉球弧线不太易控。一速很强大,二速衰减不多,下扎稍嫌不够。如果说OC的弧圈有着弓一样的蓄能和弧线,那么H-WL更像是弩,强劲而直接。H-WL还有个弟弟,H-LG(刘国正),结构近乎孪生,力量小了半号。
ANV WL 厚板也持球现已停产的Nittaku ANV WL远不似OC般流行,但在直系王牌中,它的标志性不可替代。因为它不仅用阿尤斯代替云杉做力材,而且板身之厚硬,已经远不能归属于OC般的薄五夹。厚度令球感扎实,占绝大部分的软质阿尤斯为形变做了贡献。与H-WL相比,ANV WL不仅有整体形变,局部形变更不示弱,“咬球”稳当,吞吐分明。也正因如此,弧圈质量上了一个档次。
八,弧圈打法之其它经典底板(小提琴,Energy Wood,Titanium 5.4,狂飙王)
Nittaku的小提琴(5.3mm)与木吉他(5.7mm),甚至连大芯都换成了特殊处理过的桐木,彻底脱离了OC经典云杉结构,分别走形变与速度的路线,可以得最佳原创奖了。小球时代,林巴力材的科贝尔旋转比速度出色,马祖诺夫虽不厚却奇硬无比,想打出形变必须比王励勤还大力。到了大球时代,较硬Koto力材的吴尚垠,形变与底劲激增,颇有欧陆弧圈之风。
Energy Wood,以阿尤斯科技木为力材,以整体形变为代价加快回弹速度,近中台实用至上,原本为马琳而出,终因陈扬名。如果不太熟悉ANV WL,同样结构的TUBE Offensive相信不会陌生,这种厚阿尤斯力材,STIGA最是擅长,TUBE系列与水晶系列中多次使用。
拉打皆宜这词虽有中庸之嫌,用来形容此类球板,再合适不过了。不过,太厚是许多横板球友所不喜的,拉球时多少影响摆速与手感的通透,所以对直板反而更值得考虑。非云杉,也精彩如ANV WL这样的非云杉力材五夹弧圈板,虽不能与OC比拼韧劲,却也精彩纷呈。
STIGA作为经典结构的创始者,为云杉力材添加了各种科技元素,衍生出Titanium 5.4、TUBE Aluminium等,但已超越传统纯木五夹板的范畴。同为民族品牌,港资背景的拍里奥,则先人一步,以“拿来主义”方式,由瑞典球板梦工厂(Wood House)代工了R51,这支纯欧血统的弧圈板,早年曾受到不少发烧友的追捧。
蝴蝶的云杉力材纯木五夹,形变明显但回复略慢,底劲不及瑞典弧圈板,稳健有余。当All级的孔令辉纯木(5.
4mm)随小球远去,虽有OFF级蝴蝶庄智渊(5.5mm),Medium级的速度却保守了些。如今的蝴蝶郭跃,加强了韧性,仍属于向OC接近的途中(郭跃原本用的就是OC CR WRB)。
国产球板此中心路,红双喜是一个典型:由刚硬支撑到回弹形变,由击打到弧圈。正是有了H系列硬厚五夹的尝试,才有以后狂飚王的成功。银河早期的2004(6.0mm,后改名U4)、2006(6.2mm,后改名U6),个个硬朗。
逐渐改进工艺后,才有手感欧化的MC-2,5.7mm的板身形变明显,是平价弧圈板的不错选择。同为云杉力材,厚薄软硬各不同在OC这样的薄五夹结构中,作为仅有的横向纤维层,云杉力材的微调就可牵一发动全身。
纵览各张“王牌”,OC底劲仍无人能及,综合性能却未必适合大多数人。同时,乒乓技术也在11分制、无遮挡发球的推波助澜下,急速创新,一板一眼、势大力沉的弧圈已显老态,以快撕快带、前点拉冲为代表的快速弧圈相持成为趋势。
来回仍多,但节奏变快。台内球也要抢先上手,要进攻无死角,还要防反衔接一体化……进攻手段极大丰富,对抗愈演愈烈。大幅拉手的传统弧圈打法在中近台已经顶不住了,退台必须再远点,可那还能赢球吗?技术创新也必然需要新器材的支持,OC弧圈的“一专”力不从心,弧圈板也要走“多能”之路。重回小球时代的轻快路线?非也,重型武器也会进化,即使达不到瞬发,也不远矣。
红双喜狂飙王(狂飚王,狂王)王励勤专用乒乓底板 王牌弧圈中国造狂飚王是在一片质疑声中问世的,一支类OC的国产纯木板,凭什么卖这么贵?还是Koto面材 云杉力材 阿尤斯大芯的经典结构,但相比OC,面材加厚不少,力材相当,大芯略薄。
继承了OC极大的整体形变,狂飚王的弧圈表现,仍是强烈旋转与下扎二跳这样令人心醉的组合。但是,OC是弓,狂飚王则是一张硬弓,可以承受更为猛烈的发力,单板质量的“天花板”比OC只高不低。
恰到好处的刚性提升,又能为中等发力的快速技术提供支持。板面沿用H-WL的大小,比OC略大,击球手感有较为明显的“发散”,这使其反馈的细腻精准程度略显遗憾。自无机风起,狂飚王对OC经典结构的改良温和而全面,达到了刚性与形变、速度与旋转、近台与中台、发力与过渡在更高水平下新的均衡,在新的技术潮流下实现了对原型的超越,成为新一代王牌。
北京奥运会,王励勤虽憾负队友,但他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横板一代王者的位置已不容置疑。曾用纯木五夹的马龙已在五夹板里加进了玻碳纤维,另一新星张继科也换上了芳碳混编板,但是,王励勤的五夹们,仍是当今乒乓球板中当之无愧的王牌。
无机已至,但步履蹒跚,不仅专业选手困惑重重,业余的无机之路更是漫漫而修远。球速与旋转进一步下降,直接催生了无机套胶的蓬勃。但怎样算“无机球板”?尚无定论。可以明确的是,对中国人而言,传统的薄五夹纯木弧圈板,正手搭配灌胶后的国产粘性反胶曾是绝配。
但如今较先进的内能套胶,同形变明显的薄五夹并不合拍,胶皮速度太快,球板形变回复的速度明显跟不上,出球易“发飘”、不易控制。显然,老王牌遇到了新问题。
纳米OC 加厚大芯虽然学名Offensive Wood,由于结构与OC相同:染色林巴面材 云杉力材 阿尤斯大芯,一直被称为纳米OC。厚度由5.5mm增至6.0~6.3mm,几乎全厚在了大芯上。配胶自由度极高,无论是需要灌胶的还是内能的,新旧通吃。整体形变虽不及OC,但局部持球更佳,依靠大芯就能提供强大的支撑力,刚性的提升不言而喻,“天花板”似乎消失了,愈发力愈快乐,只是使用习惯已完全不同于OC。
红双喜狂飙王655王励勤专用乒乓球底板(09最新!力量与细腻的融合) 加厚力材狂飚王的无机版本也已成型,解决办法与纳米OC相似:加厚、加硬。不同的是,厚度由5.6mm增至5.9mm,完全是力材加厚。云杉的增厚效果可比纳米OC的大芯增厚来的强烈,板身刚性极强,甚至有超越H-WL和ANV WL之势,形变不甚明显,有些七夹板的味道,手感也不再“发散”。
搭配内能套胶,很容易击出落点深且顶的弧圈,不过旋转的风头多少被一速抢走,对胶皮咬球性、使用者的持球能力要求较高。如果有摩擦力出色的无机反胶、甚至是国产粘性反胶,海绵可以稍软,依靠板身刚性补足,这样的组合会比较理想。
加厚之后 无机之前目前的无机“王牌”,不外乎加厚加硬、增强回弹。比如银河从U系列升级而来的地球系列,改进粘合烘干保证通透性的同时,适度加硬提升回弹,也保留了有限的整体形变。如此看来,有机时代的H-WL、ANV WL等整体形变不够突出的硬五夹,在某些特质上却符合无机时代的需要(如支撑力强、回弹快),这种激进与前瞻性,同有机向无机的演变不谋而合。看似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