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华苓《三生三世》:大地之风

2017-06-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聂华苓的<三生三世>虽然很厚,但一气呵成,文字所形成的气场将人包裹.这是一部完全个人的亲历历史,是一个在大陆生活二十四年,台湾十五年,美国爱荷华三十八年至今的女作家的历史,如此不同的世界人生,无怪乎聂华苓慨叹自己好像活了三辈子.聂华苓这个名字是早就知道的,看过她的<千山外,水长流><桑青和桃红>,从中感受到海外华裔的"乡愁"和情感沧桑.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她来过复旦大学,还特地去听了她的讲座,印象深的是她雍容大方的形象.很多年以后,知道了她与保罗·

聂华苓的《三生三世》虽然很厚,但一气呵成,文字所形成的气场将人包裹。这是一部完全个人的亲历历史,是一个在大陆生活二十四年,台湾十五年,美国爱荷华三十八年至今的女作家的历史,如此不同的世界人生,无怪乎聂华苓慨叹自己好像活了三辈子。

聂华苓这个名字是早就知道的,看过她的《千山外,水长流》《桑青和桃红》,从中感受到海外华裔的“乡愁”和情感沧桑。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她来过复旦大学,还特地去听了她的讲座,印象深的是她雍容大方的形象。很多年以后,知道了她与保罗·安格尔创办的“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以及他俩的“鹿园情事”,乃至今天读到《三生三世》,聂华苓给我的感觉依然那样雍容大气,只是更增添了许多的丰富,这丰富缘于她的人生——她的家庭,她的颠沛流离,她的执著坚强,她的情深意长。

《三生三世》凡三部分:“故园春秋(1925-1949)”、“生·死·哀·乐(1949-1964)”、“红楼情事(1964-1991)”。长江边武汉的童年和少年;抗战期间吃由稗子、老鼠屎烩成的所谓“八宝饭”,和同样蓝布大衫、清汤挂面发、青春飞扬热情洋溢的好友自称“竹林七贤”的中学时代;任台湾《自由中国》编辑的坎坷中年,以及在爱荷华与保罗·安格尔琴瑟相和的美丽人生,由着聂华苓从容沉着、白描和有节制的抒情之笔娓娓叙来,让你慢慢读下去,好像是在看一部跨越了时空的电影。

民国历史、军阀混战、抗战烽火、台湾白色恐怖、知识分子的骨气人格、老百姓的生活境遇、人性的温暖美丽和丑陋乖张……都在一个人的《三生三世》中展开,历史和现实交织,欢乐和泪水杂糅,激荡与平和消长,理想和困惑相伴,终于一切都沉淀在历史和生活的长河中,好比她与江水结下不解之缘的人生,从长江到了爱荷华河,惊涛骇浪和风平浪静,将聂华苓锻造得好比一棵大树,坚韧丰茂。

第二部分尤其具有尖锐的力量。那段在《自由中国》做编辑的生活让我看到聂华苓的理想精神,所叙述的围绕《自由中国》的知识分子,如雷震、殷海光、戴杜衡等的嶙峋风骨和人格魅力,更让人感叹。《自由中国》半月刊由雷震创办,目的为针砭时弊,实现促进当局的民主改革之理想。

但当局为之不快。1956年蒋介石七十大寿,《自由中国》又一连七版发表文章批评蒋,轰动全球也触怒了当局。1960年雷震被捕。同年9月4日,军警闯进聂华苓家,抓走住在隔壁的傅正。

聂华苓虽没被捕,但之后两年间一直受到监视。在“1960年9月4日”一节中有详述。当时她女儿蓝蓝正在弹钢琴,在隔壁的冲突声里,她让女儿继续弹下去。“蓝蓝又继续弹下去,越弹越没劲了”。

聂华苓写道:“我望着她,心里想:但愿下一代没有这种恐惧了。”这两年是聂华苓生命中最黯淡的时期,但于字里行间,感觉也是她生命最生长的时候,她创作、教课、思考。而雷震、殷海光等知识分子坚持独立人格、不畏强权、不媚世俗的精神,我感觉或也是她后来主持“国际写作计划”的一个潜在因素,遍邀世界各地的作家超越国家和地域局限,带着各自的文化色彩,走到一起来,言说、交流、讨论、创作,这本身就充满了一种理想精神。

说到“国际写作计划”,当然离不开聂华苓丈夫保罗·安格尔的支持。是他们的携手才有了这个计划的成功实施。聂华苓和保罗的婚姻美得让人羡慕,他们是各自人生的第二次春天,也是真正的春天常在。保罗会悄悄地为交谈着的聂华苓和中国作家们倒上茶,然后回书房,表示他虽然不懂中文但尊重他们的谈话;在爱荷华的“那条小船”上,在爱荷华的“鹿园红楼”,他们交谈、写作、喂鹿、旅游、接待各国作家,感受家庭温暖,体味爱荷华四季。

他们一起回台湾看雷震台静农,一起探亲大陆共饮长江水。

翻阅《三生三世》书页前的照片,每每和保罗的合影,感觉聂华苓的眼梢里都是快乐和舒坦,和保罗在一起的人生,是聂华苓最美丽的年华。1991年,他们在机场转机,保罗去买报纸,倒下,竟然就此生死别离。

聂华苓“捧着透着他体温的大衣”,独自“鹿园”人生。多少天翻地覆的心情在时空中。作为读者,我们是幸运的,看到了十二年后聂华苓的《三生三世》,在回忆和写作中,聂华苓获得了情感的涅,生命的丰美。

这本回忆录读来非常酣畅,聂华苓以小说家笔法,有赋比兴,人物对话,细节刻画,更有抒情性的叙事线索,并非一二三四这样的时间顺序,于是,看到的不单单是关乎作者自身“三生三世”般的传奇跌宕人生,也看到了一些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物风貌、生活场景。因为非虚构,所以传神。生活总是比小说来得精彩。

以个人表达历史,是当下不少回忆类书籍的题旨。除《三生三世》,比如《关于我父母的一切》等,除了这些正规出版的,在不少家庭的抽屉里可能还躺着很多这样的文本。一位远房亲戚,八十老人,退休后把自己从小业主到工厂技术人员所经历的各种运动一一记录下来,说是自娱自乐,不让脑子生锈。粗览下来,文字平实,事实清楚,实在不失为一份翔实的历史记录。虽然是“大历史”中的“小叙事”。

看多了钦定的规定文本和“大历史叙事”,历史仿佛已然被风干,剩下的多为概念和简述,好像所谓历史就是这样的罢。幸运的是,每个个体都是历史/现实的当事人,每个人其实都可以为自己的体验发言。只要来自真实和内心。无论是“一生一世”,还是“三生三世”,平常和传奇,都是飘扬在大地上的“风”,不需要删编。 (龚静)

《三生三世》 聂华苓著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