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氏正骨第五代传人】高云峰(郭氏正骨传人平乐正骨学院院长)
1926年,与平乐郭氏正骨第五代传人郭灿若结为伉俪。
1929年,生子郭维淮。
1930年,因丈夫郭灿若突患重症--鼓症,恐郭氏正骨医术失传,经十几年刻苫学习,悉数掌握正骨八法。1950年,平乐郭氏正骨第五代传人郭灿若在上海与世长辞。
高云峰独立承担起郭灿若的事业和传授儿子郭维淮的双重使命,以家院为诊所,以儿子郭维淮为助手,
以桌、椅、床、板为设备,接收诊治应接不暇的骨伤患者。
平乐郭氏正骨起源于1793年,距今已有216年的历史。1905年,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看病从不收钱。清代时医过慈禧太后,民国时治过国民党政要,解放后,又先后给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医疗。平乐郭氏正骨第五代传人高云峰,就是《大国医》剧中女主人公云鹤鸣塑造的原型。
高云峰成就荣誉编辑
嫁入郭家 承担重任
“祖上没干过的事我们就不干了?只要对事业有利,我们就能做。走,你不但要认字,还要认药!”
1926年,20岁的高云峰与平乐郭氏正骨第五代传人郭灿若结为伉俪。世俗的观念不仅需要她扮演一个贤妻良母、相夫教子的角色,而且特定的家庭情况更需要她承担起传承平乐郭氏正骨事业的重任。
丈夫身患疾患,高云峰四处求医,效果甚微。郭灿若生怕绝技在他手上失传,便冲破“传男不传女”的封建束缚,支持高云峰学习正骨医术。从此,她顶住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的舆论压力,承担起家庭重任,用其聪明睿智和刻苦勤奋,书写起“大医精诚、无私奉献”的传奇人生,成为平乐郭氏正骨跨越式发展的开拓者。
刻苦学习 终成正果
“病人的骨头都在肉里呢,即使大白天,不也像在黑夜里一样,只能靠感觉来把握了。所以,我把灯熄了!”
学会“摸骨”,才能“正骨”。要熟练掌握平乐郭氏正骨医术的精髓,就要熟悉人体骨骼的形状、结构等情况,这是一项极其枯燥的工作。但不懈的努力,执着的信念,使她很快掌握了平乐郭氏正骨的要领和技巧,在当时没有x光机等先进影像设备的情况下,以“桌、椅、床、板”为工具,熟练准确判断、整复各种骨折、脱位,尤其对难度较大的陈旧性肩、髋关节脱位的整复得心应手,恢复快,后遗症少,痛苦小,前来看病的患者络绎不绝。
学习传承正骨医术,这对于一个当时还“不识字”的高云峰来说,无疑是极其困难的。高云峰白天在丈夫旁边当助手,晚上就把丈夫写成常用的中成药“黄芪”、“当归”拿过来模仿临摹。几年后,她不仅学会了识字,背会了药房,而且还能给病人诊病开方。
冲破阻挠 无私献方
“我是想,孩子啊,咱也把咱的祖传秘方向天下人公开了,谁想学,咱都教。既然咱相信咱传的五代秘方对苍生百姓有益,那就再多些人参加不好吗?”
1948年,洛阳解放。解放军陈赓、谢富治兵团在郭家门口张贴“保护祖国医学遗产——平乐郭氏正骨”的布告,高云峰切身感受到共产党的关怀和温暖。但当她把献方的想法向家人说时,受到了宗族势力的强烈反对,他们说家族就是靠祖传秘方养家糊口的,如果公布出去,别人很快就会掌握这些技术,我们赖以生存的铁饭碗就丢掉了,自身独特的技术优势可能不复存在。
但为了发扬光大平乐郭氏正骨医术,惠及更多的黎民百姓,她还是冲破技术私有的陈规陋习,把“展筋丹”、“接骨丹”等14种祖传秘方张贴在洛阳老城十字街头,无私地献给了人民。从此,平乐郭氏正骨传遍大江南北。
整理总结 严谨治学
“三的外伤性、陈旧性骨折合并髋关节脱位和财他岳母的病,都是很典型的病历,我想总结一下,看能不能写进《郭氏正骨精要》里边?”
从披星戴月、勤求古训到博览群书、严谨治学,高云峰付出的艰辛、流过的汗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家族的责任,医者的仁心、病人的期盼,激励她不断整理总结,探求新知,读书学习渐渐成为她的一大“嗜好”,影响着她毕生追求的从医之路。
公鸡打鸣的时候,她起床洗漱后,坐下来看上一个小时的书;夜深人静的时候,她还坐在桌边挑灯夜读,归纳总结。在1959年《矫形外科杂志》第10卷——《正骨的革新》一文中,她结合典型病历,详细论述在治疗髋关节整复、下颚骨折处理、骨折后夹板固定法和腰椎骨折突起等方面的经验,对于今天整复骨伤患者仍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她还笔耕不辍,撰写著作,先后编写出《郭氏正骨学》和《正骨学讲义》。作为中医骨伤专家,思想并不僵化,主张百家争鸣,博采众长,1958年,她发表了《取西医之长,补中医之短》的文章,提出科学研究应“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观点,受到业界的广泛赞誉。
身体力行 传授经验
“学习的人越多,受益的人就多。让天下生病的人都能看上病,吃上药,这是咱郭家行医的理想啊!”
高云峰根据平乐郭氏正骨操作多、技巧性大、辨证样多、用药灵活的特点,结合学徒的具体情况,摸索出了以临床为主,授课与临床并进的方法,使其在临床上边实践,边学习,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她要求学生把握“九个一”,即“一看、二摸、三记病历、四摊膏药、五当助手、六按摩、七讲手法捉手学、八看病先易后难作指导、九独立临床摸索”。
在系统授课时实行“五结合”以弥补临床学习的不足,即:系统讲解与当场示范结合,师傅教与徒弟相互教相结合,讲课与苦练相结合,操作与画图相结合,上课与临床相结合。
“整复科力氏骨折时,要用手压住断端,不能光凭力量大,要用巧劲”。异性徒弟、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老专家张正运对高云峰先生的言传身受记忆犹新。
1958年,卫生部决定在洛阳建立我国第一所骨科大学——平乐正骨学院,任命高云峰为院长。从此“平乐郭家”结束了在槐树下一把圈椅、一张木床的历史。党和政府在白马寺旁建立了河南省平乐正骨学院附属医院。高云峰除日常医治患者外,担当起为国家培养大批正骨医学人才的重任。
到1966年止,她主持举办正骨学习班13期91人,培养正骨本科大学生134名,专科学生101名,带出徒弟21名,为新中国正骨学事业的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党和政府给予她以莫大的荣誉,她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执委。
创办医院 造福患者
“利玛窦先生,我想我们还是脚踏实地,把中国的医院先办起来,办大,办好,办出经验,然后再去您的意大利。”
高云峰想把诊所规模扩大的想法,在新中国建立后不久就有了。当时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已经很多了,现有的家庭诊所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她积极拥护,并在不同场合进行宣传,表达建立公立医院、实行公私合营的愿望。
1956年,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她在北京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切接见。毛主席勉励她:“多带徒弟,好好为人民服务”。在各级政府关心支持下,当年,在孟津县平乐村建立的洛阳专区正骨医院(现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前身),从此,平乐郭氏正骨从“家学”到“官办”,从乡间村落到科学殿堂,成为中医正骨大舞台上的主力军,为造福苍生百姓、促进国医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四十多年的从医生涯里,高云峰恪守“悬壶济世、大医精诚”的理念,用其执着的信念、勤奋的努力、开阔的视野、不懈的追求、无私的奉献演绎着人生的神奇,成为闻名遐迩、德艺双馨的一代大医。随着《大国医》的热播,将会使更多的人了解高云峰,了解平乐郭氏正骨,从而理解中医文化,热爱中医文化,也将会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医药文化的复兴,人民大众的健康,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