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王车裂商鞅的真相

2019-10-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商鞅作为秦国变法成功的最大功臣,将一个贫穷落后的西部蛮夷脱变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但是在秦孝公死后,商鞅却难逃被车裂.灭族的悲剧,是什么让刚上位的秦惠王如此冷酷的对待这位有功之臣,秦惠王杀商鞅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在兰亭阁历史网看来,车裂商鞅的真相就是古代帝王们的权利恐惧症,他们害怕手中的权利被旁人分走.秦惠王车裂商鞅的真相帝王的危机感.太多的猜疑中国专制体制下的帝王,是世界上危险感最大的人.坐在权力巅峰上的帝王大多难以摆脱郁结在内心深处的恐惧感,因为他拥有太多.太广,所以他的担忧也最沉.最重,这

 商鞅作为秦国变法成功的最大功臣,将一个贫穷落后的西部蛮夷脱变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但是在秦孝公死后,商鞅却难逃被车裂、灭族的悲剧,是什么让刚上位的秦惠王如此冷酷的对待这位有功之臣,秦惠王杀商鞅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在兰亭阁历史网看来,车裂商鞅的真相就是古代帝王们的权利恐惧症,他们害怕手中的权利被旁人分走。

秦惠王车裂商鞅的真相

帝王的危机感、太多的猜疑

中国专制体制下的帝王,是世界上危险感最大的人。坐在权力巅峰上的帝王大多难以摆脱郁结在内心深处的恐惧感,因为他拥有太多、太广,所以他的担忧也最沉、最重,这就像叫化子无论躺倒在哪里都能鼾睡,而腰缠万贯的富翁则一定要雇佣保镖才能入眠的道理一样。

秦惠王车裂商鞅的真相

帝王怀有太多的猜疑感,怕受人欺骗,怕被人架空,怕遭人暗害,怕别人取代,怕让人推翻,怕被人诽谤,怕被人轻视等等。为了驱逐这种“怕”的主观心理状态,他们费尽心机为自己构起最严密的安全机制:高大厚实的宫墙,绕护三匝的警卫,严禁官员携带兵器进宫,级别再高的官员若要上殿接近“陛下”之身,都得由武士夹持,两把戟剑呈交叉状搁在其脖子前……

崇尚刑法,一代变法名臣求贤入秦

商鞅本来的名字叫公孙鞅,是卫国贵族的后代。他青年时代就喜欢管仲、李悝的刑名之法,认为只有靠严格的法令和严明的纪律才能使一个国家井然有序、充满朝气。但是,他的这种价值取向和卫国当权者的思想格格不入。因此,他只能郁闷而孤独地继续发奋学习,以期将来能有用武之地。

后来,他听说秦国国君秦孝公励精图治,想要向东扩张、恢复秦穆公的霸业,而且秦孝公正下令在全秦国境内求贤,这一消息触动了他心中那一展宏图的神经,于是,跃跃欲试,想到秦国去大展鸿图。

景监引荐,三见孝公

到秦国之后,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的引荐,卫鞅三见秦孝公,和他谈论了治国之道。在陈说了成霸业之道与强国之术后,秦孝公对商鞅已是非常的赏识了,他立即决定任用商鞅治理秦国。

在商鞅与孝公讨论政事时,秦孝公虽然被商鞅提出的霸业之道所吸引,但心中不无疑虑,因为通过和商鞅的交谈,孝公知道要在当时的环境下成就霸业,必须先要移风易俗、变革法纪。而秦国虽然是一个西部大国,民风却极为淳朴,国内的许多制度、习俗都是沿袭建国之时的部落遗风,所以秦国虽然因此拥有勇武之气,却同时因为这种旧俗而使贵族与领兵大将权力过大,帝王在国家大政方面的意愿往往不能顺利实现。

商鞅的霸业之道如果要推行,也一定要经过这些贵族与大将们的同意,可是商鞅准备实行的政策又多处与他们的利益相冲突,所以秦孝公很担心变法革新能否成功。

宫廷激辩,论战群臣

为了探听大臣们对变法的反应,孝公就让商鞅与其他大臣在上朝的时候各抒己见,展开辩论。果然在论战中,秦孝公所担心的那些事情都被大臣们陈说出来了,而商鞅在场论战中也毫不逊色,凭着敏捷的思维和缜密的考虑,一一驳斥了保守派大臣的论点。

商鞅说:“要变革旧有的法令制度,肯定会有人怀疑我的动机和变法的效果,这不足为奇。凡是有高出常人的行为的人,必然会被世人非议;有强烈的主见和高明的远见的人,怎么会马上得到他人信任呢?愚钝平庸的人,对已经明朗的状况都不能察觉;才智过人者,则能够在事情还未曾萌芽时就推测到它的结果、一般的臣民,因为心智过于平常,不可以和他们谋划创业之事,不过可以和他们同享辉煌的成就。

谈论至德的人往往与世俗难以相容共处,成就大功业者不会和众人商议计谋。所以能够使国家强大的圣人,是不会拘泥于固有的成法的;能够为国民造福的圣人,是不会因循旧礼的。”

官封左庶长,变法强秦

孝公见商鞅在言辞上压倒了群臣,而且他所说的都在理,便高兴地说:“你说得太好了!”马上封商鞅为左庶长,然后又指派他制订变法的方案。这次朝堂上的议论,虽然以商鞅压服群臣而告终,但是如果没有秦孝公的支持,他即使再能言善辩,也无法控制局势。所以,商鞅和保守派因这次争论而将矛盾完全暴露出来了,保守派虽然屈服于秦孝公,但他们对商鞅的仇恨却因此而隐藏下来。

变法严苛,只以军功论英雄

商鞅首先制定什伍连坐之法,令基层百姓互相监督,而且编为基层的军事单位;鼓励军功,在战场上立功者予以重赏而私下斗殴则从重处罚;勤于耕田织布的,国家进行奖励,从事私人工商业的,要捉拿为国家做苦役;宗亲王室如果没有军功,将不得有爵位,不能享受宗室的待遇;重新排列等级秩序,以战功作为评定等级的标准。

这些变法内容,其中以战功作为评定等级标准的内容,严重动摇了宗亲皇室的利益,这意味着他们不再拥有与生俱来的高贵身份,而且如果不努力作战、奋勇杀敌,还有失去这个尊贵出身的危险。所以,许多大贵族、保守派暗中反对,变法措施颁布一年多之后,秦国境内有一千余人说新的法令实行起来太不方便,大家不熟悉,不知道如何执法。更有甚者,秦孝公的太子也在保守派的挑唆下犯了法。

严惩太子,打压秦贵族

太子犯法事件,成为保守派向商鞅示威的借口,他们想知道商鞅要如何处理太子的案子。商鞅明白其中的利害,向秦孝公进言说:“我制定的新法能不能顺利实行,关键在于上面的人能不能遵从。现在太子也犯法了,如果不加惩处,以后大王富国强兵的愿望就很难实现。可是太子是您的亲生儿子,也是秦国未来的帝王,是不能加以重责的,所以,我们最好用权宜之计。”

秦孝公见商鞅如此说,便听从了他的建议。因为太子的身份特殊,不能对他进行在脸上刺字或者当众杖责的惩罚。最后,决定对太子太傅公子虔用刑,又将太子少师公孙贾刺面,让他们替太子受刑。

变法成功,定都咸阳

满朝大臣知道这件事情后,都觉得以太子的身份都受到如此的惩罚,便人人自危,再也不敢多生事端。商鞅处治太子的师傅,虽然打击了保守派的气焰,但保守派的实力仍然存在,没有被连根拔起。这次事件也让保守派和商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太子受到这样的处罚,也是心中有气。

这消息传遍了全国之后,国人竞相遵守商鞅的新法,令行禁止。秦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大大增强了,经过几次战争,占领了邻国魏国的大片土地,并将首都从雍城迁到了咸阳,势力已经指向中原,时时都有向东进兵、进攻六国的可能。

暗流涌动,保守派的反扑

商鞅在秦国做了十年的宰相,宗亲皇室贵族们对他多有怨恨,因为他制定的新等级制度让他们的地位岌岌可危。有人因此劝告他,希望他为自己寻找退路。这时,有个叫赵良的名士见到商鞅,作了长篇的劝说,希望他不要贪污慕名,应急流勇退,方可稍得安全,赵良还特别指出商鞅所面临的危急局面,不仅来自皇亲国戚们的怨恨,而且也来自己功高震主所造成的臣君难容的危难性。

但商鞅过分相信自己的能力,而且觉得自己制定的法令严明如山,谅那些贵族也做不了什么。可是他就是因为这种致命的自负,继续对贵族和保守派推行高压政策,让他们团结在一起,等待时机报复商鞅。

终于,在秦孝公去世后,太子即位,是为秦惠王。保守派和大贵族们趁机以谋反的罪名状告商鞅。商鞅无路可逃,最终被擒,身受车裂之刑,他的家人也被杀掉。他死之后,因为他的法令确实对秦国的强盛有巨大的用处,所以,得以保留下来,被历代秦国帝王所沿用。

孝公的安排,变法者的悲剧

商鞅被害,是由秦惠王下令进行的,看来与秦孝公完全无关。但仔细分析起来,事实并非传说的那么简单。从秦惠王上台后的形势变化看,秦惠王上台时尚未行冠礼,从后来的表现看也并无过人的才干。而商鞅此时担任大良造已10年,长期掌握军政大权,显赫一时。

然而秦惠王一上台,便轻而易举地除掉了他。显然,如果没有秦孝公的预先安排,秦惠王的顺利得手是难以令人相信的。《战国策》中记载秦孝公病重时,曾提出把君位让给商鞅,而商鞅没有接受。这实际上反映了孝公在安排自己后事时对商鞅的试探。秦孝公一死,商鞅便丧失军政权力,束手待擒的事实也明白告诉人们,孝公对其后事是作了精心安排与准备的。

帝王之术,车裂的真相

从孝公生前行为来看,一方面表现了对商鞅变法与执政的支持,表现了对商鞅的信任,但另一方面又始终把商鞅摆在变法与执法的第一线,使其处于矛盾冲突的中心地位,变法中守旧势力的仇恨与敌意都集中到商鞅一人身上,特别是商鞅为变法而同太子一派结下的仇怨,成为商鞅未来的致命威胁。

然而我们却看不到孝公为缓和商鞅与太子之间矛盾而做过什么努力,也看不到他为保障商鞅未来安全而采取过什么措施。当然,为自己继承人的前途考虑,由继承者除去商鞅却是有益无害的事,一方面可以使那些在变法中受打击的贵族出一口气,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提高惠文王的声望。

另一方面,变法的完成已使商鞅失去了原来的价值,且德高望重的老臣是年少的秦惠王难以驾驭的,这是孝公不会看不到的。因此,商鞅悲剧的发生就成了在所难免的事情了。